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95775发布日期:2021-07-30 18:0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取放物品,现有的制冷设备通常利用隔板将制冷设备的箱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间室,并采用单一风口向各个间室送风,此种方式无法实现长距离送风,容易造成间室温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现有制冷设备间室温度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具有各间室温度分布较为均匀的技术效果。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

箱体,具有储藏室和制冷室;

制冷组件,设于所述制冷室内;及

至少一个隔板,设于所述储藏室,并将所述储藏室分隔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间室,各个所述隔板上对应自身分隔出的各个所述间室均设置有过风口,所述过风口连通所述制冷室和对应的所述间室,每一所述隔板上对应同一所述间室设置有多个所述过风口;

其中,各个所述过风口用于供所述制冷室内的冷空气流入对应的所述间室,或,用于供对应的所述间室内的冷空气回流至所述制冷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经每一所述隔板分隔出相邻的两个所述间室;

每一所述隔板上的多个所述过风口中,与分隔出的其中之一所述间室对应的所述过风口用于供对应所述间室内的冷空气回流至所述制冷室,与分隔出的其中之另一所述间室对应的所述过风口用于供所述制冷室内的冷空气进入对应的所述间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经每一所述隔板分隔出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间室;至少两个所述间室中位于顶部的所述间室为第一间室,位于底部的所述间室为第二间室;

所述储藏室的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和主回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制冷室,所述主回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间室和所述制冷室;

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过风口的上方,所述主回风口位于所述过风口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布置于同一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藏室的壁面上对应各个所述间室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对应的所述间室和所述制冷室;

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主回风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均与所述制冷室连通的主风道、回风道和送风道;

所述第一出风口经所述送风道与所述制冷室连通,所述主回风口经所述回风道与所述制冷室连通,所述过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经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制冷室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具有一容纳腔的箱本体,所述送风道嵌设于所述箱本体的内部,所述主风道连接于所述容纳腔,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形成所述储藏室和所述制冷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过风口上罩设有风罩,所述风罩具有连通所述间室和所述过风口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至少设置于所述风罩的与所述隔板相交的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箱本体、门体和抽屉,所述箱本体具有所述储藏室和所述制冷室;

所述箱本体的顶部还具有第一取放口,所述第一取放口对应与至少两个所述间室中位于顶部的所述间室连通,所述门体设于所述第一取放口,用于启闭所述第一取放口;所述箱本体的侧面对应至少两个所述间室中剩余的各个所述间室还设置有第二取放口,所述第二取放口与对应的所述间室连通,所述抽屉设于所述第二取放口,且被构造为受控经所述第二取放口进出所述间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包括口框,所述箱本体包括内胆和围设于所述内胆之外的外壳,所述口框设于所述第二取放口处,且连接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

所述口框具有连通所述第二取放口的进出通道,所述抽屉包括抽屉本体和连接于所述抽屉本体一端的抽屉门,所述抽屉本体受控沿所述进出通道进出所述间室,所述进出通道的形状与所述抽屉门的外形相适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包括吊篮,所述吊篮可拆卸地悬挂于所述第一取放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组件包括蒸发器和风机,所述蒸发器用于与所述制冷室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形成冷空气,所述风机用于提供使得所述冷空气流动的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储藏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为卧式冷柜。

上述制冷设备,在实际作业时,制冷组件在制冷室内制造的冷空气可以经与各个间室对应的各个过风口进入到各个间室内,此时过风口作为出风口使用,冷空气经各个过风口进入到对应的间室时能够冷空气较为均匀的排向间室各处,使得间室各处温度较为均匀。或者,制冷室内的冷空气通过其他类型的出风口进入到各个间室后,各个间室内的冷空气经对应的各个过风口回流至制冷室,此时过风口作为间室的回风口使用,由于各个间室对应的过风口有多个,使得间室的冷空气能够均匀的扩散到间室的各处后再经各个过风口回流至制冷室,进而使得间室各处温度较为均匀。当间室由两个隔板和箱体界定而出时,此时冷空气可以经与间室对应的一个隔板上的各个过风口(作为出风口)进入到各个间室内,又经另一隔板上的过风口(作为回风口)回流至制冷室。与现有技术相比,每一间室各处温度较为均匀,实现了各个间室均匀制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的外观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制冷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制冷设备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制冷设备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制冷设备在打开状态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箱体10;箱本体110;内胆111;储藏室1111;间室1111a;第一出风口1111b;第二出风口1111c;主回风口1111d;制冷室1112;外壳112;第一取放口113;第二取放口114;风道组件117;主风道117a;送风道117b;回风道117c;门体120;抽屉130;抽屉本体131抽屉门132;格栅133;导轨134;制冷组件20;蒸发器21;风机22;隔板30;过风口31;上过风口311;下过风口312;口框40;压缩机50;风罩60;通风孔61;吊篮7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制冷组件20及至少一个隔板30,箱体10具有储藏室1111和制冷室1112,制冷组件20设于制冷室1112,至少一个隔板30设于储藏室1111,并将储藏室1111分隔形成至少两个独立的间室1111a,各个隔板30上对应自身分隔出的各个间室1111a均设置有过风口31,过风口31连通制冷室1112和对应的间室1111a,每一隔板30上对应同一所述间室1111a设置有多个所述过风口31。其中,各个过风口31用于供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流入对应的间室1111a,或,用于供对应的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回流至制冷室1112。

