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3018发布日期:2018-06-30 05:17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更具体而言,其涉及用于热泵系统的储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同时具有制冷及制热功能的热泵系统在医院、商场、家庭住宅等多种商业及家用场合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热泵系统冷凝器通常采用盘管式换热器来实现与空气更充分地接触与换热,而蒸发器通常采用板式换热器来实现制冷剂与载冷剂(例如,水)的充分换热。其工作原理主要为:通过切换热泵系统内的热交换流路,使得在制冷模式下,盘管式换热器用作冷凝器而板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而在制热模式下,盘管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且板式换热器用作冷凝器,由此使板式换热器分别实现制冷及制热的功能。由于板式换热器常常具有比盘管式换热器小很多的容积,因此,在热泵系统切换成制热模式时,流过板式换热器来进行冷凝散热的制冷剂量需求减少,因此多余的部分制冷剂需要暂时储存在储液器中;并在制冷模式下从储液器中流出,重新参与至工作循环。

现有的一类储液器采用双管制,也即分别为进液管及出液管。此种储液器具有相对较高的物料成本及制造成本。现有的另外一类储液器采用单管制,也即使用一根管来实现进液与出液。然而应用单管制储液器时,容易发生因润滑油伴随制冷剂进入储液器后便保持积存在储液器中的现象,这将导致热泵系统中的压缩机缺少润滑油而影响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系统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润滑油积存的储液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少润滑油积存的储液器的热泵系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储液器组件,其包括:储液罐体,其底部设置进出液端口,且所述进出液端口与所述储液罐体的底部平齐;以及连接管,其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进出液端口;且其第二端用于接入空气调节系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其包括:如前所述的储液器组件,其中所述储液器组件的连接管在所述热泵系统制冷模式下节流元件与蒸发器之间竖直向下地接入所述热泵系统,且储液器组件底部进出液端口朝下整体竖直安装在热泵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储液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及图2,其示出了根据本构想的储液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该储液器组件100包括储液罐体110以及与其连接的连接管120。其中,在储液罐体110的底部110a设置进出液端口111,且关键点在于,使进出液端口111与储液罐体110的底部110a平齐。同时,将连接管120的第一端120a连接至进出液端口111;且其第二端120b用于接入空气调节系统。在特定场合,空气调节系统是热泵系统。在此种布置下,由于进出液端口与储液罐体的底部平齐,使得在需要全部制冷剂参与工作的工况下,积存在储液罐体内的制冷剂及润滑油能够从储液罐体内彻底排出,进而确保制冷剂能够满足负荷需求,同时确保润滑油能够满足压缩机润滑需求。若进出液端口高于储液罐体的底部设置,则在制冷剂从储液罐体内排出时,部分润滑油将会积存在进出液端口与储液罐体底部之间的高度差区间,且积存量取决于该高度差区间的容积大小,这将影响到压缩机的润滑效果,进而影响整个热泵系统的可靠性。

根据前述方案所要解决的储液器内介质积存的问题的教示,还可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完善和改进该方案,以获得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或性价比的提高。

例如,可以将进出液端口111设置在储液罐体110的底部110a的最低点,由此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储液罐体内各种流体介质的彻底排出。

再如,储液罐体110可以具有水平的底部110a,以便于制造生产。此时,可将进出液端口111设置在储液罐体110的底部110a的中心点。在此种布置下,从储液罐体底部各处流至进出液端口的最远距离接近,使得由于自身粘性而附着在储液罐体底部的润滑剂量得以减少。

此外,作为其他辅助性质的改进,还可以将连接管120采用焊接方式连接至进出液端口111,以便于加工。也可以在进出液端口111处设置弧形导流面,使得制冷剂进出的流动阻力更小。再者,可将连接管120设置为圆管,如此更为通用且便于选型。

根据前述关于储液器的构想,在此还提供一种图中未示出的热泵系统的实施例。该热泵系统具有常规热泵系统的基本零部件及连接方式,故在此不再赘述。更关键的是,该热泵系统还包括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储液器组件100,其中储液器组件100的连接管120第二端120b在该热泵系统的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接入热泵系统,且储液器组件的连接管整体竖直向下地接入热泵系统。

由此前述实施例中的储液器组件可以在该热泵系统中实现暂储与释放制冷剂及随制冷剂冲入的润滑油的功能,并在大负荷状态彻底排出制冷剂及润滑油,稳定系统性能。

作为一个更具体的实施例,热泵系统还包括热交换回路,该热交换回路具有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压缩机排气端口、四通阀组件、冷凝器、节流元件、储液器组件、蒸发器以及压缩机吸气端口;其中,四通阀组件能够切换流向来实现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而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媒介循环流向为从压缩机排气端口经由四通阀组件、冷凝器、节流元件、储液器组件、蒸发器至压缩机吸气端口;且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媒介循环流向为从压缩机排气端口经由四通阀组件、蒸发器、储液器组件、节流元件、冷凝器至压缩机吸气端口。

作为进一步的的实施例,冷凝器应当具有大于蒸发器的容积,此时,在制冷模式下,连接管120用作排液管,部分制冷剂流出储液罐体110;以及在制热模式下,连接管120用作进液管,部分制冷剂流入储液罐体110。

在这些具有更具体布置的热泵系统中,储液器组件同样可以实现暂储与释放制冷剂及随制冷剂冲入的润滑油的功能,并在大负荷状态彻底排出制冷剂及润滑油,稳定系统性能。

如下将结合前述热泵系统的实施例来举例描述其工作过程。

当运行制冷模式时,四通阀组件换向来导通压缩机排气端口与冷凝器及压缩机吸气端口与蒸发器。此时,高压高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排气端口流出,经四通阀组件流入冷凝器放热,而后流出的高压中温制冷剂前往节流元件中节流成低压低温的制冷剂,之后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流经储液器组件,经过此过程后的制冷剂再流入蒸发器中制冷,此后流出低压中温的制冷剂,并经过四通阀组件流回压缩机吸气端口,从而完成制冷模式运行。

当运行制热模式时,四通阀组件换向来导通压缩机排气端口与蒸发器及压缩机吸气端口与冷凝器。此时,高压高温的制冷剂从压缩机排气端口流出,经四通阀组件流入蒸发器制热,而后流出的高压中温的制冷剂将经过储液器组件并前往节流元件中节流成低压低温的制冷剂,随后再进入蒸发器中放热,此后流出低压中温的制冷剂,并经过四通阀组件流回压缩机吸气端口,从而完成制热模式运行。由于蒸发器通常具有小于冷凝器的容积,故此过程一般无需全部制冷剂参与运行。此时,未参与运行的制冷剂将会积存在储液器组件中,并随着模式切换而再度流出。

当然,该储液器组件并非局限于仅具有制冷及制热模式的热泵系统,其同样适用于进一步具有三个换热器并带热回收和/或制热水模式的热泵系统,或其他改型。更进一步地,该储液器组件也并非局限于热泵系统,只要该系统在不同情况下需求的制冷剂量存在差别,且有暂储制冷剂的需求,则其便可采用根据本构想的储液器组件。例如,某些设备制造商仅提供安装在室外的冷凝机组,在无法预知客户在室内端可能配置的蒸发器或者因应管路长度可能填充的制冷剂的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本构思的储液器。

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尽管只对其中一些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与范围内以许多其他的形式实施。因此,所展示的例子与实施方式被视为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如所附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能涵盖各种的修改与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