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71108发布日期:2020-10-28 12:2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红酒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家中配置有酒柜来存储红酒。其中,酒柜中通常配置有木质酒架来放置红酒瓶,并采用风冷的方式进行制冷。而在制冷过程中,受冷风下沉的影响,在酒柜内存在温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导致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较差且用户体验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并提高用户体验性。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柜体,其内部形成制冷腔体;

风道组件,其具有出风口和回风口,所述风道组件用于利用所述出风口向所述制冷腔体输出冷风并利用所述回风口吸入所述制冷腔体的空气;

热传导部件,其沿高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制冷腔体中,用于在所述制冷腔体中传导冷量;以及

蒸发器,设置在所述风道组件中,用于和所述回风口吸入的所述制冷腔体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的,所述热传导部件包括:导热立板,其沿高度方向布置在所述制冷腔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热传导部件还包括:导热顶板,其设置在所述制冷腔体的顶部,所述导热立板传导的冷量以热传导方式传导至所述导热顶板。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立板与所述导热顶板为一整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盖板,其设置在所述制冷腔体内并靠近所述制冷腔体的背部,所述风道盖板与所述制冷腔体的背部之间形成循环风通道,所述风道盖板上设置有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回风口;风机,其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通道中;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循环风通道中,在所述风机的作用下,所述制冷腔体中的空气经所述回风口进入到所述循环风通道中,并与所述蒸发器进入热交换形成冷风后从所述出风口输出到所述制冷腔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立板位于所述循环风通道的外侧并设置在所述风道盖板背向所述循环风通道的一侧上。

进一步的,所述风道盖板上设置有多个镂空口,所述导热立板遮盖所述镂空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上下布置并设置在所述风道盖板的下部或中下部,所述出风口设置为朝上输出冷风。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为板式结构,所述蒸发器将所述循环风通道分隔为相互连通的回风换热通道和出风换热通道,所述回风换热通道与所述回风口连通,所述出风换热通道与所述出风口连通;其中,所述制冷腔体中的空气经所述回风口进入到所述回风换热通道,在所述回风换热通道中沿着所述蒸发器表面从所述回风换热通道的一端向所述回风换热通道的另一端流动,所述回风换热通道的另一端的空气进入到所述出风换热通道,在所述出风换热通道中并沿着所述蒸发器表面从所述出风换热通道的一端向所述出风换热通道的另一端流动,并从所述出风口输出到所述制冷腔体中。

进一步的,还包括:搁物架;所述搁物架包括:支撑边框,其具有多条呈波纹状的支撑杆;支撑架,其设置在所述支撑边框的后端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形成多个凹陷定位部;其中,所述制冷腔体的两侧壁设置有滑轨,所述支撑边框的两侧部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滑轨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柜体的制冷腔体中设置热传导部件,热传导部件整体沿高度方向分布,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冷风下沉热气上升,会导致制冷腔体上部的温度高于下部的温度,而利用热传导部件传导冷量,热传导部件能够从制冷腔体的底部吸收冷量并传导至顶部释放冷量,从而使得制冷腔体的上下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以提高制冷效果并优化用户体验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制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制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之一;

图3为本发明制冷设备实施例中风道组件与热传导部件的组装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制冷设备实施例中风道组件与热传导部件的组装图之二;

图5为本发明制冷设备实施例中搁物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制冷设备实施例中搁物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制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制冷设备,包括:柜体1、风道组件2和制冷系统,其中,柜体1中形成用于存储物品的制冷腔体101。通常情况下,柜体1包括外壳和内胆,外壳和内胆之间形成发泡层,内胆中形成制冷腔体101。而制冷系统通常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3,利用蒸发器3释放的冷量与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其中,蒸发器3设置在风道组件2中。,风道组件2具有出风口201和回风口202,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进入到风道组件2中并与蒸发器3换热后形成冷风重新进入到制冷腔体101中进行制冷。

其中,由于受冷风下沉作用的影响,在实际制冷过程中,换热形成的冷风进入到制冷腔体101中后,冷风会下沉至制冷腔体101的底部,而导致制冷腔体101的上部和下部产生较大的温差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则在制冷腔体101中设置有热传导部件,热传导部件沿高度方向布置在制冷腔体101中,热传导部件用于在制冷腔体101中传导冷量。

