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5790发布日期:2019-04-20 06:4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制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利用由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阀和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情况下,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和该利用侧热交换器附近的部位产生制冷剂的泄漏。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28281号公报)所记载的示例中提出了下述技术方案:在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通过控制压缩机和各阀而自动地进行抽空运转以将制冷剂回收至热源侧热交换器内,从而尽量地降低制冷剂向设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空间漏出。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在由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构成的制冷剂回路中,可以认为,在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一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将设置于用于相对发生泄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制冷剂的路径的阀关闭,并且在未发生泄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使制冷剂继续循环。

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从上述泄漏部位泄漏并且继续进行基于未发生泄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温度管理。

然而,即使在如上所述那样进行将用于相对发生泄漏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制冷剂的路径的阀关闭的控制的情况下,有时也无法完全关闭阀的开度,从而在阀处产生微小的间隙。在上述情况下,并且在即使发生制冷剂泄漏后也使压缩机的驱动继续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进行了上述关闭控制的阀持续地作用有制冷剂压力,因此,制冷剂有可能漏过上述阀的间隙。此外,漏过上述阀的间隙的制冷剂的量随着作用于上述阀的制冷剂压力变大而变多。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即使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未发生泄漏的部位的运转继续时,也能够将制冷剂的泄漏程度抑制得较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剂装置包括热源单元、多个利用单元以及控制部。热源单元具有压缩机和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利用单元相对于热源单元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并联地连接。各利用单元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和利用侧阀。利用侧阀相对于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在多个利用单元的任意一者中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控制部将满足规定条件的利用单元即泄漏单元所具有的利用侧阀设为关闭状态,将不满足规定条件的利用单元即非泄漏单元中的、在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处于运转中的非泄漏单元所具有的利用侧阀设为打开状态,并且进行压力控制。在压力控制中,控制部使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一侧的制冷剂压力低于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的制冷剂压力。

在此,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包括:通过传感器掌握到利用单元内的泄漏制冷剂浓度变为规定浓度以上的情况;以及利用单元内的流动有制冷剂的部分的压力或温度的基于传感器的检测值变化、降低的情况。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多个利用单元的任意一者中的制冷剂泄漏状况满足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泄漏单元所具有的利用侧阀被设为关闭的状态。由此,从压缩机排出并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不容易流动至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侧,从而能够将来自泄漏单元的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少。

另外,非泄漏单元中处于运转中的利用侧阀被设为打开的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制冷剂相对于泄漏单元的循环,并且使制冷剂在非泄漏单元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循环,从而将该利用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持续利用。因此,对于非泄漏单元而言,能够使冷却对象持续冷却。

在此,一般而言,在利用侧阀中,即使试图将该利用侧阀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该利用侧阀也可能无法完全关闭,从而构成为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在形成这种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漏过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制冷剂有可能朝向利用侧热交换器侧流动,从而在无意中使泄漏状态持续。在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那样漏过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制冷剂量容易变多。此外,在使制冷剂相对于非泄漏单元持续循环的情况下,由于非泄漏单元和泄漏单元均相对于热源单元并联地连接,因此,在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持续作用有制冷剂的压力。

与此相对的是,在该制冷装置中,通过控制部进行压力控制,从而使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一侧的制冷剂压力小于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的制冷剂压力。因此,即使在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中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也能够使制冷剂相对于非泄漏单元持续循环,从而能够将漏过泄漏单元的利用侧阀的制冷剂量抑制得较少。

如上所述,即使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未发生泄漏的部位的运转继续时,也能够将制冷剂的泄漏程度抑制得较小。

在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具有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进行了散热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热源侧膨胀阀。控制部通过控制热源侧膨胀阀来进行压力控制,以使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后的热源侧膨胀阀的减压程度大于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的热源侧膨胀阀的减压程度。

在该制冷装置中,通过控制部进行使用了热源侧膨胀阀的压力控制,从而能够降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散热后朝向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压力。由此,不需要大幅降低在作为散热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

在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还包括过冷却管、过冷却膨胀阀以及过冷却热交换器。过冷却管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进行了散热的制冷剂从将该制冷剂送至多个利用单元一侧的制冷剂路径分岔而引导至压缩机。过冷却膨胀阀设置于过冷却管的中途并对经过的制冷剂进行减压。过冷却热交换器使在流动于过冷却管的制冷剂中在过冷却膨胀阀减压后的制冷剂与流动于制冷剂路径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引导至压缩机可以指引导至压缩机的吸入侧的情况,也可以指引导至压缩机的压缩工序的中途阶段的情况。

