一种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686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冷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制冷设备(例如冰箱、冷柜等)是一种储物室保持较低温度的设备,用于存储食品等物品。目前,制冷设备通常包括压缩机舱,压缩机舱内设置有压缩机和冷凝器,通过压缩机、冷凝器对制冷剂进行作用,进而实现冷循环,使储物室保持较低温度。

为提高制冷设备的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通常还在压缩机舱内设置风扇,并在压缩机舱的侧壁上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风扇工作时,将压缩机舱外的空气由进风口引入压缩机舱内,引入压缩机舱内的空气与冷凝器和压缩机进行热交换后由出风口排出至压缩机舱外,以对冷凝器和压缩机的散热,实现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一种设置方式为: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压缩机舱的后板上;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另一种设置方式为:进风口位于压缩机舱的一个侧板上,出风口位于压缩机舱的另一个侧板上。进风口和出风口采用前一种设置方式时,当制冷设备的后部靠墙或其它物体放置时,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对着墙或其它物体,压缩机舱外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压缩机舱内或压缩机舱内的空气由出风口排出至压缩机舱外时,均会受到墙或其它物体的阻挡,对冷凝器和压缩机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较差,造成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较低;进风口和出风口采用前一种或后一种设置方式时,风扇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压缩机舱内的空气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内,且空气接触冷凝器或压缩机时,会因受到冷凝器或压缩机的阻挡而绕过冷凝器或压缩机,引入压缩机舱内的空气不能充分与冷凝器或压缩机接触,对冷凝器和压缩机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较差,造成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用于改善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舱,所述压缩机舱内设置有压缩机、冷凝器和风扇,所述压缩机舱包括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前部对应的前板,所述前板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压缩机舱与所述制冷设备的后部对应的后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压缩机舱内还设置有风道,所述风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前板上的进风口连通,所述风道的另一端开口朝向位于所述压缩机舱的后侧的所述出风口;所述冷凝器和所述风扇均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风道朝向所述出风口的开口处。

在本发明提供的制冷设备中,将进风口设置在压缩机舱的前板上,将出风口设置在压缩机舱的后侧,并在压缩机舱内设置风道,风道的一端开口与前板上的进风口连通,风道的另一端开口朝向位于压缩机舱的后侧的出风口,冷凝器和风扇均位于风道内,压缩机位于风道朝向出风口的开口处,与现有技术中将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压缩机舱的后板上相比,当将制冷设备靠墙或其它物体放置时,可以防止压缩机舱外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压缩机舱内或压缩机舱内的空气由出风口排出至压缩机舱外时均受到阻挡,从而改善对冷凝器和压缩机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进而改善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同时,在压缩机舱内设置风道,并将冷凝器和风扇均设置在风道内,将压缩机设置在风道朝向出风口的开口处,风扇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均进入风道内,并在风道内经过冷凝器后吹向压缩机,与现有技术中风扇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内相比,风扇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不会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内,且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只能沿风道流动,因而空气接触冷凝器时不能绕过冷凝器,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排出风道外时,由于压缩机位于风道朝向出风口的开口处,因而空气也不能绕过压缩机,从而使得风扇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可与冷凝器、压缩机充分接触,改善对冷凝器和压缩机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进而改善冷凝器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压缩机舱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压缩机舱去掉顶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压缩机舱去掉顶板和侧板后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压缩机舱去掉顶板、侧板、前板、压缩机和冷凝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弹性减震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弹性减震垫的侧视图;