上述制冷设备,在实际作业时,制冷组件20在制冷室1112内制造的冷空气可以经与各个间室1111a对应的各个过风口31进入到各个间室1111a内,此时过风口31作为出风口使用,冷空气经各个过风口31进入到对应的间室1111a时能够冷空气较为均匀的排向间室1111a各处,使得间室1111a各处温度较为均匀。或者,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通过其他类型的出风口进入到各个间室1111a后,各个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经对应的各个过风口31回流至制冷室1112,此时过风口31作为间室1111a的回风口使用,由于各个间室1111a对应的过风口31有多个,使得间室1111a的冷空气能够均匀的扩散到间室1111a的各处后再经各个过风口31回流至制冷室1112,进而使得间室1111a各处温度较为均匀。当间室1111a由两个隔板30和箱体10界定而出时,此时冷空气可以经与间室1111a对应的一个隔板30上的各个过风口31(作为出风口)进入到各个间室1111a内,又经另一隔板30上的过风口31(作为回风口)回流至制冷室1112。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隔板30上对应每一间室1111a均设置多个过风口31,能够使得每一间室1111a各处温度较为均匀,实现各个间室1111a均匀制冷。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采用冷空气流通来制冷(风冷式),不需要用户为储藏室1111手动除霜,且具有多个间室1111a,便于用户分区存放物品,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可以理解地,隔板30的内部对应各个间室1111a设置有一过风通道,过风通道连通制冷室1112,每一间室1111a所对应的多个过风口31连通于对应的过风通道,各个间室1111a的过风通道之间彼此独立,以防串风。

可以理解地,通过隔板30将储藏室1111分隔形成多个独立的间室1111a,有助于实现对各个间室1111a温度的控制。优选地,隔板30由隔温材料支撑,如内部填充有石墨的隔板30,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各间室1111a温度。优选地,同一隔板30上对应同一间室1111a设置的至少两个过风口31中,所有过风口31均用于供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流入对应的间室1111a,或均用于供对应的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回流至所述制冷室1112。此时,同一隔板30上与同一间室1111a连通的过风口31均作为回风口使用,或者均作为出风口使用。如此,不仅能够简化隔板30的内部过风通道,还能够避免冷空气从一隔板30上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进入到间室1111a且还未充分扩散到间室1111a,就经同一隔板上的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回流到制冷室1112,有助于冷空气在整个间室1111a内的流动。

当然,也不排除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同一隔板30上与同一间室1111a对应的过风口31中,有些过风口31作为回风口使用,有些过风口31作为出风口使用。例如,可以在过风口31的布置上进行设计,使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与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布置间隔较远,拉长冷空气的运动距离。又例如还可以在形成同一间室1111a的两个隔板30上,一个隔板30上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位于另一隔板30上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可以理解地,当同一隔板30上的过风口31中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所连接的过风通道与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所连接的过风通道之间是独立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经每一隔板30分隔出相邻的两个间室1111a,每一隔板30上的多个过风口31中,与分隔出的其中之一间室1111a对应的过风口31用于供对应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回流至制冷室1112,与分隔出的其中之另一间室1111a对应的过风口31用于供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进入对应的间室1111a。此时,隔板30结构较为简单(例如为一平板),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当然,隔板30也可以采取其他异型结构,以分隔出两个以上的间室1111a,具体不限。