在该制冷装置中,由于能够使朝向热源侧膨胀阀的制冷剂过冷却,因此,即使在通过利用热源侧膨胀阀来降低经过热源侧热交换器后的制冷剂的压力以进行压力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热源侧膨胀阀朝向非泄漏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的闪点。

在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通过控制压缩机来进行压力控制,以使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后的压缩机的驱动频率小于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的压缩机的驱动频率。

在该制冷装置中,通过减小压缩机的驱动频率,能够容易地降低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的制冷剂压力。

在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中,热源单元具有用于将空气流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的热源侧风扇。控制部通过控制热源侧风扇来进行压力控制,以使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后的热源侧风扇的风量大于泄漏单元满足规定条件时的热源侧风扇的风量。

在该制冷装置中,通过增大热源侧风扇的风量,能够容易地降低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的制冷剂压力。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的制冷装置,即使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未发生泄漏的部位的运转继续时,也能够将制冷剂的泄漏程度抑制得较小。

根据第二观点的制冷装置,不需要大幅降低在作为散热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

根据第三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抑制从热源侧膨胀阀朝向非泄漏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的闪点。

根据第四观点的制冷装置,能够容易地降低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的制冷剂压力。

根据第五观点的制冷装置,通过增大热源侧风扇的风量,能够容易地降低多个利用侧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侧的制冷剂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图3是表示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具有变形例a的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b的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c的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控制器的处理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

(1)制冷装置100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的示意结构图。制冷装置100是通过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来进行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等利用侧空间的冷却的装置。

制冷装置100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多个(此处为两台)利用单元(第一利用单元50、第二利用单元60);将热源单元2与第一利用单元50、第二利用单元60连接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对各利用单元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对第一利用单元5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对第二利用单元6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作为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多个遥控器(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以及对制冷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70。

在制冷装置100中,通过相对于一台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彼此并联地连接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在制冷装置100中,进行下述制冷循环:封入至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冷却或冷凝,接着被减压、加热或蒸发,然后再次被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制冷剂回路10填充有作为用于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制冷剂的r32。

(1-1)热源单元2

热源单元2经由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以及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以并联的方式连接有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风扇34、储罐24、过冷却器25、热源侧膨胀阀28、热气旁通管40、热气旁通阀41、注射管26、注射阀27、液体侧截止阀29以及气体侧截止阀30。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排出侧制冷剂管31,该排出侧制冷剂管31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连接;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该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吸入侧制冷剂管33,该吸入侧制冷剂管33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热气旁通管40,该热气旁通管40使在排出侧制冷剂管3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经由吸入侧制冷剂管33返回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以及热气旁通阀41,该热气旁通阀41设置于热气旁通管40的中途。

此外,热源单元2具有:注射管26(过冷却管),该注射管26使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并返回至压缩机21;以及注射阀27(过冷却膨胀阀),该注射阀27设置于注射管26的中途。注射管26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过冷却器25的下游侧的部分分岔,并且经过过冷却器25后连接于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压缩机21是将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设备。此处,使用通过压缩机马达m21驱动旋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图示省略)进行旋转的密闭式结构的压缩机作为压缩机21。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21构成为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与一台或多台的恒速型的压缩机彼此并联连接。压缩机马达m21设置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并且能够通过逆变器控制运转频率。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降低压缩机21的容量的情况下,对于降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并且不仅降低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而且进一步降低容量的情况而言,进行使恒速型的压缩机停止的处理。

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作为制冷循环中高压的制冷剂的散热器起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此,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侧风扇34,该热源侧风扇34用于将库外空气(热源侧空气)吸入热源单元2内,并在使该库外空气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排出至外部。热源侧风扇34是用于将作为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却源的热源侧空气供给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风扇。热源侧风扇34通过热源侧风扇马达m34驱动而旋转。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通过调节热源侧风扇马达m34的转速来进行控制。

储罐24是暂时积存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冷凝的制冷剂的容器,并且该储罐24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中途。

过冷却器25是对暂时积存于储罐24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冷却的热交换器,并且该过冷却器25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更详细而言是比储罐24靠下游侧的部分)。

热源侧膨胀阀28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该热源侧膨胀阀28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更详细而言是过冷却器25的下游侧的部分)。

