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装置及自动饮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5350发布日期:2022-01-15 10:31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制冰装置及自动饮品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冰装置及自动饮品机。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冷饮需求的增加,各类自动饮品机中开始设置制冰设备以方便冷饮的制作。制冰时,先向固定容积的冰盒内注射定量的水,再将制冷器插入冰盒中进行制冰。制冷完成,冰盒内的冰会冻结在制冷器上,待制冷器温度升高后,冰块直接从制冷器上掉落至冰块收集盒。
3.为了增加冰块的出冰数量,通常会在冰盒内设置多个冰格,相应地,会在注水器和制冷器上分别设有多个出水支管及多个制冷插管。如此,在注水时,将多个出水支管同时插入对应的冰格内进行快速注水;在制冷时,将多个制冷插管同时插入对应的冰格内进行制冷。但在该过程中,注水完成后,需将注水器更换为制冷器,并将各个制冷插管插入对应的冰格内。同时,完成制冷作业后,在进行下次注水作业前,又需将制冷器更换为注水器。如此,在制冰过程中,需反复转移并切换注水器和制冷器,导致制冰过程操作过程复杂,时效低。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制冰装置及自动饮品机,该制冰装置能简化操作过程,有效提高制冰效率。
5.一种制冰装置,包括:冷凝组件、供水组件、导向机构及内部设有多个冰格的冰盒,所述冷凝组件与所述供水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向机构的导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冰盒滑动设于所述导向机构上,使得所述冰盒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冰盒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冰盒与所述供水组件相对,且所述供水组件的各个出水支管能够插入对应的各个所述冰格内;当所述冰盒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冰盒与所述冷凝组件相对,且所述冷凝组件的各个制冷插管能够插入对应的各个所述冰格内。
6.在上述制冰装置的结构中,由于所述冷凝组件与所述供水组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导向机构的导向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所述冰盒滑动设于所述导向机构上,使得所述冰盒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因而,在使用该制冰装置时,当需要对所述冰盒进行注水作业时,可使所述冰盒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所述冰盒与所述供水组件相对,且所述供水组件的出水支管能够插入所述冰盒内的冰格内,如此,可完成向所述冰盒中冰格内注水作业。当需要对所述冰盒中的水进行制冷作业时,移动所述冰盒,使所述冰盒处于第二位置,此时,所述冰盒与所述冷凝组件相对,且所述冷凝组件的制冷插管能够插入所述冰盒内的冰格内,如此,可完成对所述冰格内的水的制冷作业。当制冰完成后,移动所述冰盒,使所述冰盒再次处于所述第一位置以进行下次制冰作业。在该制冰装置中,通过将所述冷凝组件和所述供水组件间隔设置,利用所述导向机构使所述冰盒在所述冷凝组件和所述供水组件之间进行位置切换以完成注水和制冰作业。在此过程中,无需在同一固定位置反复更换
所述供水组件和所述冷凝组件来完成注水和制冰作业,简化操作过程的同时提高了制冰的时效性。
7.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件,所述第一导向件包括第一导轨、第一驱动器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支撑座,所述冰盒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一导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所述第一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座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滑动,使得所述冰盒在所述第一导轨上具有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位置位于所述供水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冷凝组件的下方。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向件相连接的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第二导轨、第二驱动器及滑动设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支撑座,所述第二导轨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所述冰盒设于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所述第二导向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上,所述第二驱动器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座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滑动,使得所述冰盒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冰盒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出水支管或所述制冷插管与所述冰格相分离;当所述冰盒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出水支管或所述制冷插管插入所述冰格内。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冰装置还包括输冰管道,所述输冰管道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进料口与所述冷凝组件的制冷插管相对,所述输冰管道的侧壁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悬在所述输冰管道中,所述缓冲件与所述输冰管道的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且所述缓冲件悬在所述输冰管道中的一端与所述进料口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缓冲件上与所述输冰管道的侧壁连接的一端与所述进料口之间的距离。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为板状结构,且所述缓冲件的形状与所述输冰管道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所述缓冲件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缓冲件沿所述输冰管道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所述缓冲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输冰管道相对的两侧壁上,且沿所述输冰管道的轴向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缓冲件之间部分重叠。