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4567发布日期:2018-11-16 23:0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汽车空调中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该车辆在停车时使作为压缩机驱动源的发动机暂时停止。

在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将图2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

背景技术

近年,以环保和汽车的油耗效率提高等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在等待信号灯等停车时使发动机自动停止的汽车。

但是,在通常的汽车空调中,一旦使发动机停止,则以发动机为驱动源的压缩机也会停止,因此,具有无法向蒸发器供给制冷剂,而导致制冷能力急剧降低的问题。

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考虑对蒸发器付与蓄冷功能,在发动机停止而导致压缩机停止时,释放蓄积在蒸发器中的冷能来将车室内冷却。

作为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本申请人之前曾提出了如下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在该蒸发器中,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一对集液箱之间,沿制冷剂流通管的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将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的多个扁平状制冷剂流通管,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全部间隙中的一部分的多个间隙中,配置有封入了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容器,在剩余的间隙中配置有外翅片,蓄冷材料容器具有与制冷剂流通管接合的容器主体部、和以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的上下方向的全长相连并与制冷剂流通管相比向通风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外侧伸出部,在蓄冷材料容器内配置有从容器主体部直到外侧伸出部的内翅片,其中,该蒸发器的一种方式为,内翅片为偏置(offset)状,通过使波状带板沿通风方向排列多个且相互一体地连结而形成,该波状带板由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与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沿通风方向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的波峰部彼此以及波谷部彼此,沿上下方向错开,该蒸发器的另一种方式为,内翅片为波纹状,由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通风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和波谷部的连结部而构成(参照日本特开2011-149684号公报)。

但是,在将上述公报记载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应用于汽车的车载空调中的情况下,当蓄冷材料容器内的蓄冷材料为液相时,液相蓄冷材料会因汽车的摇晃或振动而在蓄冷材料容器内沿着通风方向大幅移动,由此,具有产生异常音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能够抑制液相蓄冷材料在蓄冷材料容器内沿着通风方向移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由以下方式构成。

1)一种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其中,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的多个扁平状制冷剂流通管,沿制冷剂流通管的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在相邻的制冷剂流通管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在全部间隙中的一部分的多个间隙中配置有封入了蓄冷材料的蓄冷材料容器,在蓄冷材料容器内配置有内翅片,在剩余的间隙中配置有外翅片并使其与制冷剂流通管接合,该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特征在于,

配置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与波谷部的连结部。

2)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内翅片的上端与封入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蓄冷材料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

3)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为偏置状,通过使波状带板沿上下方向排列多个且相互一体地连结而形成,该波状带板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与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沿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的波峰部彼此以及波谷部彼此,沿前后方向错开。

4)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为波纹状,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与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并在连结部上形成有贯穿孔。

5)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蓄冷材料容器具有:与制冷剂流通管接合的容器主体部;和外侧伸出部,该外侧伸出部以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或上风侧缘部相连,并且与制冷剂流通管相比向通风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内翅片配置在容器主体部内。

6)在上述5)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上,一体地设有延伸至外侧伸出部的延长部。

7)在上述5)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在蓄冷材料容器的外侧伸出部上设有膨胀部,该膨胀部相对于容器主体部而向左右两个方向的至少一个方向鼓出,且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容器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该膨胀部与外翅片相比位于通风方向外侧,并且,膨胀部的左右两侧壁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是平坦的。

8)在上述5)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蓄冷材料容器的外侧伸出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容器主体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较短,该外侧伸出部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或上风侧缘部的上端在固定长度范围内设置。

9)在上述8)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外侧伸出部的下缘部朝着容器主体部而向下方倾斜。

10)在上述5)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在蓄冷材料容器的外侧伸出部上,存在有通过封闭用于将蓄冷材料注入蓄冷材料容器内的蓄冷材料注入口而形成的封固部。

11)在上述10)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所述封固部从外侧伸出部的上端向上方突出地形成,该封固部相对于通风面,朝着上方而向从容器主体部离开的方向倾斜。

12)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由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并沿通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扁平状制冷剂流通管所构成的管组,沿制冷剂流通管的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在相邻的管组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

13)在上述1)所述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在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的间隙的左右两侧相邻的间隙中,分别配置有外翅片。

根据上述1)~13)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因为配置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与波谷部的连结部,所以通过连结部的作用,能够抑制蓄冷材料容器内的蓄冷材料在通风方向上大幅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因蓄冷材料容器内的蓄冷材料的大幅移动而导致的异常音的产生。