注射阀27配置于注射管26(更详细而言是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分岔部位到过冷却器25的入口为止的部分)。注射阀27是能够进行开度控制的电动膨胀阀。注射阀27根据其开度在使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器25前对该制冷剂进行减压。

液体侧截止阀29是配置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气体侧截止阀30是配置于吸入侧制冷剂管33的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

在热源单元2配置有各种传感器。具体而言,在热源单元2的压缩机21周围配置有:吸入压力传感器36,该吸入压力传感器36对作为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吸入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排出压力传感器37,该排出压力传感器37对作为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的排出压力进行检测。此外,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中储罐24的出口与过冷却器25的入口之间的部分配置有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该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对作为储罐24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温度的储罐出口温度进行检测。此外,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或热源侧风扇34的周围配置有对吸入至热源单元2内的热源侧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39。

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单元控制部20,该热源单元控制部20对构成热源单元2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热源单元控制部20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热源单元控制部20通过通信线与各利用单元50的利用单元控制部57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1-2)第一利用单元50

第一利用单元50通过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第一利用侧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和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该第一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将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该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将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是作为从热源单元2送来的制冷剂的减压设备起作用的节流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是包括感温筒的感温式膨胀阀,根据感温筒的温度变化进行动作(自动确定开度)。

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是作为制冷循环中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库内空气(利用侧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利用单元50用于对配置有门的柜子(大型柜子(日文:リーチインケース))的内部进行冷却的用途。

在此,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侧风扇53,该第一利用侧风扇53用于将利用侧空气吸入第一利用单元50内,并在使该利用侧空气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制冷剂热交换后,将其供给至利用侧空间。第一利用侧风扇53是用于将作为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加热源的利用侧空气供给至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风扇。第一利用侧风扇53通过第一利用侧风扇马达m53驱动而旋转。

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开闭阀55,该第一开闭阀55能够阻断流入第一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一开闭阀55配置于第一利用单元50的液态制冷剂的入口侧(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具体而言,第一开闭阀55配置于比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靠入口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一开闭阀55配置于比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4靠入口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闭阀55是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的电磁阀。第一开闭阀55为了阻断流入第一利用单元50(更详细而言是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流动而切换成关闭状态。不过,即使该第一开闭阀55试图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该第一开闭阀55也可能无法完全关闭,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另外,第一开闭阀55通常控制成打开状态。

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止回阀51,该第一止回阀51能够阻断从出口侧流入第一利用单元50(逆流)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一止回阀51配置于第一利用单元50的气态制冷剂的出口侧(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具体而言,第一止回阀51配置于比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靠出口侧的位置。第一止回阀51允许制冷剂从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流动,并且阻断制冷剂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向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更详细而言是比第一止回阀51靠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侧的位置)流动。

此外,第一利用单元50具有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该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对构成第一利用单元5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通过通信线与热源单元控制部20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与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电连接,并且输出来自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的信号。

(1-3)第二利用单元60

第二利用单元60的结构与第一利用单元50的结构相同,通过液体侧连通配管6和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与热源单元2连接,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该第二利用单元60相对于第一利用单元50并联地连接。

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和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69,该第二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69将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与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连接;以及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该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将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连接。

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是作为从热源单元2送来的制冷剂的减压设备起作用的节流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与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同样是包括感温筒的感温式膨胀阀,根据感温筒的温度变化进行动作(自动确定开度)。

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是作为制冷循环中低压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对库内空气(利用侧空气)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另外,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利用单元60用于对上方开口较大且没有门的柜子(开放柜(日文:オープンケース))的内侧进行冷却的用途。

在此,与第一利用单元50相同的是,第二利用单元60还具有第二利用侧风扇63,该第二利用侧风扇63通过第二利用侧风扇马达m63驱动而旋转。

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开闭阀65,该第二开闭阀65配置于第二利用单元60的液态制冷剂的入口侧(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并且能够阻断流入第二利用单元60的制冷剂的流动。具体而言,第二开闭阀65配置于比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靠入口侧的位置。更具体而言,第二开闭阀65配置于比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4靠入口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开闭阀65是能够在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之间切换的电磁阀。第二开闭阀65为了阻断流入第二利用单元60(更详细而言是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的流动而切换成关闭状态。不过,即使该第二开闭阀65试图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该第二开闭阀65也可能无法完全关闭,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另外,第二开闭阀65通常控制成打开状态。

