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799263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废气排气口、气液分离罐以及排液管,所述进气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上端部,并以气液分离罐相连通;所述废气排气口置于进气管侧,其与气液分离罐中部相连通,废气排气口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废气排放手阀以及膨胀阀;所述排液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底部,并置于进气管相对一侧,排液管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排液手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可以过滤净化压缩机冷量测试系统中的制冷剂,收集混入的空气,并将其排出系统,整个过程中不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可以使制冷系统连续的正常工作。同时可以增加制冷剂的循环使用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排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专利说明】
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公知的压缩机冷量测试设备中配备的制冷循环系统是由量热器、冷凝器、过冷器、干燥管以及膨胀阀组成,每次测试压缩机需要对分系统进行严格的抽真空,即使抽真空,也不能完全将系统中的空气抽尽。而每次都会有少量残余空气,测试次数多了后,逐渐的累积使得总系统中的空气逐渐增多,积攒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测试精度,使得压缩机的吸排气压力不稳定,测试工况无法稳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只能排放掉整个系统的制冷剂,重新灌注新的制冷剂。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液分离器,其不仅能够收集整个系统中分散的空气,而且能将其方便的排出系统外,整个过程中不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可以使制冷系统连续的正常工作。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废气排气口、气液分离罐以及排液管,所述进气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上端部,并以气液分离罐相连通;所述废气排气口置于进气管侧,其与气液分离罐中部相连通,废气排气口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废气排放手阀以及膨胀阀;所述排液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底部,并置于进气管相对一侧,排液管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排液手阀。
[0005]进一步地,所述废气排放手阀以及排液手阀均为单向阀。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分离器可以过滤净化压缩机冷量测试系统中的制冷剂,收集混入的空气,并将其排出系统,整个过程中不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可以使制冷系统连续的正常工作。同时可以增加系统中制冷剂的循环使用次数,减少制冷剂不必要的浪费和排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及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08]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1、废气排气口2、气液分离罐5以及排液管7,所述进气管I置于气液分离罐5的上端部,并以气液分离罐5相连通;所述废气排气口 2置于进气管I侧,其与气液分离罐5中部相连通,废气排气口 2与气液分离罐5之间置有废气排放手阀3以及膨胀阀4;所述排液管7置于气液分离罐5的底部,并置于进气管I相对一侧,排液管7与气液分离罐5之间置有排液手阀6。进一步地,所述废气排放手阀3以及排液手阀6均为单向阀。
[0010]工作时,系统内制冷剂由进气管I进入气液分离罐5,此时废气排放手阀3为关闭状态,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罐5后,制冷剂中混合的空气密度小,制冷剂密度大且为液体,在气液分离罐5中气体在上方,液体在下方,出现气液分层的现象,使循环系统中的气体集中到气液分离罐5中,过滤出空气的纯净的制冷剂经排液手阀6由排液管7流回循环系统内;当气液分离罐5中的气体积攒到一定程度后,关闭排液手阀6、调节膨胀阀4使气体缓慢的排放,缓慢打开废气排放手阀3,此时分离罐5上层的气体由废气排气口2排出,由于系统制冷剂从进气管I源源不断进入,气液分离罐5中的液面也会增加,当液面到达废气排放口时关闭废气排放手阀3,开启排液手阀6,进入正常的测试流程。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包括进气管、废气排气口、气液分离罐以及排液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上端部,并以气液分离罐相连通;所述废气排气口置于进气管侧,其与气液分离罐中部相连通,废气排气口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废气排放手阀以及膨胀阀;所述排液管置于气液分离罐的底部,并置于进气管相对一侧,排液管与气液分离罐之间置有排液手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排放手阀以及排液手阀均为单向阀。
【文档编号】F25B43/04GK205481985SQ20162027322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4月5日
【发明人】苏燕, 董辉, 张立群, 丁姝艳
【申请人】山东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