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94168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空调装置例如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使制冷剂冷凝液化的冷凝器(散热器)、使制冷剂减压的节流装置、以及使制冷剂蒸发气化的蒸发器,用制冷剂配管将这些部件连接。其中,冷凝器以及蒸发器由热交换器构成,该热交换器例如具有:多个并排地排列的翅片、以及以与翅片正交的方式安装的多个导热管(管)。
[0003]将在节流装置中减压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蒸发器供给。在此提出一种连接有分支管的热交换器,该分支管用于将从节流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分配至蒸发器的各导热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另外,还提出一种连接有分配器的热交换器,该分配器用于将从节流装置供给的制冷剂分配至蒸发器的各导热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述的分配器的一侧连接于节流装置,并在另一侧连接有多个导管。而且,各导管连接于各导热管。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4747号公报(例如,参照第8页以及图1)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00886号公报(例如,参照第6页以及图4)
[0007]在节流装置中减压后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蒸发器供给。因此,有时会产生如下现象,即、由于分支管的形状等,且由于重力作用,被分支管分支的制冷剂中的一方容易流入至导热管,而另一方难以流入至导热管。即,在供给高压气态制冷剂的冷凝器中,难以产生上述现象。但是,在供给包含液态制冷剂在内的制冷剂的蒸发器中,由于液态制冷剂在重力作用下易流动至下方,所以有时会产生上述现象,从而不能均匀地将制冷剂供给至蒸发器的各导热管,所述液态制冷剂的密度高于气态制冷剂的密度。若不能将制冷剂均匀地向蒸发器的各导热管供给,则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会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制冷剂均匀地向各导热管供给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0009]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翅片,它们并排配置;多个导热管,它们热连接于所述翅片;以及分支管,其具有制冷剂流入口和多个制冷剂流出口,多个所述制冷剂流出口连接于各导热管,该分支管将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向多个所述导热管分配,所述分支管具有碰撞部,该碰撞部形成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的开口面的对置位置,供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碰撞。
[0010]优选地,所述分支管形成为:使所述制冷剂流入口的内径比所述制冷剂流出口的内径小。
[0011]优选地,所述分支管具有:制冷剂流入部,其一端经由节流装置而连接于分配器,并具有所述制冷剂流入口 ;和分支部,其与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另一端连接,并在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开口面的对置位置形成有所述碰撞部。
[0012]优选地,所述导热管以沿上下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有多个,所述分支管具有:上侧流出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分支部的上侧侧面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热管的端部,并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出口 ;和下侧流出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分支部的下侧侧面部,另一端连接于位于比连接有所述上侧流出部的所述导热管的端部靠下侧的所述导热管的端部,并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出口,在所述分支部,在比所述上侧流出部的连接位置靠下侧、且比所述下侧流出部的连接位置靠上侧处,形成有所述碰撞部。
[0013]优选地,以使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所述上侧流出部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平行的方式,在所述分支部连接所述制冷剂流入部、所述上侧流出部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
[0014]优选地,所述导热管以沿上下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有多个,所述导热管以沿上下方向并排的方式配置有多个,上侧流出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分支部的上表面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导热管的端部,并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出口 ;和下侧流出部,其一端连接于所述分支部的下表面部,另一端连接于位于比连接有所述上侧流出部的所述导热管的端部靠下侧的所述导热管的端部,并形成有所述制冷剂流出口,在所述分支部,在比所述上侧流出部的连接位置靠下侧、且比所述下侧流出部的连接位置靠上侧处,形成有所述碰撞部。
[0015]优选地,所述上侧流出部从与所述分支部的连接位置向上侧延伸,并弯曲形成而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所述下侧流出部从与所述分支部的连接位置向下侧延伸,并弯曲形成而与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
[0016]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流入部在比所述下侧流出部靠近所述上侧流出部侧的位置,连接于所述分支部。
[0017]优选地,所述制冷剂流入部以另一端侧向所述分支部内突出的方式连接。
[0018]优选地,所述上侧流出部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以一端侧向所述分支部内突出的方式连接。
[0019]优选地,所述导热管为扁平管,所述分支管的所述上侧流出部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与所述导热管对应地形成为扁平状。
[0020]优选地,所述上侧流出部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是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扁平多孔管,所述制冷剂流入部的内径小于下述任一流路面积的总和,即:所述上侧流出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面积的总和、以及所述下侧流出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面积的总和。
[0021]优选地,在从水平剖面观察时,所述分支管与所述碰撞部对置的一侧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状。
[0022]优选地,所述碰撞部具有:上锥面,其形成为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侧向上侧的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侧延伸;上锥面,其形成为从所述制冷剂流入口侧向上侧的所述制冷剂流出口侧延伸;顶部,其形成于所述上锥面的下端与所述下锥面的上端的连接位置。
[0023]优选地,在所述碰撞部且在所述制冷剂流入口的对置部分,形成有凸部。
[0024]优选地,在所述分支部且在上部以及下部,分别形成有供所述导热管的端部连接的开口部。
[0025]本实用新型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上述热交换器。
[002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具有连接于各导热管的分支管,且该分支管具有碰撞部。因此从制冷剂流入口排出至分支部的制冷剂,与碰撞部碰撞,从而在分支管内被搅拌。由此在导热管以上下并排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分支管内上下均匀地分散。另夕卜,在导热管沿水平方向并排的情况下也同样。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能够使制冷剂均匀地向各制冷剂流出口流动,从而能够将制冷剂均匀地向各导热管供给。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
[00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整体结构例子的图。
[0029]图3A是图1表示的热交换器I所具有的分支管2的纵剖视图。
[0030]图3B是图3A表示的A-A处的分支管2的剖视图。
[0031]图3C是图3A表示的B-B处的分支管2的剖视图。
[0032]图4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分支管2的变形例I。
[0033]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分支管2的变形例2。
[0034]图4C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分支管2的变形例3。
[0035]图4D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分支管2的变形例4。
[0036]图4E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I的热交换器I的分支管2的变形例5。
[003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B的说明图。
[0038]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C的说明图。
[0039]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D的纵剖视图。
[0040]图7B是图7A表示的A-A处的分支管2D的剖视图。
[0041]图8A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E的纵剖视图。
[0042]图8B是图8A表示的A-A处的分支管2E的剖视图。
[0043]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6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F的纵剖视图。
[0044]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7的热交换器所具有的分支管2G的纵剖视图。
[0045]图11是现有的热交换器及其周边的说明图。
[0046]附图标记说明:1…热交换器;2…分支管;2B...分支管;20.分支管;2D...分支管;2E…分支管;2F…分支管;2G…分支管;2TL...分支管;2T2…分支管;2Τ3…分支管;2Τ4…分支管;2Τ5…分支管;3…分配器;4…毛细管;5…导热管;5Α…支管;5Β…弯曲部;6…集管…导热管;8…翅片;11…方向;12...方向;21…制冷剂流入部;21Β…制冷剂流入部;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