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止回阀61,该第二止回阀61配置于第二利用单元60的气态制冷剂的出口侧(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侧)并且能够阻断制冷剂从出口侧流入第二利用单元60(逆流)。具体而言,第二止回阀61配置于比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靠出口侧的位置。第二止回阀61允许制冷剂从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流动,并且阻断制冷剂从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向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更详细而言是比第二止回阀61靠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侧的位置)流动。

此外,第二利用单元60具有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该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对构成第二利用单元60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具有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通过通信线与热源单元控制部20连接,并且进行控制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与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电连接,并且输出来自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的信号。

(1-4)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

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是用于对第一利用单元5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是用于对第二利用单元60内的制冷剂泄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这样,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82配置于对应的利用单元50、60的外壳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采用公知的通用品。

若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分别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则分别将表示发生制冷剂泄漏的电信号(以下,记载为“制冷剂泄漏信号”)相对于所连接的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或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输出。

(1-5)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

第一遥控器50a是用于输入第一利用单元50的用户用于切换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的各种指示的输入装置。此外,第一遥控器50a还作为用于显示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和规定的通知信息的显示装置起作用。第一遥控器50a通过通信线与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连接并且彼此发送和接收信号。

与第一遥控器50a相同,第二遥控器60a是用于输入第二利用单元60的用户用于切换制冷装置100的运转状态的各种指示的输入装置、显示装置。第二遥控器60a通过通信线与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连接并且彼此发送和接收信号。

(2)控制器70的细节

在制冷装置100中,通过使热源单元控制部20与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57及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67经由通信线连接而构成有对制冷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器70。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控制器70的示意结构以及与控制器70连接的各部分的框图。

控制器70具有多个控制模式,并且根据所转变的控制模式来控制制冷装置100的运转。例如,作为控制模式,控制器70具有在平常时转变的通常运转模式以及在发生制冷剂泄漏时转变的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

控制器70与包含于热源单元2的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压缩机21(压缩机马达m21)、热源侧膨胀阀28、注射阀27、热气旁通阀41以及热源侧风扇34(热源侧风扇马达m34))以及各种传感器(吸入压力传感器36、排出压力传感器37、储罐出口温度传感器38以及热源侧空气温度传感器39等)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包含于第一利用单元50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第一利用侧风扇53(第一利用侧风扇马达m53)、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以及第一开闭阀55)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包含于第二利用单元60的致动器(具体而言是第二利用侧风扇63(第二利用侧风扇马达m63)、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以及第二开闭阀65)电连接。此外,控制器70与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以及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电连接。

控制器70主要具有存储部71、通信部72、模式控制部73、致动器控制部74以及显示控制部75。另外,控制器70内的上述各部分通过包含于热源单元控制部20以及/或者利用单元控制部57的各部分一体地作用来实现。

(2-1)存储部71

存储部71由例如rom、ram以及闪存等构成,并且包括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和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在存储部71保存有对控制器70的各部分的处理进行了定义的控制程序。此外,存储部71根据控制器70的各部分将规定的信息(例如,各传感器的检测值、输入至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的指令等)适当地保存于规定的存储区域。

(2-2)通信部72

通信部72是起到用于与连接于控制器70的各设备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通信接口的作用的功能部。通信部72接受来自致动器控制部74的请求并且向指定的致动器发送规定的信号。此外,通信部72接受从各种传感器(36~39)、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第一遥控器50a以及第二遥控器60a输出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保存于存储部71的规定的存储区域。

(2-3)模式控制部73

模式控制部73是进行控制模式的切换等的功能部。在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均处于未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状态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设为通常运转模式。

另一方面,在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的任意一者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模式控制部73将控制模式切换为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并且将控制模式切换成基于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传感器的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

(2-4)致动器控制部74

致动器控制部74按照控制程序并根据情况对包含于制冷装置100的各致动器(例如压缩机21和开闭阀55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例如,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根据设定温度和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等对压缩机21的转速、热源侧风扇34和利用侧风扇53、63的转速、以及注射阀27的开度等进行实时控制。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致动器控制部74以热源侧膨胀阀28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根据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所需要的冷却负载来设定吸入压力的目标值,并且对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进行控制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此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将热气旁通阀41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使得制冷剂不在热气旁通管40中流动。

