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91948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的流道结构,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应用于汽车上的平行流蒸发器的流道分布通常为等分的多个流道结构,比如四个流道结构,每个流道占总流道的25%,其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合理和充分地利用蒸发器的换热面积,换热效率低。针对刚进入流道的制冷剂液体需要的流道空间小,越到蒸发器后部气体的体积越大,需要的流道空间就越大。
[0003]而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476417U所公开的一种新型汽车空调蒸发器,其通过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限流片,对流道进行限流的方式来使得整个蒸发器更加紧凑,换热效率更高、表面温度更加均匀、加工工艺更加简单,其实不然,该种结构的蒸发器换热效率及表面温度均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其结构简单,能合理和充分地利用蒸发器的换热面积,换热效率高、且实用性强。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其包括前后平行设置且相连通的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及等距设于该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上的若干具有垂直设置且孔径大小相等的扁管通道,及可与该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上的扁管通道相连通的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由所述制冷剂入口依次经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至所述制冷剂出口的总流道上依次设有各自包含不同数量的扁管通道且各自流通方向均一致的五个区域换向流道,其中包括设于第一换热层中的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及设于第二换热层中的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该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中各自流道在总流道中的占比依次递增。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在所述第一换热层中的总流道占比依次为27 %、33 %、40 % ;所述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在所述第二换热层中的总流道占比依次为47%、53%。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上、下端均具有与所述扁管通道上、下端对应相连通的上流道、下流道,所述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出口分别通过该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端部的边板与所述上流道或下流道相连通,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层的上流道相连接,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层的下流道相连接,所述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之间通过其对应的下流道相连接,且该下流道之间的连通点处于远离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下流道一端上。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流道由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上端的上集板及与该上集板配合连接的上气室组成;所述下流道由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下端的下集板及与该下集板配合连接的下气室组成。
[0009]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换热层的上流道上设有第一隔板,使得该第一隔板与所述制冷剂入口之间的所有扁管通道形成所述第I区域换向流道;在该第一换热层的下流道上设有第二隔板,使得该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之间的所有扁管通道形成所述第Π区域换向流道,所述第二隔板至所述第二换热层之间的所有扁管通道形成所述第m区域换向流道;
[0010]在所述第二换热层的下流道上设有第三隔板,该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一换热层之间的所有扁管通道形成所述IV区换向流道,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制冷剂出口之间的所有扁管通道形成所述第V区域换向流道。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第一换热层、第二换热层上的流道分布划分为不等分的五个流道结构,并使得依次设置的五个流道结构在总流道中的占比依次递增,即能合理和充分地利用蒸发器的换热面积,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且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意图;
[0013]图2是图1中第一层制冷剂流动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中第二层制冷剂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6]—种如图1-图3所述新型汽车平行流蒸发器,其包括前后平行设置且相连通的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及等距设于该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上的若干具有垂直设置且孔径大小相等的扁管通道14,及可与该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上的扁管通道14相连通的制冷剂入口 11、制冷剂出口 12,其中,由制冷剂入口 11依次经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至制冷剂出口 12的总流道上依次设有各自包含不同数量的扁管通道14且各自流通方向均一致的五个区域换向流道,其中包括设于第一换热层1中的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及设于第二换热层2中的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该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中各自流道在总流道中的占比依次递增。
[0017]本实用新型通过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在总流道中的占比依次递增,也可以理解为,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在第一换热层1中总流道的占比依次递增,第IV区换向流道、第V区域换向流道在第二换热层2中总流道的占比依次递增,具体如第I区域换向流道、第π区域换向流道、第m区域换向流道在第一换热层1中的总流道占比依次为27%、33%、40%;1¥区换向流道、第¥区域换向流道在第二换热层2中的总流道占比依次为47%、53%。由于刚进入流道的制冷剂液体需要的流道空间小,越到蒸发器后部气体的体积越大,需要的流道空间就越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能合理和充分地利用蒸发器的换热面积,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且实用性强。
[0018]具体地,如图2、3所示,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上、下端均具有与扁管通道14上、下端对应相连通的上流道17、下流道20,制冷剂入口 11、制冷剂出口 12分别通过该第一换热层1、第二换热层2端部的边板10与上流道17或下流道20相连通,其中,制冷剂入口 11与第一换热层1的上流道17相连接,制冷剂出口 12与第二换热层2的下流道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