图10为图7中弹性减震垫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

10-箱体,20-压缩机舱,

21-前板,211-第一进风口,

212-百叶片,213-第二进风口,

214-第一格栅,22-第一侧板,

23-第二侧板,24-顶板,

25-出风口,26-底板,

261-散热口,262-第二格栅,

30-压缩机,40-冷凝器,

41-端板,50-风扇,

51-底座,52-扇叶,

53-安装板,54-安装孔,

55-安装豁口,60-风道,

61-第一风道板,62-第二风道板,

63-第三风道板,70-固定件,

80-弹性减震垫,81-外环部,

82-卡入槽,83-内环部,

84-连接筋,85-凸起,

86-隔振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舱20以及设置在压缩机舱20内的压缩机30、冷凝器40和风扇50,压缩机舱20包括与制冷设备的前部对应的前板21,前板21上设置有进风口;压缩机舱20与制冷设备的后部对应的后侧设置有出风口25;压缩机舱20内还设置有风道60,风道60的一端开口与前板21上的进风口连通,风道60的另一端开口朝向位于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出风口25;冷凝器40和风扇50均位于风道60内,压缩机30位于风道60朝向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开口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可以为冰箱、冷柜等,举例来说,请继续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和压缩机舱20,压缩机舱20可以位于箱体10的下方、上方或其它位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压缩机舱20位于箱体10的下方为例进行说明;请继续参阅图2,压缩机舱20包括前板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顶板24和底板26,前板21与制冷设备的前部对应,第一侧板22和第二侧板23相对,第一侧板22位于图1中前板21的左侧,第二侧板23位于图1中前板21的右侧,底板26位于图2中前板21的下侧,顶板24位于图2中前板21的上侧,前板21上设置有进风口,压缩机舱20与制冷设备的后部对应的后侧设置有出风口25;压缩机舱20内还设置有风道60,具体地,风道60包括位于底板26上方的第一风道板61、位于第一风道板61一侧的第二风道板62以及位于第一风道板61另一侧的第三风道板63,第一风道板61、第二风道板62、第三风道板63和底板26共同围成风道60中供空气流通的通道,风道60的一端开口与前板21上的进风口连通,风道60的另一端开口朝向位于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出风口25;请参阅图2、图3和图4,压缩机舱20内设置压缩机30、冷凝器40和风扇50,冷凝器40和风扇50均位于风道60内,冷凝器40和风扇50在风道60内的排布位置不限,例如,冷凝器40可以相对风扇50靠近前板21设置,或者,风扇50可以相对冷凝器40靠近前板21设置,压缩机30位于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

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工作时,风扇50转动,将压缩机舱20外的空气经前板21上的进风口引入风道60内,引入风道60内的空气沿着风道60流动,与风道60内的冷凝器40换热,并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流动,吹向位于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的压缩机30,与压缩机30换热,然后经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出风口25排出压缩机舱20外。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中,将进风口设置在压缩机舱20的前板21上,将出风口25设置在压缩机舱20的后侧,并在压缩机舱20内设置风道60,风道60的一端开口与前板21上的进风口连通,风道60的另一端开口朝向位于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出风口25,冷凝器40和风扇50均位于风道60内,压缩机30位于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与现有技术中将进风口和出风口25均设置在压缩机舱20的后板上相比,当将制冷设备靠墙或其它物体放置时,可以防止压缩机舱20外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压缩机舱20内或压缩机舱20内的空气由出风口25排出至压缩机舱20外时均受到阻挡,从而改善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进而改善冷凝器40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同时,本发明实施例在压缩机舱20内设置风道60,并将冷凝器40和风扇50均设置在风道60内,将压缩机30设置在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均进入风道60内,并在风道60内经过冷凝器40后吹向压缩机30,与现有技术中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20内相比,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不会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20内,且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只能沿风道60流动,因而空气接触冷凝器40时不能绕过冷凝器40,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排出风道60外时,由于压缩机30位于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因而空气也不能绕过压缩机30,从而使得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可与冷凝器40、压缩机30充分接触,改善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进而改善冷凝器40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中,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均进入风道60内,并在风道60内经过冷凝器40后吹向压缩机30,与现有技术中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充斥在整个压缩机舱20内相比,可以减少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经过压缩机舱20内冷凝器40、压缩机30范围以外的空间造成空气流场的损失,提高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的利用率,因此,在达到与现有技术中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相同的散热效果时,或者,在风道60内的空气流量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舱20内的空气流量达到相同时,可以降低风扇50的转速,从而可以降低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进而降低制冷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还可以防止风扇50工作时长期处于高速转动而造成风扇50的使用寿命缩短。

再者,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中,由于可以改善对压缩机30散热时的散热效果,因而可以减小压缩机30工作时的损失,例如可以减小压缩机30的电机的铁损,进而改善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因而,在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达到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相同时,可以降低压缩机30的转速,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3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和噪音,进而降低制冷设备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同时还可以方式压缩机30工作时长期处于高速转动而造成压缩机30的使用寿命缩短。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中,由于可以改善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率,进而改善冷凝器40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因而可以降低风扇50工作时的转速以及压缩机30工作时的转速,从而可以降低制冷设备工作时的耗电量,节约能源。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出风口25设置在压缩机舱20与制冷设备的后部对应的后侧,具体实施时,可以为在压缩机舱20的后板上开设开口,该开口为出风口25,或者,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4,压缩机舱20的后侧呈敞开状态,即压缩机舱20的后侧未设置后板,压缩机舱20的后侧的敞开区域均作为出风口25。如此设计,压缩机舱20的后侧未设置后板、格栅、百叶等,因而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流经冷凝器40、压缩机30后由出风口25排出时,不会受到后板、格栅、百叶等的阻挡,改善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流动的顺畅性,进一步改善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率,进而改善冷凝器40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