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致动器控制部74对各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以进行规定的运转。具体而言,与通常运转模式时相同的是,致动器控制部74对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进行持续控制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并且对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以下称为“泄漏单元”)而言,为了使相对于泄漏单元的制冷剂的供给中断,该致动器控制部74进行关闭开闭阀(第一开闭阀55或第二开闭阀65)的控制。另一方面,对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以下称为“非泄漏单元”)而言,为了使利用非泄漏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冷却继续,将开闭阀(第一开闭阀55或第二开闭阀65)控制成打开状态。此外,对于致动器控制部74而言,虽然如上所述那样在刚检测到制冷剂泄漏后要维持压缩机21的驱动状态,但为了可靠地抑制吸入压力的降低,该致动器控制部74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作用于比泄漏单元的止回阀靠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位置(将热气旁通阀41控制成打开状态),以使比泄漏单元的止回阀(第一止回阀51或第二止回阀61)靠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压力维持为高于泄漏单元的止回阀及其利用侧热交换器侧的制冷剂压力。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为了使在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致动器控制部74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

(2-5)显示控制部75

显示控制部75是对作为显示装置的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功能部。

为了向管理者显示运转状态和状况的信息,显示控制部75将规定的信息输出至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例如,在通常运转模式下的冷却运转过程中,显示控制部75使设定温度等各种信息显示于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显示控制部75使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信息以及具体地表示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正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的信息显示于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此外,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下,显示控制部75使表示对于没有发生制冷剂泄漏的能运转的利用单元即非泄漏单元而言处于动作持续的过程中的通知信息以及敦促向服务工程师的通知的信息显示于第一遥控器50a和第二遥控器60a。

(3)通常运转模式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通常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装置100中,在运转时,进行填充于制冷剂回路10的制冷剂主要以压缩机21、热源侧热交换器23、储罐24、过冷却器25、热源侧膨胀阀28、利用侧膨胀阀54和64、利用侧热交换器52和62的顺序循环的冷却运转(制冷循环运转)。

若开始冷却运转,那么,在制冷剂回路10内,制冷剂被吸入至压缩机21并且被压缩后排出。在此,制冷循环中的低压是通过吸入压力传感器36检测出的吸入压力,制冷循环中的高压是通过排出压力传感器37检测出的排出压力。

在压缩机21中,进行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对应的容量控制。具体而言,吸入压力的目标值设定为与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所要求的冷却负载对应,并且控制压缩机21的运转频率以使吸入压力成为目标值。

从压缩机21排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排出侧制冷剂管31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

另外,在通常运转模式时,热气旁通阀41被设为完全关闭状态,使得制冷剂不在热气旁通管40中流动。

流入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端的气态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通过热源侧风扇34供给的热源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并冷凝,从而成为液态制冷剂并且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流出。

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端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到储罐24之间的部分流入储罐24的入口。流入储罐24的液态制冷剂作为饱和状态的液态制冷剂暂时地积存于储罐24后,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

从储罐24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的从储罐24到过冷却器25之间的部分流入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侧的入口。

流入过冷却器25的液态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与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进一步冷却成处于过冷却状态的液态制冷剂,随后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另外,在此,注射阀27的阀开度通过控制器70以从过冷却器25向热源侧膨胀阀28流动的制冷剂具有规定的正的过冷却度的方式控制。

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经由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中的过冷却器25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流入热源侧膨胀阀28。此时,从过冷却器25的热源侧膨胀阀28侧的出口流出的液态制冷剂的一部分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中的过冷却器25与热源侧膨胀阀28之间的部分分岔至注射管26。

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注射阀27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中压。通过注射阀27减压后的在注射管26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入口。流入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入口的制冷剂在过冷却器25中与在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并受到加热而成为气态制冷剂。此外,在过冷却器25中加热后的制冷剂从过冷却器25的注射管26侧的出口流出并返回至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

由于热源侧膨胀阀28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被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因此,从热源侧液体制冷剂管32流入热源侧膨胀阀28的液态制冷剂不减压地经过热源侧膨胀阀28,随后,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9以及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流入运转中的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

流入第一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经由第一开闭阀55以及第一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的一部分流入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流入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并且经由第一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59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流入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中与通过第一利用侧风扇53供给的利用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从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一止回阀51和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58流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

与第一利用单元50相同的是,流入第二利用单元60的制冷剂经由第二开闭阀65以及第二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69的一部分流入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流入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减压至制冷循环中的低压,并且经由第二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69流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流入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液体侧端的制冷剂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中与通过第二利用侧风扇63供给的利用侧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态制冷剂,随后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流出。从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气体侧端流出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二止回阀61和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68流向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