根据上述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无论是在冷能向蓄冷材料内蓄积的蓄冷时,还是在释放蓄积在蓄冷材料中的冷能的释冷时,蓄冷材料始终与内翅片接触,因此能够提高蓄冷效率及释冷效率。

根据上述3)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当例如如上述10)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那样地,将蓄冷材料从设在外侧伸出部上的蓄冷材料注入口通过而注入至蓄冷材料容器内时,蓄冷材料会从形成于沿偏置状内翅片的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之间的间隙通过而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整体范围内流动。

根据上述4)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当例如如上述10)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那样地,将蓄冷材料从设在外侧伸出部上的蓄冷材料注入口通过而注入至蓄冷材料容器内时,蓄冷材料会从形成于偏置状内翅片的连结部上的贯穿孔通过而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整体范围内流动。

根据上述5)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当蓄冷材料容器具有与制冷剂流通管接合的容器主体部、和以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或上风侧缘部相连且与制冷剂流通管相比向通风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外侧伸出部时,液相蓄冷材料不仅在容器主体部内移动,还在容器主体部与外侧伸出部之间移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若以上述1)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方式构成的话,则也能够抑制液相蓄冷材料的大幅移动。

根据上述6)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上,一体设有延伸至外侧伸出部的延长部,因此,即使像上述5)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那样地,蓄冷材料容器具有与制冷剂流通管接合的容器主体部、和以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或上风侧缘部相连且与制冷剂流通管相比向通风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的外侧伸出部,也能有效地抑制液相蓄冷材料在容器主体部与外侧伸出部之间的移动。

根据上述7)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在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压异常上升的情况下,外侧伸出部的膨胀部的平坦的左右两侧壁以向外侧膨胀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防止蓄冷材料容器因内压的异常上升而破损。

根据上述8)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能够减少存在于不与制冷剂流通管直接连接的外侧伸出部内的蓄冷材料的量,并能降低封入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全部蓄冷材料中的无法有效冷却的蓄冷材料的量。即,在通常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例如-40~90℃的范围内,液相状态的蓄冷材料会发生密度变化,并且残留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空气会热膨胀,从而导致内压上升。蓄冷材料容器的强度、以及所封入的蓄冷材料的体积相对于蓄冷材料容器的内部空间的内容积的比例、即蓄冷材料填充率设计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造成破损的强度及蓄冷材料填充率。由于这种蓄冷材料填充率当然不足100%,所以在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偏上端的部分存在无蓄冷材料的空间,从容器主体部的下风侧缘部或上风侧缘部的上端在固定长度范围内设置的外侧伸出部内的全部空间也不再由蓄冷材料充满。该结果为,能够减少封入至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全部蓄冷材料中的无法有效冷却的蓄冷材料的量。

根据上述9)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例如如上述10)所述,在从设在外侧伸出部上的蓄冷材料注入口通过而向蓄冷材料容器内注入蓄冷材料时,蓄冷材料变得容易流到容器主体部侧,能够快速地将蓄冷材料注入至蓄冷材料容器内。

根据上述11)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提高了从蓄冷材料注入口通过而将蓄冷材料注入至蓄冷材料容器内时的作业性、以及将蓄冷材料注入口封闭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通风方向下游侧观察到的表示本发明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左视图。

图4是图3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图5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上部,是将左侧的金属板切除而表示的相当于图3的一部分的图。

图6是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内压异常上升的状态的、相当于图4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9是表示图1及图2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中使用的蓄冷材料容器另一变形例的、相当于图6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以通风方向下游侧(图1~图3中用箭头x表示的方向)为前,以其相反侧为后。因此,从前方观察后方时的上下、左右成为图2的上下、左右。

进一步地,在以下说明中,“铝”这一术语,除了包含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整体结构,图3~图7表示其主要部分的结构。

在图1及图2中,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1具有:以将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铝制第一集液箱2及铝制第二集液箱3、和设在两集液箱2、3之间的热交换芯部4。

第一集液箱2具有位于前侧(通风方向下游侧)的下风侧上集液部5、和位于后侧(通风方向上游侧)且与下风侧上集液部5一体化的上风侧上集液部6。在下风侧上集液部5的左端部上设有制冷剂入口7,在上风侧上集液部6的左端部上设有制冷剂出口8。第二集液箱3具有位于前侧的下风侧下集液部9、和位于后侧且与下风侧下集液部9一体化的上风侧下集液部11。

