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及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8707发布日期:2018-09-21 20:12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及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对比于水蒸气朗肯循环,在热源温度600摄氏度以上的情况下,循环净效率更高,并且具有涡轮设备结构紧凑、循环布局简单的特点。因此,该循环在热发电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被应用到核电、火电、太阳能热发电或者余热发电等领域。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系统效率和稳定安全运行受循环最低温度的影响很大,因此保证二氧化碳循环最低温度的稳定以及能在必要的时刻根据需要调整最低温度的变化是维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对于太阳能光热发电,由于电站选址一般位于沙漠、戈壁等水资源缺失的区域,电站制冷一般选用空冷技术,即利用自然空气吸收循环热量,进而达到冷却循环介质的目标。自然空气的温度主要受气候影响,在沙漠、戈壁等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自然空气温度太高,不足以用来冷却循环介质,从而导致系统循环偏离最佳运行点,无法取得最高效率;而晚上自然空气温度很低,低于冷却循环介质所需的自然空气温度,从而无法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及冷却装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来冷却循环介质,提高系统效率。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换热器,用于储冷介质与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

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储冷介质入口相连的冷储罐,用于向所述换热器输入所述储冷介质;

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储冷介质出口相连的热储罐,用于存储所述换热器输出的储冷介质;

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热储罐的出口与冷储罐的入口之间的空冷器;

控制单元,用于检测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否则,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换热器,用于储冷介质与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

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储冷介质入口相连的冷储罐,用于向所述换热器输入所述储冷介质;

入口通过管道与所述换热器的储冷介质出口相连的热储罐,用于存储所述换热器输出的储冷介质;

通过管道与所述热储罐的出口相连的空冷器;

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空冷器和冷储罐入口之间的分流器、制冷装置、汇流器;

控制单元,用于检测环境温度,以及所述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的液位;在所述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否则: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液位高于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在所述液位低于所述设定值时,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的同时,控制流入所述分流器中的一部分储冷介质经由所述制冷装置制冷后,与所述分流器的另一部分储冷介质通过所述汇流器的汇流进入所述冷储罐。

其中,所述分流器的入口与所述空冷器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制冷装置的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分流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汇流器的第一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制冷装置的出口与所述汇流器的第二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汇流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储罐通过管道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包括:上述的冷却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在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储冷介质可以通过空冷器被温度较低的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后储冷介质存储于冷储罐中,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而在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此时,仍可以利用之前存储在冷储罐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继续冷却循环介质;而经过热交换的、高温储冷介质则不再流入空冷器,而是暂存于热储罐中。从而尽最大可能吸收并在冷储罐中存储自然空气中的冷能,为冷却循环介质提供需要的制冷,即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来冷却循环介质,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储冷介质与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向换热器输入储冷介质的冷储罐、存储换热器输出的储冷介质的热储罐、连接于所述热储罐的出口与冷储罐的入口之间的空冷器用以通过自然空气冷却流经的储冷介质,以及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在检测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冷储罐;否则,控制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

由于冷却装置中增加了储冷机制的冷储罐,使得冷却装置可以充分利用昼夜温差,尽最大可能吸收并在冷储罐中存储自然空气中的冷能,为冷却循环介质提供需要的制冷,即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来冷却循环介质,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换热器34、冷储罐32、热储罐33、空冷器31,以及控制单元(图中未标)。

其中,换热器34用于储冷介质与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其中,循环介质可以是二氧化碳;如图1所示,循环介质从管道21流入换热器34,在换热器34中经储冷介质冷却后,从管道22流出换热器34。二氧化碳具体可以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介质,而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中可以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装置。

冷储罐32的出口通过管道18与换热器34的储冷介质入口相连,冷储罐32用于向换热器34输出低温的储冷介质用以冷却流经换热器34的循环介质。

热储罐33的入口通过管道11与换热器34的储冷介质出口相连,热储罐33用于存储换热器34输出的、已与循环介质完成热交换的储冷介质。

空冷器31通过管道12和管道17连接于所述热储罐33的出口与冷储罐32的入口之间。

控制单元在检测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开启储冷模式:控制所述热储罐33中的储冷介质经由空冷器31流入所述冷储罐32;在储冷模式下,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储冷介质可以通过空冷器31被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后储冷介质存储于冷储罐32中,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

控制单元在检测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停止储冷模式:控制热储罐33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空冷器31。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高,不利于利用自然空气冷却储冷介质,因此停止储冷模式;此时仍可以利用存储在冷储罐32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继续冷却循环介质;而经过热交换的、高温储冷介质则不再流入空冷器31,而是暂存于热储罐33中。