优选地,各个间室1111a呈上下排布,隔板30的一部分过风口31朝向上方的间室1111a(简称上间室)开放,另一部分过风口31朝向下方的间室1111a(简称下间室)开放。与上间室连通的过风口31为上过风口311,与下间室连通的过风口31为下过风口312。在实际作业时,上过风口311作为上间室的回风口使用,下过风口312作为下间室的出风口使用。如此,上间室内的冷空气在自行下行时能够充满间室1111a,而后经位于下方的上过风口311回流至制冷室1112内,同时,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经先经多个下过风口312进入到间室1111a后,而后自行下行并充满整个间室1111a。如此,有助于利用冷空气自行下行的特点充满整个间室1111a,有助于使得间室1111a温度更加均匀。

当然,也可以是经每一隔板30分隔出左右相邻的两个间室1111a。此时,各个间室1111a呈左右排布,将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设置于隔板30的上侧位置,将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设置于隔板30的下侧位置。此时,间室1111a内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没有上述实施例中方案的效果好,但不排除上述方案的可行性。以上,并不是限制间室1111a的排布方式。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2,经每一隔板30分隔出上下相邻的两个间室1111a,至少两个间室1111a中位于顶部的间室1111a为第一间室,位于底部的间室1111a为第二间室,储藏室1111的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111b和主回风口1111d,第一出风口1111b连通第一间室和制冷时,主回风口1111d连通第二间室和制冷室1112,第一出风口1111b位于过风口31的上方,主回风口1111d位于过风口31的下方。

在实际应用时,由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各自只对应一个隔板30,第一间室对应的隔板30为第一隔板30,第二间室对应的隔板30第二隔板30,第一隔板30上的上过风口311作为第一间室的回风口使用,第二隔板30上的下过风口312作为第二间室的出风口使用。此时,增加第一出风口1111b作为第一间室的出风口,增加主回风口1111d作为第二间室的回风口,能够使得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均与制冷室1112形成冷空气循环。

可以理解地,当隔板30只有一个时,至少两个间室1111a仅包括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且第一隔板30和第二隔板30为同一个隔板30。当隔板30的数量大于1时,至少两个间室1111a还包括位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间室,每一中间间室对应有两个隔板30(上隔板和下隔板),每一中间间室的上隔板的下过风口312作为中间间室的出风口,每一中间间室的下隔板的上过风口311作为中间间室的回风口。

进一步地,参见图2,第一出风口1111b包括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口1111b布置于同一高度。此时,第一间室具有多个第一出风口1111b,冷空气可以经多个第一出风口1111b进入第一间室内。如此能够使得第一间室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当然,主回风口1111d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第二间室内温度的均匀性。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储藏室1111的壁面上对应各个间室1111a还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111c,第二出风口1111c连通对应的间室1111a和制冷室1112,第二出风口1111c位于第一出风口1111b和主回风口1111d之间。此时,当用户取物打开储藏室1111的各个间室1111a时,经第二出风口1111c吹出的冷空气能够形成空气幕,以减少冷空气外泄,降低能耗。

优选地,第二出风口1111c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口1111c布置于同一高度,如此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空气幕,提高对冷空气的外泄的阻挡程度,进一步降低能耗。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2,箱体10内设置有风道组件117,风道组件117包括均与制冷室1112连通的主风道117a、回风道117c和送风道117b。第一出风口1111b经送风道117b与制冷室1112连通,主回风口1111d经回风道117c与制冷室1112连通,过风口31和第二出风口1111c均经主风道117a与制冷室1112连通。

在实际作业时,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经送风道117b、第一出风口1111b后吹入间室1111a。制冷室1112内的冷空气还经主风道117a、作为出风口的过风口31(以及第二出风口1111c)后吹入间室1111a。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经作为回风口的过风口31、主风道117a后回流至制冷室1112,间室1111a内的冷空气还经回风口、回风通道后回流至制冷室1112。可以理解地,主风道117a内部还设置有多个与制冷室1112连通的子风道,每一隔板30的上过风口311对应连通于一个子风道,每一隔板30的下过风口312对应连通于一个子风道,第二出风口1111c对应连通于一个子风道,各个子风道之间是独立。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和图3,箱体10包括具有一容纳腔的箱本体110,送风道117b嵌设于箱本体110的内部,主风道117a连接于容纳腔,并将容纳腔分隔形成储藏室1111和制冷室1112。

此时只将送风道117b嵌设于箱本体110的内部,而主风道117a置于容纳腔内,并用于分隔形成储藏室1111和制冷室1112,有助于降低箱体10的制造难度,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地,回风道117c贯穿主风道117a并延伸至制冷室1112内。此时回风口设置于主风道117a上。