具体而言,在制冷腔体101中沿高度方向配置有热传导部件后,在实际制冷过程中,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因重力下沉到制冷腔体101的底部后,利用热传导部件的热传导作用,能够将制冷腔体101底部的冷量再传递到制冷腔体101的上部,这样,利用热传导部件对制冷腔体101的上部来进行制冷,以确保制冷腔体101内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另外,由于在制冷腔体101中配置有热传导部件,在通过出风口201输出冷风的过程中,利用热传导部件的传导功能,能够在出风制冷过程中,利用热传导部件在高度方向的分布形式,实现冷量更加均匀的传导至制冷腔体101的各个部分,以减少因出风方向造成冷量分布不均的现象,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制冷效果。

通过在柜体的制冷腔体中设置热传导部件,热传导部件整体沿高度方向分布,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冷风下沉热气上升,会导致制冷腔体上部的温度高于下部的温度,而利用热传导部件进行传导冷量,热传导部件能够从制冷腔体的底部吸收冷量并向上传导释放冷量,从而使得制冷腔体的上下温度分布更为均匀,以提高制冷效果并优化用户体验性。

进一步的,针对热传导部件的具体表现实体有多种形式,以能够实现冷量在上下高度方向上的的传递即可,例如:热传导部件包括:导热立板4,其沿高度方向布置在制冷腔体101中。具体的,导热立板4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质制成。如铝或铜等材料,导热立板4可以贴靠在制冷腔体101的背部或两侧壁,利用导热立板4在高度方向的传导作用,使得冷量能够均匀地沿高度方向分布,有效的减小冷量分布不均对储物造成的影响,以优化制冷效果。

其中,根据需要为了增大热传导部件的覆盖区域以进一步提高冷量分布均匀性,如图7所示,热传导部件还包括:导热顶板41(未图示),导热顶板41设置在制冷腔体101的顶部,导热立板4传导的冷量以热传导方式传导至所述导热顶板41,以实现导热顶板41与导热立板4热传导连接。具体的,导热顶板41安装在制冷腔体101的顶部,在通过出风口201输出冷风的过程中,导热顶板41吸收冷量并快速传导分布至制冷腔体101的顶部,导热顶板41释放的冷量能够从顶部利用冷气下沉原理更加均匀的对制冷腔体101的横向区域进行均匀的制冷,而由于导热顶板41与导热立板4热传导连接,当制冷腔体101底部集聚较多冷量时,导热立板4一方面在纵向高度方向进行传导冷量并释放冷量来进行均匀制冷,同时,导热立板4传导的冷量进一步地热传导至到导热顶板41,利用导热顶板41在顶部进行散冷。

另外,导热立板4与导热顶板41也可为一整体结构,如采用铝板弯折形成一体结构的导热立板4与导热顶板41,优选的,为了提高热传递效率,热传导部件还可以在导热立板4和/或导热顶板41上布置热管,利用热管的快递热传导能力,来实现制冷腔体101底部的冷量更为快速地分布在导热立板4和/或导热顶板41上,而热管的端部或某一部分配置在制冷腔体101的底部,以确保热管能直接吸收制冷腔体101底部的冷量。

又进一步的,风道组件2包括:风道盖板21,其设置在制冷腔体101中并靠近制冷腔体101的背部,风道盖板21与制冷腔体101的背部之间形成循环风通道,风道盖板21上设置有出风口201和回风口202;风机22,其设置在循环风通道中;其中,蒸发器3也设置在循环风通道中。在风机22的作用下,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经回风口202进入到循环风通道中,并与蒸发器3换热形成冷风后从出风口201输出到制冷腔体101中。

其中,为了在输出冷风的过程中以确保冷量的分布均匀性,出风口201和回风口202上下布置并设置在风道盖板21的下部或中下部,出风口201用于朝上输出冷风。具体的,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朝上吹出,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冷风能够有效的输送至制冷腔体101的顶部区域,另一方面由于利用冷气下沉来实现制冷腔体101底部区域的冷量分配,这样,在冷风输出过程中,便可以在初始阶段来实现冷量均匀的分布,而由于出风口201位于制冷腔体101的底部并靠近背部的位置,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向上流动后,冷风移动到制冷腔体101的顶部在重力作用下将沿着制冷腔体101的前部区域向下流动,以实现冷气在制冷腔体101中循环流动,确保冷量均匀的分布。