在热交换芯部4上,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前后方向)的多个铝挤压型材制扁平状制冷剂流通管12,沿左右方向(制冷剂流通管12的厚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为并列状。在此,由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构成的多个组13,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相邻的由前后的制冷剂流通管12构成的组13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14。前侧的制冷剂流通管12的上端部与下风侧上集液部5连接,并且,该流通管的下端部与下风侧下集液部9连接。另外,后侧的制冷剂流通管12的上端部与上风侧上集液部6连接,并且,该流通管的下端部与上风侧下集液部11连接。

在热交换芯部4的全部间隙14中的一部分的多个间隙14中且在不相邻的间隙14中,以跨着前后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的方式配置有封入了蓄冷材料(省略图示)的铝制蓄冷材料容器15。另外,在剩余的间隙14中,以跨着前后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的方式配置有波纹状的外翅片16,并使其钎焊在将形成间隙14的左右两侧的组13构成的前后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上,该波纹状的外翅片16由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硬钎焊片构成,且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波峰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波谷部、以及连结波峰部和波谷部的连结部构成。在此,在与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15的间隙14的左右两侧相邻的间隙14中分别配置有外翅片16,两个外翅片16位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蓄冷材料容器15之间。此外,也可以使三个以上的外翅片16位于沿左右方向相邻的蓄冷材料容器15之间。另外,在左右两端的制冷剂流通管12的组13的外侧,也配置有由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硬钎焊片构成的外翅片16,并使其钎焊在前后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上,而且,在左右两端的外翅片16的外侧配置有铝制侧板17,并使其钎焊在外翅片16上。

在该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中,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7通过而进入至蒸发器1的下风侧上集液部5内,然后从全部制冷剂流通管12通过而从上风侧上集液部6的制冷剂出口8流出。

如图3~图6所示,蓄冷材料容器15为将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且将宽度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扁平中空状,并且由容器主体部18和外侧伸出部19构成,该容器主体部18与前侧制冷剂流通管12的前侧缘相比位于后方,且钎焊在各组13的前后两个制冷剂流通管12上,该外侧伸出部19以仅与容器主体部18的前侧缘部(下风侧缘部)的一部分、在此为上部相连,并且与前侧制冷剂流通管12的前侧缘相比向前方(通风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设置。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内部,以跨着容器主体部18及外侧伸出部19的方式形成有除蓄冷材料容器15的周缘部之外均为中空状的蓄冷材料封入部。外侧伸出部19从容器主体部18的前侧缘部的上端在固定长度范围内设置,外侧伸出部19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容器主体部18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比较短。另外,蓄冷材料容器15的外侧伸出部19与外翅片16相比位于通风方向外侧,外侧伸出部19的下缘部19a朝着容器主体部18(通风方向上游侧)而向下方倾斜。此外,在此,容器主体部18及外侧伸出部19的左右方向的厚度相等。

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外表面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分别从上端朝着下端而逐渐变低的多个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在此,设置有:整体从上方朝着下方而向上风侧倾斜的第一冷凝水排水路径21;和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该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由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且从上方朝着下方而向上风侧倾斜的上下两个倾斜部22a、和使上倾斜部22a的下端与下倾斜部22a的上端连通的垂直部22b所构成。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以包含容器主体部18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方式从上部形成至下部。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的上端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上缘或下风侧缘部开口,其中,上端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上缘开口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的下端,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上风侧缘部开口,上端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下风侧缘部开口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的下端,在容器主体部18的下缘开口。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形成于设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上而向外侧鼓出的两个凸部23之间。形成一个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的两个凸部23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凸部23的长度,与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通风方向的宽度相比较长。此外,相邻的两个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共有位于两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之间的凸部23。所有的凸部23的鼓出顶壁是平坦的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凸部23的平坦的鼓出顶壁在与制冷剂流通管12接触的状态下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容器主体部18的左侧壁18a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及凸部23、与右侧壁18a的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及凸部23以虽然一部分重复但整体上不重复的方式沿通风方向多少错开地设置。

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内,在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体范围内配置有偏置(offset)状的铝制内翅片24。内翅片24是通过使波状带板25沿上下方向排列多个并相互连结为一体而形成的,该波状带板25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25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25b、以及连结波峰部25a和波谷部25b的连结部25c构成,沿上下方向相邻的两个波状带板25的波峰部25a彼此以及波谷部25b彼此,沿前后方向错开。各波状带板25中的波峰部25a、波谷部25b及连结部25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是相等的。内翅片24钎焊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内表面上、即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的未形成有凸部23的部分上。凸部23的鼓出顶壁虽与制冷剂流通管12相接触,但并不与内翅片24接触,因此,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各侧壁18a上,设有与内翅片24相接触的接触部分、和不与内翅片24接触的非接触部分。