这样,从第一利用单元50流出的制冷剂以及从第二利用单元60流出的制冷剂在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7合流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30和吸入侧制冷剂管33再次被吸入压缩机21。

(4)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基于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

以下,参照图3的流程图对在通常运转模式时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的控制器70的处理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此,虽然以在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的第一利用单元50发生制冷剂泄漏(第一利用单元50是泄漏单元的情况)并且以在第二单元60中使冷却动作继续的情况(第二利用单元60是非泄漏单元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在任意的利用单元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的处理是相同的。

在步骤s10中,在控制器70从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或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的任意一者接收到制冷剂泄漏信号的情况(即,假定在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的任意一者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向步骤s10转移。另一方面,在从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的任意一者均未接收到制冷剂泄漏信号的情况(即,假定在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和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的任意一者中均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通常运转模式继续,并重复步骤s10。

在步骤s11中,控制器70在使压缩机21驱动的状态下进行将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泄漏单元)的开闭阀关闭的控制(即,在该例中,进行关闭第一开闭阀55的控制)。另外,第一利用单元50和第二利用单元60中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非泄漏单元)的开闭阀被预先控制成维持打开的状态(即,在该例中,以将第二开闭阀65维持为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控制)。接着,转移至步骤s12。

另外,虽然控制器70进行用于将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利用单元(泄漏单元)的开闭阀关闭的控制,但该泄漏单元的开闭阀有时无法完全关闭,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

在步骤s12中,控制器70向第一遥控器50a、第二遥控器60a通知表示发生制冷剂泄漏以及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泄漏单元是哪个利用单元的信息。此处的通知可以设为显示器显示和声音输出这两者。

在步骤s13中,控制器70打开热气旁通阀41,从而使得制冷剂在热气旁通管40中流动。在此,热气旁通阀41的阀开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以成为预先设定好的规定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可以使吸入压力传感器36所检测的吸入压力的值维持为比大气压大的值的方式进行控制,还可以使吸入压力传感器36的检测值在打开热气旁通阀41后变得比打开热气旁通阀41前大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抑制大气中的空气经由泄漏部位进入制冷剂回路10内。然后,转移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为了使在热源侧膨胀阀28的下游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控制器70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70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以使该阀开度成为比完全打开状态小的规定的阀开度。由此,能够抑制向泄漏单元供给制冷剂,并且使冷却动作在非泄漏单元中继续。然后,转移至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控制器70进行等待,直到通过步骤s12的通知注意到制冷剂泄漏的服务工程师到达现场,并且由该服务工程师等通过第一遥控器50a或第二遥控器60a输入新的指令,随后,该控制器70根据该指令进行处理。

(5)制冷装置100的特征

(5-1)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当发生制冷剂泄漏时,通过进行关闭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控制(在第一利用单元50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关闭第一开闭阀55的控制,在第二利用单元60中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关闭第二开闭阀65的控制),能够抑制向泄漏单元进一步供给制冷剂,从而能够抑制泄漏单元中制冷剂的泄漏量的增大。

(5-2)

此外,通过进行使作为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非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维持打开状态的控制(在第一利用单元50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将第二开闭阀65设为打开状态的控制,在第二利用单元60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将第一开闭阀55设为打开状态的控制),即使在使泄漏单元的冷却动作停止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冷却动作在非泄漏单元中继续。由此,至少对于作为未发生制冷剂泄漏的单元的非泄漏单元而言,由于能够使冷却对象持续冷却,因此,能够对由于中断冷却而引起的待冷却对象的不良状况等进行抑制。

(5-3)

一般而言,在第一利用单元50的第一开闭阀55和第二利用单元的第二开闭阀65这样的阀中,即使想要控制成完全关闭状态,有时也无法完全地关闭,从而形成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在形成这种阀开度无意中略微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漏过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制冷剂有可能朝向利用侧热交换器侧流动,从而无意中使泄漏状态持续。