其中,送风道117b可以通过预埋的方式嵌设于箱本体110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在过风口31上罩设有风罩60,风罩60具有连通间室1111a和过风口31的通风孔61,通风孔61至少设置于风罩60的与隔板30相交的侧壁。此时,利用风罩60罩在过风口31上,风罩60的不与隔板30相交的顶壁用于支撑物品,通风孔61设于风罩60的侧壁,冷空气可以经通风孔61进入过风口31。如此,可以避免过风口31被物品遮挡时,间室1111a内冷空气循环能力下降的问题,进而有助于间室1111a内温度维持稳定。

在实际应用时,由于物品主要支撑于隔板30上,因此可以仅在隔板30的上过风口311上罩设风罩60。

可以理解地,风罩60具有侧壁和顶壁,顶壁和侧壁围设形成有一端敞口的罩盖区。风罩60的侧壁用于连接于隔板30上,过风口31位于罩盖区内,顶壁与隔板30相对布置通风孔61开设于侧壁上并连通罩盖区。

当然,通风孔61还可以为设置在风罩60的顶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箱体10包括箱本体110、门体120和抽屉130,箱本体110具有储藏室1111和制冷室1112。箱本体110的顶部还具有第一取放口113,第一取放口113对应与至少两个间室1111a中位于顶部的间室1111a连通,门体120设于第一取放口113,用于启闭第一取放口113。箱本体110的侧面对应至少两个间室1111a中剩余的各个间室1111a还设置第二取放口114,第二取放口114与对应的间室1111a连通,抽屉130设于第二取放口114,且被构造为受控经第二取放口114进出间室1111a。

此时,第一间室设置成顶开门式,其他间室1111a设置成抽屉130式,便于用户取拿物品,特别是对于水平长度较长的卧式冰柜。

其中,门体120可以与箱本体110转动连接,门体120在转动时可以启闭第一取放口113。

进一步地,参见图2,间室1111a内设有导轨134,抽屉130沿导轨134滑动时能够受控进出间室1111a。如此,便于用户操作抽屉130。

进一步地,参见图3,箱体10还包括口框40,箱本体110包括内胆111及围设于内胆111之外的外壳112,口框40设于第二取放口114出,且连接内胆111和外壳112。口框40具有连通第二取放口114的进出通道,抽屉130包括抽屉本体131和连接于抽屉本体131一端的抽屉门132,抽屉本体131受控沿进出通道进出间室1111a,进出通道的形成与抽屉门132的外形相适应。

此时,利用口框40在第二取放口114处连接内胆111和外壳112,能够加强内胆111和外壳112的连接性。同时,利用口框40的进出通道能够收容处于闭合状态下抽屉130的抽屉门132,同时进出通道可以对抽屉130的推进距离进行限制,即当抽屉门132收容于进出通道时,表示抽屉130推进到位。

可以理解地,内胆111具有储藏室1111和制冷室1112。

进一步地,参见图4和图5,抽屉本体131上设置有格栅133。格栅133的设置能够增加冷空气在抽屉本体131内、间室1111a之间的流动性,有助于保证间室1111a和抽屉本体131之间的温度相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箱体10还包括吊篮70,吊篮70可拆卸地悬挂于第一取放口113处。吊篮70的设置增加了存放分区,更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储存的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制冷组件20包括蒸发器21和风机22,蒸发器21用于与制冷室1112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以形成冷空气,风机22用于提供使得冷空气流动的动力。

在实际作业时,在风机22的作用下,冷空气在制冷室1112、间室1111a之间循环流动。冷空气回流至制冷室1112时,先经过蒸发器21并与蒸发器21进行热交换,形成降温,然后经送风道117b、主风道117a进入间室1111a,然后经回风到、主风道117a回到制冷室1112,如此循环。

可以理解地,蒸发器21作为制冷源,还接入制冷回路中。制冷回路由压缩机50、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21依次循环连接形成。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50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冷凝器放热降温、节流装置降低、蒸发器21吸热升温(吸收制冷室1112内空气的热量以降低制冷室1112的温度)后回到压缩机50。

可以理解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于箱体10内的压缩机50、冷凝器、节流装置,具体设置方式在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半导体制冷片等制冷源代替蒸发器21。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板30可拆卸地连接于储藏室1111。如此,允许用户灵活设置隔板30,更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要求。例如,在储藏室1111的壁面上凸设有托块,隔板30可以支撑于托块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为卧式冷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隔板30上对应每一间室1111a均设置多个过风口31,能够使得每一间室1111a各处温度较为均匀,实现各个间室1111a均匀制冷。同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设备采用冷空气流通来制冷(风冷式),不需要用户为储藏室1111手动除霜,且具有多个间室1111a,便于用户分区存放物品,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