具体地,上述的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用于检测环境温度的环境温度检测子单元、水泵子单元,以及逻辑控制子单元;

其中,所述逻辑控制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环境温度检测子单元所检测的环境温度与设定的温度阈值进行比较;若所述环境温度低于所述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水泵子单元转动,使得所述热储罐33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31流入所述冷储罐32;否则,控制所述水泵子单元停止转动,使得所述热储罐33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31。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在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开启储冷模式: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储冷介质可以通过空冷器被温度较低的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后储冷介质存储于冷储罐中,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而在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停止储冷模式:控制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此时,仍可以利用之前存储在冷储罐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继续冷却循环介质;而经过热交换的、高温储冷介质则不再流入空冷器,而是暂存于热储罐中。从而尽最大可能吸收并在冷储罐中存储自然空气中的冷能,为冷却循环介质提供需要的制冷,即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来冷却循环介质,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冷却装置,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换热器234、冷储罐232、热储罐233、空冷器231、分流器241、制冷装置235、汇流器242以及控制单元(图中未标)。

其中,换热器234用于储冷介质与循环介质进行热交换;其中,循环介质可以是二氧化碳;如图2所示,循环介质从管道221流入换热器234,在换热器234中经储冷介质冷却后,从管道222流出换热器234。二氧化碳具体可以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系统中的循环介质,而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却系统中可以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

冷储罐232的出口通过管道218与换热器234的储冷介质入口相连,冷储罐232用于向换热器234输出低温的储冷介质用以冷却流经换热器234的循环介质。

热储罐233的入口通过管道211与换热器234的储冷介质出口相连,热储罐233用于存储换热器234输出的、已与循环介质完成热交换的储冷介质。

空冷器231通过管道212与热储罐233的出口相连的;

分流器241、制冷装置235、汇流器242通过管道连接于所述空冷器231和冷储罐232入口之间;具体地,分流器241的入口与所述空冷器231的出口通过管道213连接;所述分流器241的第一出口与所述制冷装置235的入口通过管道215连接;所述分流器241的第二出口与所述汇流器242的第一入口通过管道214连接;所述制冷装置235的出口与所述汇流器242的第二入口通过管道216连接;所述汇流器242的出口与所述冷储罐232的入口通过管道217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用于检测环境温度,以及所述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的液位;其在所述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开启储冷模式:控制所述热储罐233中的储冷介质经由空冷器231流入所述冷储罐232;在储冷模式下,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储冷介质可以通过空冷器231被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后储冷介质存储于冷储罐232中,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在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且所述液位高于设定值时,停止储冷模式:控制热储罐233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空冷器231。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高,不利于利用自然空气冷却储冷介质,因此停止储冷模式;此时,由于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的液位高于设定值,因此仍可以利用存储在冷储罐232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继续冷却循环介质;而经过热交换的、高温储冷介质则不再流入空冷器231,而是暂存于热储罐33中。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在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且所述液位低于所述设定值时,开启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热储罐233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231流入所述冷储罐232的同时,控制流入所述分流器241中的一部分储冷介质经由所述制冷装置235制冷后,与所述分流器241的另一部分储冷介质通过所述汇流器242的汇流进入所述冷储罐232。此时,由于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的液位低于设定值,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不足,同时外界环境温度不够低,为能继续给循环介质提供冷能,则利用制冷装置235对储冷介质进行制冷。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包括:环境温度检测子单元、液位检测子单元、水泵子单元,阀门子单元以及逻辑控制子单元;

其中,所述逻辑控制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环境温度检测子单元检测的环境温度,以及所述液位检测子单元检测的所述冷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的液位;所述逻辑控制子单元在所述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水泵子单元转动、控制所述阀门子单元关闭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使得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否则:

所述逻辑控制子单元在所述液位高于设定值时,控制所述水泵子单元停止转动,使得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在所述液位低于所述设定值时,控制控制所述水泵子单元转动,使得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所述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的同时,控制所述阀门子单元开启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使得流入所述分流器中的一部分储冷介质经由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流入所述制冷装置的制冷后,与所述分流器的另一部分储冷介质通过所述汇流器的汇流进入所述冷储罐。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还可以在控制所述阀门子单元开启时,根据所述介质温度检测子单元所检测的所述汇流器的出口处的储冷介质的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值,通过所述阀门子单元调节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的开启度。这样,当储冷介质的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值较大时,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的开启度较大,经过制冷装置的储冷介质较多,使得通过所述汇流器的汇流进入所述冷储罐更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还包括:介质温度检测子单元;以及上述的逻辑控制子单元在控制所述阀门子单元开启时,还用于根据所述介质温度检测子单元所检测的所述汇流器的出口处的储冷介质的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值,通过所述阀门子单元调节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的开启度。