此外,在泄漏单元中的相对于开闭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的制冷剂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由于泄漏单元的开闭阀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变大,因此,漏过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制冷剂量往往会变多。特别地,在为了使非泄漏单元中的冷却动作继续而使制冷剂在非泄漏单元中继续循环的情况下,在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持续作用有制冷剂的压力。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与通常运转模式时不同的是,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控制器70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直到成为规定的阀开度)以使经过热源侧膨胀阀28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因此,能够降低经过热源侧膨胀阀28后在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从而能够减小泄漏单元的开闭阀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由于可以认为在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泄漏部位侧作用有大气压,因此,能够减小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的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6侧的制冷剂压力与大气压之差)。因此,即使在对泄漏单元的开闭阀进行关闭的控制也无法完全关闭该开闭阀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制冷剂经由该泄漏单元的开闭阀供给至泄漏部位的程度抑制得较小。由此,不容易产生由于泄漏单元中的制冷剂泄漏量增大而引起的不良状况(例如,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能够延长泄漏制冷剂浓度上升而达到可燃范围之前的时间),从而易于确保服务工程师到达现场之前的时间。

此外,通过进行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能够使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散热而朝向利用单元50、60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由此,不需要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使制冷剂散热时大幅降低制冷剂压力(在作为散热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

(5-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通过进行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控制,即使在降低从热源侧膨胀阀28朝向非泄漏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用过冷却器25来使流入热源侧膨胀阀28的制冷剂过冷却。由此,能够抑制在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8减压后的制冷剂中产生闪点,从而使相对于非泄漏单元供给液相制冷剂变得容易。

(5-5)

此外,相对于非泄漏单元持续供给制冷剂,在非泄漏单元的利用侧热交换器中蒸发并从非泄漏单元流出的制冷剂再次朝向压缩机21的吸入侧流动。在此,由于在泄漏单元中的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部分设置有止回阀,因此,即使在制冷剂从非泄漏单元流动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情况下,制冷剂流入泄漏单元也能得到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泄漏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泄漏量的增大。

(5-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在发生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通过打开热气旁通阀41以使制冷剂在热气旁通管40中流动,能够使压缩机21的排出制冷剂的高压作用在从泄漏单元的止回阀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从而提高制冷剂压力。因此,能够避免从泄漏单元的止回阀到压缩机21的吸入侧之间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比泄漏单元的止回阀的上游侧(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利用侧热交换器、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利用侧膨胀阀)的制冷剂泄漏部位处的制冷剂压力小的情况,从而能够抑制空气经由泄漏单元的泄漏部位混入制冷剂回路10内。由此,能够抑制在空气混入制冷剂回路10内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对于压缩机21等设备的破坏。

(6)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下述变形例所述那样进行适当变形。另外,各变形例也可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的变形例组合应用。

(6-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其中,在第一利用单元50中,在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的入口侧设置第一开闭阀55以及感温式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在第二利用单元60中,在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62的制冷剂的入口侧设置第二开闭阀65以及感温式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的

不过,如图4所示,也可设置成制冷装置100a,在该制冷装置100a中,作为上述第一开闭阀55和感温式第一利用侧膨胀阀54的替代,也可设置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并且作为第二开闭阀65和感温式第二利用侧膨胀阀64的替代,也可设置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

在此,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和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均为与控制器70电连接且能够通过控制器70进行开度控制的膨胀阀。

对于上述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和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在通常运转模式时的膨胀动作而言,通过控制器70对各自的开度进行适当调节,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此外,对于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和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动作而言,通过进行使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和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中的泄漏单元侧的利用侧电子膨胀阀完全关闭的控制(进行将该利用侧电子膨胀阀设为最小开度的控制)并且进行使非泄漏单元侧的利用侧电子膨胀阀继续膨胀动作的控制,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使用上述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和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的制冷装置100a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是,通过减小泄漏单元中的电子膨胀阀(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55或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165)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6-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下通过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使制冷剂压力降低来进行使送至非泄漏单元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参照步骤s14)。

与此相对的是,使送至非泄漏单元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所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4的替代,也可进行强制降低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的步骤14a的处理以进行使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控制器70可以对压缩机21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变得比在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或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的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小。在此,对于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的降低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强制且相应地降低规定的驱动频率的量,也能够以能够在与非泄漏单元之间产生可实现制冷循环程度的压力差的限度来尽量地降低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

在上述情况下,由于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等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变小,因而也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另外,也可同时进行上述实施方式步骤s14的处理和上述步骤s14a的处理这两种处理。即,也可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使制冷剂减压并且还强制地降低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6-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下通过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使制冷剂压力降低来进行使送至非泄漏单元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参照步骤s14)。

与此相对的是,使送至非泄漏单元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方法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4的替代,也可进行强制增大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的步骤14b的处理以进行使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控制。