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外侧伸出部19上,除了靠近通风方向内侧(靠近后侧)的窄幅部分之外,还设有膨胀部26,该膨胀部26向左右两个方向鼓出,且左右方向的尺寸与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相比较大,膨胀部26与外翅片16相比位于通风方向外侧(通风方向下游侧),并且,膨胀部26的左右两侧壁26a是平坦的。

作为向蓄冷材料容器15内填充的蓄冷材料,使用凝固点调整为5~10℃左右的石蜡类潜热蓄冷材料。具体地说,使用正十五烷、正十四烷等。所封入的蓄冷材料的体积相对于蓄冷材料容器15的内部空间的内容积的比例即蓄冷材料填充率优选为70~90%。在此,优选为,内翅片24的上端与封入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的上端p相比位于上方。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冷能向蓄冷材料内蓄积的蓄冷时,还是在释放蓄积在蓄冷材料中的冷能的释冷时,蓄冷材料始终与内翅片24接触。

蓄冷材料从设在外侧伸出部19的上端部且向上方开口的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而被注入到蓄冷材料容器15内。蓄冷材料注入口27设在圆筒状注入部件32的内部,该圆筒状注入部件32固定于外侧伸出部19的上端部并使外侧伸出部19与外部连通。在向蓄冷材料容器15内注入蓄冷材料之后,通过将注入部件32的上部压溃而将蓄冷材料注入口27封闭。该结果为,在外侧伸出部19的上端部,存在有通过封闭蓄冷材料注入口27而形成的封固部28。封固部28从外侧伸出部19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相对于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1的通风面f(与通风方向正交的面,在此为热交换芯部4的前表面),朝着上方而向从容器主体部18离开的方向、在此为向下风侧倾斜(参照图3)。

在通常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例如-40~90℃的范围内,液相状态的蓄冷材料会发生密度变化,并且残存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空气会热膨胀,从而导致内压上升。蓄冷材料容器15的强度设计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破损的强度。

如图6具体所示,蓄冷材料容器15由两片大致纵长方形的铝板29、31构成,该铝板29、31是通过对两面具有钎焊材料层的铝硬钎焊片施加冲压加工而形成的,且使周缘部彼此相互钎焊。在各铝板29、31上,通过使除了带状周缘部之外的部分向外侧鼓出,而设有:形成容器主体部18及外侧伸出部19的、鼓出高度相等的第一鼓出部29a、31a;形成在第一鼓出部29a、31a中的成为容器主体部18的部分的鼓出顶壁上且成为凸部23的第二鼓出部29b、31b;形成在第一鼓出部29a、31a中的成为外侧伸出部19的部分的鼓出顶壁上且成为膨胀部26的第三鼓出部29c、31c;和以与第三鼓出部29c、31c的上端相连而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且使第三鼓出部29c、31c内与外部连通的半圆筒状的第四鼓出部29d、31d。在此,若使用由上模、下模、和中模构成的多开模对各铝板29、31实施冲压加工,则能够通过仅更换中模而形成高度不同的铝板,该上模形成与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的垂直部22b相比存在于上方的第一冷凝水排水路径21、以及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的上倾斜部22a和垂直部22b的上部,该下模形成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的下倾斜部22a和垂直部22b的下部,该中模形成第二冷凝水排水路径22的垂直部22b的剩余部分。

而且,将内翅片24夹在中间而使第一鼓出部29a、31a的开口彼此相对,并且在第四鼓出部29d、31d之间夹着设在注入部件32下部的小径部32a,在该方式下使两片铝板29、31组合,在该状态下,对两片铝板29、31的周缘部彼此、以及两片铝板29、31与注入部件32进行钎焊,由此形成蓄冷材料容器15。蓄冷材料从上部被压溃之前的注入部件32内的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而被注入到蓄冷材料容器15内,并从形成在偏置状内翅片24的沿上下方向相邻的两片波状带板25之间的间隙通过而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整体范围内流动。在蓄冷材料注入后,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压溃注入部件32的上部而被密封,由此形成封固部28。从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而被注入到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在进入到外侧伸出部19内之后,进入至容器主体部18。而且,由于外侧伸出部19的下缘部19a朝着容器主体部18而向下方倾斜,所以从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而被注入到蓄冷材料容器15的外侧伸出部19内的蓄冷材料容易流到容器主体部18侧。