另外,为了实现热传导部件更加高效的吸收并传导冷量,导热立板4设置在风道盖板21上。具体的,由于蒸发器3位于风道盖板21背部,蒸发器3释放的部分冷量能够以直冷的方式通过风道盖板21向外传导,而导热立板4贴靠在风道盖板21上,以使得导热立板4能够直接吸收从风道盖板21传导出的冷量,这样,能够使得导热立板4能够更加高效的吸收冷量以对整个制冷腔体101进行均匀的制冷。优选的,风道盖板21上设置有多个镂空口211,导热立板4遮盖住镂空口211。具体的,通过在风道盖板21上开设镂空口211,以使得导热立板4能够直接接触循环风通道中输送的冷风,同时,蒸发器3通过辐射的方式也能够直接对导热立板4进行制冷。这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风机22启动运行时,导热立板4能够被循环风通道中输送的冷风以及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双重作用下进行制冷,以快速的在制冷腔体101的高度方向传导冷量实现均匀的制冷;而在风机22停止转动时,利用蒸发器3自身的剩余的冷量以热辐射的方式对导热立板4进行制冷。这样,导热立板4的底部可以将制冷腔体101底部积累的冷量向上传导,同时,蒸发器3释放的冷量也被导热立板4吸收利用并向制冷腔体101内进一步的释放冷量,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均匀制冷,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

更进一步的,为了有效的增大制冷腔体101的空气与蒸发器3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时间,蒸发器3为板式结构,蒸发器3沿高度方向纵向设置在循环风通道中,蒸发器3夹在制冷腔体101的背部与风道盖板21之间,蒸发器3将循环风通道分隔为回风换热通道和出风换热通道,出风换热通道位于蒸发器3的前侧,而回风换热通道位于蒸发器3的后侧,回风换热通道与回风口202连通,出风换热通道与出风口201连通;其中,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经回风口202进入到回风换热通道的底部并沿着蒸发器3向上流动,回风换热通道中的空气从顶部进入到出风换热通道中并沿着蒸发器3向下流动,最终出风换热通道中的冷风从出风口201输出到制冷腔体101中。具体的,参考图2中虚线箭头指示的空气流动过程,制冷腔体101中的空气与储物进行热交换后从回风口202进入到循环风通道中,而在蒸发器3的间隔作用下,从回风口202流入的空气将先进入到蒸发器3背部的回风换热通道,回风换热通道中的空气将沿着蒸发器3向上流动同时与蒸发器3进行热交换,流动到回风换热通道顶部的空气进入到出风换热通道中,出风换热通道中的空气将沿着蒸发器3向下流动同时还与蒸发器3进行热交换,这样,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将与蒸发器3的正反两面接触进行热交换,有效的增大了换热时间,提高了换热效率。

更进一步的,针对于本实施例制冷设备用于存放红酒等瓶装物品时,本实施例制冷设备还包括:搁物架5;搁物架5包括:支撑边框51,其具有多条呈波纹状的支撑杆52;支撑架53,其设置在支撑边框51的后端部,支撑架53的上部形成多个凹陷定位部54;其中,制冷腔体101的两侧壁设置有滑轨(未标记),支撑边框51的两侧部设置在对应的滑轨中。具体的,搁物架5通过支撑边框51安装在制冷腔体101两侧的滑轨中。当用户需要水平存放红酒瓶100时,如图5所示,则可以将红酒瓶100水平放置在支撑杆52上,利用支撑杆52形成的波浪状结构来对红酒瓶100进行定位;而当需要倾斜放置红酒瓶100时,如图6所示,则可以将红酒瓶100的瓶底抵靠在其中一支撑杆52上,红酒瓶100的头部则放置在对应的凹陷定位部54中进行定位。另外,搁物架5整体采用钢丝制成,透风效果更好,从出风口201输出的冷风能够顺畅穿过搁物架5对其上放置的红酒瓶100进行制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