请参阅图4和图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风口设置在压缩机舱20的前板21上,进风口可以包括开口朝前的第一进风口211,第一进风口211可以位于前板21的中部,第一进风口211与风道60朝向前板21的一端的开口正对,第一进风口211设置有进风格栅,第一进风口211还设置有多个百叶片212,百叶片212位于进风格栅外,以对第一进风口211进行遮挡,可以防止杂质、异物等经第一进风口211进入风道60内,同时,还可以防止在前板21上开设第一进风口211造成制冷设备的外观美观性降低。

请继续参阅图4和图6,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风口还可以包括开口朝上的第二进风口213,第二进风口213位于图6中前板21的上表面上,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为冰箱或冷柜时,压缩机舱20位于冰箱或冷柜的箱体10的下方时,以制冷设备为冰箱为例,前板21的上表面通常正对冰箱的冰箱门,冰箱的箱体10内的部分冷气经冰箱门的门封泄漏出来,由冰箱门的门封的下侧泄漏出来的冷气在风扇50的作用下,经第二进风口213被引入风道60内,以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对冷凝器40和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率,进而改善冷凝器40的换热效率以及压缩机30的工作效率。

同理,请继续参阅图6,第二进风口213还设置有第一格栅214,以对第二进风口213进行遮挡,可以防止杂质、异物等经第二进风口213进入风道60内,同时,还可以防止在前板21上开设第二进风口213造成制冷设备的外观美观性降低。

请继续参阅1和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压缩机30固定安装在压缩机舱20的底板26上,底板26与压缩机30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散热口261。具体地,压缩机30固定安装在压缩机舱20的底板26上,压缩机30的正下方,底板26开设有散热口261,散热口261可以作为出风口25使用,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引入的空气经风道60后吹向压缩机30后,部分空气可以由压缩机30的正下方的散热口261排出,可以减小空气排出时的阻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使空气与压缩机30充分接触,改善对压缩机3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散热口26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散热口26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请继续参阅图5,散热口26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请继续参阅图5,散热口261设置有第二格栅262,第二格栅262与底板26为一体结构,例如,第二格栅262固定安装在底板26上,形成第二格栅262与底板26的一体结构,或者,第二格栅262与底板26一体成型,形成第二格栅262与底板26的一体结构,第二格栅262可以作为底板26的加强筋使用,以防止在底板26上开设散热口261后造成底板26的强度和刚度降低。

请参阅图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风扇50包括底座51和设置在底座51上的多个扇叶52,底座51的安装板53通过穿设于安装板53上的安装孔54的固定件70安装在压缩机舱20的底板26上,安装板53与固定件70之间设置有弹性减震垫80,弹性减震垫80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7,风扇50包括底座51,底座51的安装板53设置有安装孔54,底板26与安装孔54对应的区域开设固定孔,固定件70可以为螺栓,固定件70穿过安装孔54将底座51的安装板53安装在压缩机舱20的底板26上,实现将风扇50安装在底板26上,安装板53与螺栓之间设置弹性减震垫80,弹性减震垫80同时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弹性减震垫80设置在底座51的安装板53和固定件70之间,因而弹性减震垫80可以将安装板53与固定件70隔离,同时,弹性减震垫80还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因此,弹性减震垫80可以防止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直接传递给固定件70,进而间接传递给底板26,并可以防止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直接传递给底板26,从而可以防止引起制冷设备整机的震动和噪声。

请继续参阅图7,安装板53通过穿设于安装孔54的固定件70安装在底板26上时,可以在安装板53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54,同时在底板26与安装孔54对应的区域开设固定孔,固定件70可以为螺栓,螺栓穿过对应的安装孔54和固定孔,实现将安装板53固定安装在底板26上,弹性减震垫80位于固定孔与安装板53之间,弹性减震垫80可以穿过安装孔54支撑在底板26上,以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同时弹性减震垫80套设在固定件70上。具体地,请参阅图8和图10,弹性减震垫80的外周面设有于安装孔54配合的卡入槽82,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设有若干凸起85,固定件70与凸起85接触配合。具体地,请参阅图8和图9,弹性减震垫8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卡入槽82,弹性减震垫80的外周轮廓呈“工”字型,弹性减震垫80穿过安装孔54,安装板53环绕弹性减震垫80的部位卡入卡入槽82内,弹性减震垫80位于安装板53下方的部分支撑在底板26上;固定件70穿过弹性减震垫80与底板26固定连接,固定件70直接与凸起85接触,凸起85可以为条状凸起,该条状凸起的长度与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沿轴向的长度相同,多个条状凸起均匀分布在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或者,凸起85可以为包状凸起,多个包状凸起均匀分布在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减震垫80穿过安装孔54,安装板53环绕弹性减震垫80的部位卡入卡入槽82内,弹性减震垫80位于安装板53下方的部分则支撑在底板26上,以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防止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直接传递至底板26,同时卡入槽82的设置可以改善通过弹性减震垫80将安装板53与底板26隔离的效果和可靠性。