上述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1与以车辆的发动机为驱动源的压缩机、对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凝器(制冷剂冷却器)、对通过冷凝器后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膨胀阀(减压器)一同构成冷冻循环,并作为汽车空调而搭载在当停车时使压缩机的驱动源即发动机临时停止的车辆例如汽车上。而且,当压缩机工作的情况下,由压缩机压缩并从冷凝器及膨胀阀中通过后的低压的气液混相的双相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7通过而进入至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1的下风侧上集液部5内,然后从全部制冷剂流通管12通过而从上风侧上集液部6的制冷剂出口8流出。而且,制冷剂在制冷剂流通管12内流动期间,与从间隙14中通过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制冷剂变为气相而流出。

在压缩机工作时,在制冷剂流通管12内流动的制冷剂所具有的冷能,经由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上的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凸部23的鼓出顶壁而直接传递到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中,并且,从凸部23的鼓出顶壁,经由左右两侧壁18a的未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部分以及内翅片24而传递到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整体中,从而使冷能蓄积在蓄冷材料中。

这时,在蓄冷材料容器15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进入至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内,并通过表面张力而沿着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的两侧的凸部23蓄留在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内。若蓄留的冷凝水的量变多,则作用于所蓄留的冷凝水上的重力会变得比表面张力大,从而所蓄留的冷凝水在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内一气流下来。因此,冷凝水蓄留在冷凝水排水路径21、22内的时间变短,能够将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外表面上产生的冷凝水顺畅地排出。

在压缩机停止的情况下,蓄积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中的冷能,经由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的左右两侧壁18a的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凸部23的鼓出顶壁而直接传递到制冷剂流通管12,并且,从内翅片24经由左右两侧壁18a的未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部分以及凸部23的鼓出顶壁而传递到制冷剂流通管12,进一步地,从制冷剂流通管12通过而传递到该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钎焊在与蓄冷材料容器15相反一侧的外翅片16上。然后,经由外翅片16而传递到从配置有蓄冷材料容器15的间隙14的相邻两侧的间隙14中通过的空气中。因此,即使从蒸发器1中通过的风的温度上升了,也能够使该风冷却,因此能够防止制冷能力的急剧降低。

若周围的温度与通常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相比变成高温、例如100℃的话,则液相状态的蓄冷材料的密度变化以及残存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空气的热膨胀会愈加明显,并且蓄冷材料容器15的内压会异常上升,但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设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外侧伸出部19上的膨胀部26的左右两侧壁26a会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防止蓄冷材料容器15因内压上升而破损。而且,因为与外翅片16相比向下风侧伸出的外侧伸出部19的强度,与钎焊在制冷剂流通管12上的容器主体部18的强度相比较低,所以当周围的温度进一步变为高温的情况下,具有在外侧伸出部19中蓄冷材料容器15会发生破损而使蓄冷材料泄漏的情况。但是,由于制冷剂流通管12不受蓄冷材料容器15的破损的影响,所以能够防止制冷剂流通管12破损。而且,由于蓄冷材料的泄漏位置已经确定,所以能够比较简单地想出应对所泄漏的蓄冷材料的对策。

另外,即使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为液相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内翅片24的波状带板25的连结部25c的作用,来抑制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在通风方向上大幅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因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的大幅移动而导致的异常音的产生。

图8表示配置在本发明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的变形例。

在图8所示的内翅片24上,一体设有从容器主体部18延伸至外侧伸出部19的延长部35。

图9表示配置在本发明的带蓄冷功能的蒸发器的蓄冷材料容器内的内翅片的另一变形例。

图9所示的内翅片40是铝制的,配置在蓄冷材料容器15的容器主体部18内,成为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峰部40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波谷部40b、以及连结波峰部40a和波谷部40b的连结部40c构成的波纹状。在内翅片40的连结部40c上,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散热孔41,由此,在连结部40c上形成了贯穿孔42。内翅片40中的波峰部40a、波谷部40b及连结部40c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是相等的。

在具有内翅片40的蓄冷材料容器15内,当蓄冷材料从上部被压溃前的注入部件32内的蓄冷材料注入口27通过而注入时,会从形成在波纹状内翅片40的连结部40c上的贯穿孔42通过而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整体范围内流动。

在图9所示的内翅片40中,也可以为,将连结部40c局部打穿而形成贯穿孔,来代替通过设置散热孔41而在连结部40c上形成贯穿孔。

另外,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为,在图9所示的内翅片40上一体设置从容器主体部18延伸至外侧伸出部19的延长部35。

在使用图8及图9所示的内翅片24、40的情况下,也优选为,内翅片24、40的上端与封入在蓄冷材料容器15内的蓄冷材料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