具体而言,例如,控制器70可以对热源侧风扇34进行控制,以使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的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变得比在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或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2中检测到制冷剂泄漏时的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大。在此,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的提高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以使热源侧风扇马达m34的转速强制且相应地提高规定的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也可以使风量强制变为最大风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上述情况下,通过增大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能够促进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的散热,并且通过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的制冷剂压力降低以使泄漏单元的开闭阀等前后的制冷剂压力差变小,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另外,也可同时进行上述实施方式步骤s14的处理和上述步骤s14b的处理这两种处理。即,也可在热源侧膨胀阀28中使制冷剂减压并且强制地增大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更进一步地,也可通过同时进行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4的处理、变形例b的步骤s14a的处理以及上述步骤s14b的处理以在热源侧热膨胀阀28中使制冷剂减压、强制地降低压缩机21的驱动频率并且使热源侧风扇34的风量强制增大。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够将制冷剂泄漏量抑制得较小。

(6-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0中,以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将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缩小至规定的阀开度的控制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使送至非泄漏单元侧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的程度不限定于基于将热源侧膨胀阀28缩小至上述规定的阀开度的控制的压力降低程度,例如,也可在经过热源侧膨胀阀28的制冷剂不会变成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而维持液体单相状态的范围内降低制冷剂的压力,也可降低制冷剂的压力使该压力在上述范围内成为最小值,还可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直到该压力成为比上述范围的最小值大与制冷剂从热源侧膨胀阀28流动到非泄漏单元为止时的压力损失(预先确定的压力损失)相应的量的压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通常运转模式时将热源侧膨胀阀28控制成完全打开状态。不过,不限于此,也可在通常运转模式时进行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控制,并且在制冷剂泄漏控制模式时以比通常运转模式时更进一步缩小热源侧膨胀阀28的阀开度的方式进行控制。

(6-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设置有热气旁通管40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热气旁通管40可以是任意的,并且也能够省略。此外,也可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步骤s13中使制冷剂在热气旁通管40中流动的处理。

(6-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压缩机21的压缩工序的中途阶段设置有注射制冷剂的注射管26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与此相对的是,例如,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注射管26的替代,也可在压缩机21的吸入侧使用注射制冷剂的注射管。

(6-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检测各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泄漏而配置有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不过,在不依靠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也能够检测各利用单元50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在制冷装置100中不一定需要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

例如,在各利用单元50内配置制冷剂压力传感器和制冷剂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并且能够根据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的变化来分别检测各利用单元50中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也可省略制冷剂泄漏传感器81。

(6-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对冷藏仓库或店铺的展示柜的库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100为例进行了说明。

不过,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对运输集装箱内进行冷却的制冷装置,还可以设为通过对建筑物内进行制冷等实现空调的空调系统(空调)。

(6-9)变形例i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r32作为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

不过在制冷剂回路10中采用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制冷剂回路10中也可采用hfo1234yf、hfo1234ze以及上述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等以替代r32。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还可采用r407和r410a等hfc类制冷剂。此外,在制冷剂回路10中还可采用丙烷这样具有燃烧性的制冷剂或者氨这样具有毒性的制冷剂。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利用于制冷装置。

符号说明

2:热源单元;

6:液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

7:气体侧制冷剂连通配管;

10:制冷剂回路;

20:热源单元控制部;

21:压缩机;

23:热源侧热交换器;

24:储罐;

25:过冷却器(过冷却热交换器);

26:注射管(过冷却管);

27:注射阀(过冷却膨胀阀);

28:热源侧膨胀阀;

34:热源侧风扇;

36:吸入压力传感器;

37:排出压力传感器;

40:热气旁通管;

41:热气旁通阀;

50:第一利用单元;

51:第一止回阀;

52:第一利用侧热交换器;

54:第一利用侧膨胀阀;

55:第一开闭阀(利用侧阀);

57:第一利用单元控制部;

58:第一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

59:第一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

60:第二利用单元;

61:第二止回阀;

62:第二利用侧热交换器;

64:第二利用侧膨胀阀;

65:第二开闭阀(利用侧阀);

67:第二利用单元控制部;

68:第二利用侧气体制冷剂管;

69:第二利用侧液体制冷剂管;

70:控制器(控制部);

81:第一制冷剂泄漏传感器;

82:第二制冷剂泄漏传感器;

100、100a:制冷装置;

155:第一利用侧电子膨胀阀;

165:第二利用侧电子膨胀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28281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