凸起85的设置,使得固定件70与弹性减震垫80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传递至固定件70,进而防止引起制冷设备整机的震动和噪声。

请继续参阅图8至图10,弹性减震垫80环绕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设有若干贯通弹性减震垫80两端的隔振孔86,若干隔振孔86轴对称分布。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弹性减震垫80可以包括呈柱状的外环部81和呈柱状的内环部83,外环部81的外环面为弹性减震垫80的外周面,内环部82的内环面为弹性减震垫80的内周面,请继续参阅图9,外环部81的外环面上设置有卡入槽82,外环部81的外轮廓呈“工”字型,外环部81穿过安装孔54,安装板53环绕外环部81的部位卡入卡入槽82内,请继续参阅图8和图10,内环部83的外环直径小于外环部81的内环直径,内环部83位于外环部81的内环内,内环部83通过多个连接筋84与外环部81隔开,在内环部83与外环部81之间形成多个隔振孔86,隔振孔86贯通弹性减震垫80的两端,多个隔振孔86环绕内环部83且均匀分布,多个隔振孔86轴对称分布,即内环部83的外环面与外环的内环面之间具有间隙,固定件70穿过内环部83的内环与底板26固定连接后,风扇50工作时,内环部83的外环面与外环部81的内环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对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进行隔离,防止风扇5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传递给固定件70。

请继续参阅图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安装板53开设有与安装孔54连通的安装豁口55。当将弹性减震垫80穿过安装孔54时,可以将弹性减震垫80捏扁,将捏扁后的弹性减震垫80同时穿过安装孔54和安装豁口55,然后放开弹性减震垫80,使安装板53环绕外环部81的部位卡入卡入槽82内,完成弹性减震垫80的安装。安装豁口55的设置,可以方便弹性减震垫80的安装。

在实际应用中,安装豁口55的结构可以为多种,例如,安装豁口55位于安装孔54的一侧,安装豁口55可以为封闭式豁口,安装豁口55的一侧与安装孔54连通,安装豁口55的另一侧呈封闭状态;或者,请继续参阅图7,安装豁口55可以设置在安装孔54靠近安装板53的边缘的一侧,安装豁口55可以为开放式豁口,安装豁口55的一侧与安装孔54连通,安装豁口55的另一侧位于安装板53的边缘,当将弹性减震垫80穿过安装孔54时,可以将弹性减震垫80捏扁,将捏扁后的弹性减震垫80的卡入槽82对准安装豁口55位于安装板53的边缘处的一侧,并将捏扁后的弹性减震垫80朝向安装孔54推入,然后放开弹性减震垫80,使安装板53环绕外环部81的部位卡入卡入槽82内,完成弹性减震垫80的安装。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冷凝器40和风扇50均位于风道60内,冷凝器40相对风扇50靠近前板21设置,冷凝器40的端板41分别与风道60的侧壁和前板21连接,冷凝器40覆盖风道60的整个横截面。具体地,冷凝器40相对风扇50靠近前板21设置,冷凝器40包括相对的两个端板41,其中一个端板41分别与风道60的第二风道板62和前板21连接,另一个端板41分别与风道60的第三风道板63和前板21连接,冷凝器40的两个端板41可以充当第二风道板62和第三风道板63的一部分,与第一风道板61、底板26共同围成冷凝器40所处的风道60的一部分,冷凝器40覆盖风道60的整个横截面。风扇50工作时,将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由进风口吸入风道60内,并流经冷凝器40,然后在风扇50的作用下朝向压缩机舱20的后侧流动,吹向位于风道60朝向出风口25的开口处的压缩机30。冷凝器40覆盖风道60的整个横截面,风扇50工作时由进风口吸入的空气流经冷凝器40时,空气不能绕过冷凝器40在风道60内流动,因而可以改善对冷凝器40进行冷却时的冷却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