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冰装置还包括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扇叶、转轴以及旋转驱动件,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输冰管道内且靠近所述出料口处,所述转轴的一端贯穿所述输冰管道的侧壁且与所述扇叶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驱动件连接,所述扇叶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扇叶绕所述转轴的周向方向间隔设于所述转轴上,所述旋转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扇叶绕所述转轴的中心轴转动。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冰装置还包括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于所述冰盒的底部。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凝组件具有制冷模式和加热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所述冰格内的水凝结成冰块,且所述冰块与所述制冷插管相沾粘,在所述加热模式下,所述冰块与所述制冷插管分离。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组件的下方设有接水槽,当所述冰盒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冰盒位于所述供水组件和所述接水槽之间。
1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饮品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制冰装置。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制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冰盒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冰盒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冰盒及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冰盒及导向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件及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图1中制冰装置a-a面的剖视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下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各元件标记如下:
29.10、制冰装置;110、冷凝组件;111、制冷插管;120、供水组件;121、出水支管;130、导向机构;131、第一导向件;1311、第一导轨;1312、第一驱动器;1313、第一支撑座;132、第二导向件;1321、第二导轨;1322、第二驱动器;1323、第二支撑座;140、冰盒;141、冰格;150、输冰管道;151、进料口;152、出料口;160、缓冲件;170、下料机构;171、扇叶;172、转轴;173、旋转驱动件;180、加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冰装置10,包括:冷凝组件110、供水组件120、导向机构130及内部设有多个冰格141的冰盒140。冷凝组件110与供水组件1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导向机构1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冰盒140滑动设于导向机构130上,使得冰盒1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冰盒14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如图2所示,冰盒140与供水组件120相对,且供水组件120的各个出水支管121能够插入对应的各个冰格141内。当冰盒14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如图3所示,冰盒140与冷凝组件110相对,且冷凝组件110的各个制冷插管111能够插入对应的各个冰格141内。
32.在上述制冰装置10的结构中,由于冷凝组件110与供水组件1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导向机构130的导向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冰盒140滑动设于导向机构130上,使得冰盒
1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因而,在使用该制冰装置10时,当需要对冰盒140进行注水作业时,可使冰盒14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此时,冰盒140与供水组件120相对,且供水组件120的出水支管121能够插入冰盒140内的冰格141内,如此,可完成向冰盒140中冰格141内注水作业。当需要对冰盒140中的水进行制冷作业时,移动冰盒140,使冰盒14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此时,冰盒140与冷凝组件110相对,且冷凝组件110的制冷插管111能够插入冰盒140内的冰格141内,如此,可完成对冰格141内的水的制冷作业。当制冰完成后,移动冰盒140,使冰盒140再次处于第一位置以进行下次制冰作业。在该制冰装置10中,通过将冷凝组件110和供水组件120间隔设置,利用导向机构130使冰盒140在冷凝组件110和供水组件120之间进行位置切换以完成注水和制冰作业。在此过程中,无需在同一固定位置反复更换供水组件120和冷凝组件110来完成注水和制冰作业,简化操作过程的同时提高了制冰的时效性。
33.其中,为了便于清楚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的设置方向,以图1为例,第一方向为图1中s1所指的方向。
34.请参阅图2至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导向机构130包括第一导向件131。第一导向件131包括第一导轨1311、第一驱动器1312及滑动设于第一导轨1311上的第一支撑座1313。冰盒140设于第一支撑座1313上,第一导轨131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驱动器1312能够驱动第一支撑座1313在第一导轨1311上滑动,使得冰盒140在第一导轨1311上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第一位置位于供水组件120的下方,第二位置位于冷凝组件110的下方。如此,第一支撑座1313可带动冰盒140在第一导轨1311上沿第一方向移动,使得冰盒140能够在第一位置时,供水组件120可向冰格141内注水。此外,第一支撑座1313还可使得冰盒140能够处于第二位置,并在第二位置时能通过冷凝组件110在冰格141内进行冷凝作业。
35.请参阅图2、图3、图5和图6,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导向机构130还包括与第一导向件131相连接的第二导向件132。第二导向件132包括第二导轨1321、第二驱动器1322及滑动设于第二导轨1321上的第二支撑座1323。第二导轨1321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冰盒140设于第二支撑座1323上,第二导向件132设于第一支撑座1313上,第二驱动器1322能够驱动第二支撑座1323在第二导轨1321上滑动,使得冰盒1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冰盒140处于第一状态时,出水支管121或制冷插管111与冰格141相分离。当冰盒140处于第二状态时,出水支管121或制冷插管111插入冰格141内。如此,当需要向冰盒140内注水时,使冰盒140处于第一位置,再利用第二导向件132使得冰盒1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完成注水作业。当完成注水作业后,需要对冰盒140内的水进行冷冻作业时,使冰盒140处于第二位置,利用第二导向件132使得冰盒140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以完成冷凝、冰冻作业。
