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制冷机组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64836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制冷机组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制冷机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离心式制冷机组在开机启动时,因压缩机两侧压比较小,因而压缩机压缩能力大,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容易被吸入压缩机叶轮。由于压缩机的叶轮转速很高,液态制冷剂将对叶轮产生极大冲击,造成液击现象,严重影响压缩机寿命。
[0003]为防止液击,对于定频机,只能机组启动后关小进气口处的导叶,但这样会降低压缩机做功效率。对于变频机,采用关小导叶及调低叶轮转速的方法,叶轮提速过程也较慢。以上两种方法,都使得机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稳定运行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蒸发器、制冷机组和空调器,使得空调器能够快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压缩机连通的第一吸气管,第一吸气管的进口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蒸发器还包括控制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的液位控制装置。
[0006]作为优选,液位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储液容器和与储液容器相连接的抽液部,储液容器的下部连接有伸入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下的抽液管,储液容器的上部连接有通气管,通气管上设置有控制通气管通断的第一控制阀,抽液部通过抽液管将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抽取到储液容器内。
[0007]作为优选,抽液部包括第二吸气管,第二吸气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储液容器,第二吸气管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压缩机,第二吸气管上设置有控制第二吸气管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0008]作为优选,抽液部包括第二吸气管和抽气机,第二吸气管的第一端连接至储液容器,第二吸气管的第二端连接至抽气机,第二吸气管上设置有控制第二吸气管通断的第二控制阀。
[0009]作为优选,抽液管设置在储液容器的底部,通气管设置在储液容器的顶部。
[0010]作为优选,通气管的进气口位于壳体内,通气管的部分管体位于壳体外,第一控制阀设置在通气管位于壳体外的部分上。
[0011]作为优选,蒸发器还包括液位检测装置和控制器,控制器连接至液位控制装置,并根据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液面高度控制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
[0012]作为优选,蒸发器还包括排气过热度检测装置和控制器,控制器连接至液位控制装置,并根据排气过热度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排气过热度控制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该蒸发器为上述的蒸发器,蒸发器的第一吸气管连通至压缩机。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该蒸发器为上述的蒸发器,蒸发器的第一吸气管连通至压缩机。
[0015]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蒸发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压缩机连通的第一吸气管,第一吸气管的进口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蒸发器还包括控制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的液位控制装置。在蒸发器工作时,可以通过液位控制装置控制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使得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降低到安全液面高度以下,因此能够避免制冷机组启动时,由于压缩机吸力过大从蒸发器内吸入液态制冷剂而产生冲击,造成液击现象,可以使制冷机组安全快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说明:
[0018]1、壳体;2、第一吸气管;3、储液容器;4、抽液管;5、通气管;6、第一控制阀;7、第二吸气管;8、第二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0]参见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蒸发器包括壳体1,壳体I内设置有液态制冷剂,壳体I上设置有用于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的第一吸气管2,第一吸气管2的进口位于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蒸发器还包括控制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的液位控制装置。优选地,第一吸气管2设置在壳体I的顶部,由于压缩机需要吸入气态的制冷剂,而气态的制冷剂的比重较低,集中于壳体I的上部,因此将第一吸气管2设置在壳体I的顶部,更加便于将气态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内。
[0021]在蒸发器工作时,可以通过液位控制装置控制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使得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降低到安全液面高度以下,这样一来在制冷机组启动时,即使压缩机吸力过大,也不会从蒸发器内吸入液态制冷剂,也就能够避免液态制冷剂对压缩机内的叶轮产生冲击而造成液击现象,因此可以避免液态制冷剂影响制冷机组的运行速度,从而使制冷机组安全快速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当制冷机组进入稳定运行阶段后,如果在某一时刻压缩机的排气过热度升高,叶轮作用能力降低,此时可以调节液位控制装置,使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升高,从而满足压缩机运行需要。
[0022]液位控制装置可以设置在壳体I内,也可以设置在壳体I外,液位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用于暂时存储液态制冷剂的容器,液位控制装置通过容器从壳体I内吸收或者释放液态制冷剂来调节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的高度。
[0023]在本实施例中,液位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I内的储液容器3和与储液容器3相连接的抽液部,储液容器3的下部连接有伸入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下的抽液管4,储液容器3的上部连接有通气管5,通气管5上设置有控制通气管5通断的第一控制阀6,抽液部通过抽液管4将蒸发器内的液态制冷剂抽取到储液容器3内。储液容器3的至少部分设置在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以避免储液容器3的容积本身对液态制冷剂的高度造成影响。优选地,储液容器3设置在液态制冷剂的液面上方。
[0024]将储液容器3设置在壳体I内,可以充分利用壳体I的内部空间,减少蒸发器的空间占用,使得蒸发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25]抽液部用于将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抽取到储液容器3内,从而降低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液面高度。通气管5设置在储液容器3的上部,可以向储液容器3内通入气体,从而去除抽液部抽液过程中所形成的真空状态,使得储液容器3内的液态制冷剂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到储液容器3内,提高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的高度。而当需要将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抽取到储液容器3内暂存时,可以关闭第一控制阀6,此时在抽液部的作用下可以在储液容器3内形成真空,储液容器3内的压力远小于壳体I内的液态制冷剂的液面压力,液态制冷剂进入储液容器3内。
[0026]在本实施例中,抽液部包括第二吸气管7,第二吸气管7的第一端连接至储液容器3,第二吸气管7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至压缩机的吸气口,第二吸气管7上设置有控制第二吸气管7通断的第二控制阀8。此时的压缩机承担部分抽液部的功能,用于向储液容器3提供抽液作用力。此种结构直接利用压缩机本身的吸力将液态制冷剂吸入储液容器3内,而无需设置额外的抽真空装置,因此能够降低成本,也可以节省抽真空装置的安装空间。
[0027]在一个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抽液部包括第二吸气管7和抽气机,第二吸气管7的第一端连接至储液容器3,第二吸气管7的第二端连接至抽气机,第二吸气管7上设置有控制第二吸气管7通断的第二控制阀8。由于设置了单独的抽气机,可以通过抽气机单独对储液容器3进行控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