在一个应用场景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对循环最低温度的要求为35摄氏度。换热器234低温端窄点温差最低为10摄氏度,则从冷储罐232中流出的储冷介质温度应低于25摄氏度,则可以设置上述的冷储罐232中的储冷介质的目标温度为25摄氏度。空冷器231低温端窄点温差最低为5摄氏度,则可以设置上述的温度阈值为20摄氏度;当空气温度低于温度阈值20摄氏度时,空冷器231将热储罐233流出的储冷介质冷却到不高于25摄氏度,并将冷却后的储冷介质经由分流器241、汇流器42存储到冷储罐中。空气温度高于温度阈值20摄氏度,并且冷储罐中有足够的储冷介质时,热储罐233停止向空冷器231输送储冷介质,空冷器停止运行;空气温度高于20摄氏度,并且冷储罐中没有足够的储冷介质时,空冷器231无法将储冷介质冷却到低于目标温度25摄氏度,因此部分储冷介质会经由制冷装置235进一步冷却到低于目标温度25摄氏度,并使得最终流入冷储罐的温度低于25摄氏度。该应用场景中,冷储罐温度低于25摄氏度但不限于25摄氏度,可根据系统具体设计、运行以及昼夜温差情况进行调节。基于此带储冷的冷却系统的设计,可以使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最低温度稳定在35摄氏度。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下,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为二氧化碳朗肯循环,对循环最低温度的要求为20摄氏度。换热器234低温端窄点温差最低为10摄氏度,则从冷储罐232中流出的储冷介质温度应低于10摄氏度。空冷器231低温端窄点温差最低为5摄氏度。空气温度低于温度阈值5摄氏度时,空冷器231将热储罐233流出的储冷介质冷却到不高于10摄氏度,并将冷却后的储冷介质经由分流器241、汇流器242存储到冷储罐232中。空气温度高于温度阈值5摄氏度,并且冷储罐232中有足够的储冷介质时,热储罐233停止向空冷器231输送储冷介质,空冷器停止运行;空气温度高于温度阈值5摄氏度,并且冷储罐中没有足够的储冷介质时,空冷器231无法将储冷介质冷却到低于10摄氏度,因此部分储冷介质会经由制冷装置235进一步冷却到低于10摄氏度,并使得最终流入冷储罐的温度低于目标温度10摄氏度。该应用场景中,冷储罐温度低于10摄氏度但不限于10摄氏度,可根据系统具体设计、运行以及昼夜温差情况进行调节。基于此带储冷的冷却系统的设计,可以使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最低温度稳定在20摄氏度。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的控制单元还可根据当前的电价调节所述温度阈值和目标温度。

在另一个应用场景中,一天24小时分为高电价区间和低电价区间。当位于高电价区间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冷储罐232中的低温储冷介质,降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最低温度至循环设计的最低点,即根据当前的高电价降低上述的温度阈值和目标温度,以达到循环最高发电效率。当位于低电价区间时,降低制冷强度,减少冷储罐232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的使用,适度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最低温度,即根据当前的低电价提高上述的温度阈值,此时储冷过程根据环境温度继续存储储冷介质。这可以提高整个发电系统的经济性。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中,由于在环境温度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开启储冷模式:控制所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经由空冷器流入所述冷储罐;储冷介质可以通过空冷器被温度较低的自然空气冷却,冷却后储冷介质存储于冷储罐中,以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而在环境温度不低于设定的温度阈值时,停止储冷模式:控制述热储罐中的储冷介质停止流入所述空冷器。此时,仍可以利用之前存储在冷储罐中的低温储冷介质继续冷却循环介质;而经过热交换的、高温储冷介质则不再流入空冷器,而是暂存于热储罐中。从而尽最大可能吸收并在冷储罐中存储自然空气中的冷能,为冷却循环介质提供需要的制冷,即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空气的冷能来冷却循环介质,提高系统效率的目的。

此外,环境温度高于温度阈值,并且冷储罐中没有足够的储冷介质时,空冷器无法将储冷介质冷却到低于目标温度,因此部分储冷介质会经由制冷装置进一步冷却,并使得最终流入冷储罐的温度低于目标温度,从而能继续给循环介质提供冷能。

进一步,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却装置还可以在控制所述阀门子单元开启时,根据所述介质温度检测子单元所检测的所述汇流器的出口处的储冷介质的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值,通过所述阀门子单元调节所述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的开启度。这样,当储冷介质的温度与设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值较大时,分流器的第一出口的开启度较大,经过制冷装置的储冷介质较多,使得通过所述汇流器的汇流进入所述冷储罐更接近设定的目标温度。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发明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发明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