36.其中,为了便于清楚理解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的设置方向,以图1为例,第二方向为图1中s2所指的方向。
3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方向分别与出水支管121的轴向方向以及制冷插管111的轴向方向保持一致。具体地,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38.具体地,当冰盒14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导向件132可使冰盒140处于第一状态或
第二状态。即,当冰盒140在第一位置且处于第一状态时,出水支管121与冰格141相分离,此时,供水组件120已完成注水作业或处于待注水状态。当冰盒140在第一位置且处于第二状态时,出水支管121插入冰格141内,此时,出水支管121正向冰格141内注水。
39.当冰盒14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导向件132同样可使冰盒140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即,当冰盒140在第二位置且处于第一状态时,制冷插管111与冰格141相分离,此时,冷凝组件110已完成制冷作业或处于待制冷状态。当冰盒140在第二位置且处于第二状态时,制冷插管111插入冰格141内,此时,制冷插管111正在冰格141内进行制冷作业。
40.请参阅图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制冰装置10还包括输冰管道150。输冰管道150设有进料口151和出料口152。进料口151与冷凝组件110的制冷插管111相对。输冰管道150的侧壁设有缓冲件160。缓冲件160悬在输冰管道150中,缓冲件160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且缓冲件160悬在输冰管道150中的一端与进料口151之间的距离大于缓冲件160上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连接的一端与进料口151之间的距离。冰块下落至倾斜的缓冲件160上并滑入冰块收集盒内,避免了冰块垂直冲击至冰块收集盒内出现冰块摔坏的现象。
41.可选地,缓冲件160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固定连接。如此,可提高缓冲件160的稳定性,可避免缓冲件160受到冰块冲击后发生转动而导致缓冲件160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变小,影响缓冲件160对冰块的缓冲效果。
42.或者,缓冲件160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转动连接。如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缓冲件160与输冰管道150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有利于提高缓冲件160的适用性。同时,冰块碰撞缓冲件160的过程中,缓冲件160可发生小幅度转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缓冲效果。
43.请继续参阅图7,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缓冲件160为板状结构,且缓冲件160的形状与输冰管道150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缓冲件160设有多个,且多个缓冲件160沿输冰管道150的轴向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缓冲件160分别设置在输冰管道150相对的两侧壁上,且沿输冰管道150的轴向方向相邻两个缓冲件160之间部分重叠。换言之,相邻两个缓冲件160沿输冰管道150的轴向方向在出料口处的投影存在部分重叠。如此,当冰块从制冰插管上脱离后,冰块从进料口151落入第一个缓冲件160上,随后再从第一个缓冲件160上滑落至第二个缓冲件160上,直至滑落至出料口152处。可见,冰块在下落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缓冲,使冰块受到的缓冲效果达到最佳。
44.为进一步提高冰块的完整性,可选地,缓冲件为橡胶板。如此,能提高缓冲件的缓冲能力,使得冰块落至橡胶板上时不易破碎。
45.请参阅图1、图7和图8,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制冰装置10还包括下料机构170。下料机构170包括扇叶171、转轴172以及旋转驱动件173。扇叶171设置在输冰管道150内且靠近出料口152处,转轴172的一端贯穿输冰管道150的侧壁且与扇叶171连接,转轴172的另一端与旋转驱动件173连接。扇叶171设有多个,且多个扇叶171绕转轴17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于转轴172上,旋转驱动件173能够驱使扇叶171绕转轴172的中心轴转动。如此,从缓冲件上滑落的冰块可存储在相邻两个扇叶171之间,当需要出冰时,旋转驱动件173驱动转轴172转动,位于扇叶171之间的冰块即可从出料口152掉落至冰块收集盒内。
46.为提高冰块从冰格141内的脱模效率,请参阅图3和图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制冰装置10还包括加热件180,加热件180设于冰盒140的底部。在制冰过程中,
由于制冷插管111一直插设在冰格141内,如此,当制冰完成后,制冷插管111与冰块相凝结,加热件180加热使得冰格141的底部受热后,冰块与冰格141接触的表面发生融化,使得冰块可脱离冰格141,如此,在第二导向件132的作用下,驱使冰盒140向下移动,冰块沾粘在制冷插管111上能够从冰格141内脱离。
47.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冷凝组件110具有制冷模式和加热模式。在所述制冷模式下,冰格141内的水凝结成冰块,且所述冰块与制冷插管111相沾粘。在所述加热模式下,所述冰块与制冷插管111分离。
48.具体地,在制冰前,将冰盒140处于第二位置且将制冷插管111插入冰格141内。制冰时,使冷凝组件110处于制冷模式,此时,冷凝组件110能够将冰格141内的水冷冻凝结成冰块,同时,冰块与制冷插管111相沾粘。制冰完成后,加热件180加热冰盒140底部,冰格141受热,冰块与冰格141接触的表面发生融化,冰块可脱离冰格141。随后,利用第二导向件132使冰盒140从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此时,冰块沾粘在制冷插管111上并与冰盒140相分离。再将冰盒140移动至第一位置,保证带有冰块的制冷插管111与输冰管道150的进料口151相对。当需要将冰块从制冷插管111上脱落时,使冷凝组件110切换至制热模式,此时,制冷插管111温度升高,可使冰块与制冷插管111接触的表面发生融化。在重力的作用下,冰块掉落至进料口151,最终从出料口152排出。
49.为提高制冰装置10的洁净性,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供水组件120的下方设有接水槽(图中未示出)。当冰盒140处于第一位置时,冰盒140位于供水组件120和接水槽之间。如此,当冰格141内水溢出时,可流向接水槽内,避免水流向其他部件机构而降低制冰装置10的安全性和洁净性。
5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自动饮品机,包括所述的制冰装置10。
5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6.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