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1853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中公开了一种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泵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常温水在地下吸收土壤内的热量不均匀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有外接常温水源的总进水管、若干支管以及总回水管,来自总进水管的常温水在经过支管后流入总回水管并进入地源热泵机组,支管包括有进水口、回水口以及设置在进水口与回水口之间的U型管段,进水口与总进水管连通,U型管段上靠近进水口和回水口分别设置有一个截止阀,回水口与所述总回水管连通的若干支管在总进水管的起点与总回水管的终点之间流过的路程相同,取得了均匀吸收并充分利用地源热量的技术效果,并且由于在支管的进水和出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独立的截止阀,因而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有所提高。
【专利说明】
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系统,特别涉及利用土壤热量进行辅助供热的热栗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地源热栗系统是指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的环保能源利用系统。地源热栗系统通常是利用常温水源在土壤中埋设的管路的循环吸热或者吸冷将地下的热量或者冷量带出,这部分水进入地源热栗机组内,利用地源热栗机组内部的卡诺循环和逆卡诺循环,将带有地下的热量或者冷量的水变换呈外部制冷或者供热所需的温度的水,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地表温度的充分利用。地表温度一年四季均稳定在17度左右,利用这个恒定的温度,地源热栗的运行效率比传统空调运行效率高出40%至60%,因此,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采用地源热栗的供热系统可以比传统空调加热的形式节约50%左右的运行费用。并且,由于地源热栗利用的是电能而非传统供热系统中采用的燃煤的锅炉,因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0003]传统的地源热栗系统中,埋设在地下的管路通常需要垂直于地表设置,并且,这种布置形式的管路需要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水路循环,才能够满足办公区或者居民区的使用要求。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1935428 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的利用土壤的储能装置,其利用的就是地下循环的管线内的流体将地表内的温度携带至地表之上加以利用。
[0004]在利用地下热量或者冷量时,管路通常是单进单出的形式,即一根总的进水管,流过每一个U型支管时进行一次与土壤的热交换,这种形式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局部土壤内的热量未被带走,换句话说,这种布置形式会导致埋设管路的土壤内热量利用不均匀,存在着较大的浪费,并且,一旦某根支管破裂,则整个系统内的水均会顺着破口流出,使水栗空转。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使得每个热交换用的支管进水与回水路程相同,以使得埋设有管路的土壤内的热量利用充分且均匀,且单根支管破裂不会影响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行。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包括有外接常温水源的总进水管、若干支管以及总回水管,来自所述总进水管的常温水在经过支管后流入总回水管并进入地源热栗机组,所述支管包括有进水口、回水口以及设置在进水口与回水口之间的U型管段,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总进水管连通,所述U型管段上靠近所述进水口和回水口分别设置有一个截止阀,所述回水口与所述总回水管连通所述的若干支管在所述总进水管的起点与总回水管的终点之间流过的路程相同。
[0007]进一步地,所述若干支管的U型管段等长设置,所述进水口先接入所述总进水管的支管其回水口后接入所述总回水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总进水管包括靠近外接常温水源的进水端,所述总回水管包括有靠近地源热栗机组的回水端,所述若干支管的长度呈渐变设置,其渐变趋势为由所述进水端至回水端逐渐增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总回水管与所述地源热栗机组之间设置有循环栗。
[0010]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栗有两个,且两个循环栗以并联方式连接在所述回水端与地源热栗机组之间。
[0011]综上所述,过改变管路的布置形式,使每一根支管内得到的水在管路之内流过同样的路程,也就是说,每个支管内的水吸收土壤内等量的温度之后流出管路,这样,均布在土壤内的每个区域的热量被若干支管均匀带走至地源热栗机组内,实现地下热量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证土壤的热量充分利用不产生浪费,并且,每一段支管的进出水压力也是相等的,因而,可以减少支管由于距离远而使得管内水量不足产生的噪音。由于所有支管均并联至总进水管和总回水管内,因此,需要在在U型管段上设置两个截止阀,一旦外部检测到某根支管发生破裂,可以直接关闭这个支管上的两个截止阀,使总进水管和总回水管不流经这段破裂支管,如此在保证土壤均匀热交换的前提下使系统管路连接可靠。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实施例1中的管路布置形式;
[0013]图2是实施例2中的管路布置形式。
[0014]图中,1、用户侧循环栗;2、总进水管;3、总回水管;4、支管;5、地源侧循环栗;6、地源热栗机组;7、用户供水网;21、进水端;31、回水端;41、进水口;42、回水口;43、U型管段;44、进水侧止阀;45、回水侧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6]实施例1采用等长支管的管路布置形式,如图1中所示
[0017]—种采用等长支管的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包括有用户侧循环栗1、总进水管2、总回水管3、若干支管4、地源侧循环栗5、地源热栗机组6以及用户供水网7,其中,用户侧循环栗I向系统内栗送常温水,自用户侧循环栗I流出的常温水具有一定的水压,之后其首先流经总进水管2,支管4沿总进水管2的延伸均匀连接在总进水管2上,总进水管2内流入支管4的常温水在地下吸收土壤温度后流入总回水管3内。总回水管3内的水的温度不足以对用户供水网7进行供热或者制冷,因而,总回水管3经过地源侧循环栗的加压后流入地源热栗机组6内进行进一步的加热或者制冷,最终形成满足于用户供水网7内使用的冷水或者热水。
[0018]具体来讲,支管4包括有进水口41、回水口 42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U型管段,本实施例中所有支管4的U型管段43呈等长设置,进水口 41连接至总进水管2上、回水口 42连接至总回水管3中,为了保证每根支管4内的常温水吸收土壤内等量的温度,需要将常温水在每根支管4内流过的路程设置成等同的,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若干支管4上,进水口41先接入总进水管2靠的支管4,其回水口后总回水管3内,这样的“后进先出”的布置形式,把总进水管2、一根支管4以及总回水管3看作一个单元,则埋设在地下的所有单元内的水流过的路程相等,因而,理论上说其内部的水吸收的土壤中的热量也基本相同。
[0019]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支管4均以并联方式连接至总进水管2和总回水管3中,这样,一旦某一局部的支管4破裂,则进入系统中的水会大量的经过破裂的支管损失掉,因而,在U型管段43上设置进水侧截止阀44和回水侧截止阀45,分别用于截止支管4上的进水口 41和回水口42,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庞大的系统中,一旦外接的检测设备发现某一支管的水压低于阈值,则可以初步判断这个部分的支管4发生了破裂,通过将进水侧截止阀44和回水侧截止阀45,即可关闭单独的一个或者一片支管4,防止水从破裂的支管4中损失,保证系统的可靠且正常运行。
[0020]实施例2采用长度渐变的支管的管路布置形式,如图2中所示
[0021]总进水管2包括有进水端21,总回水管3包括有回水端31,其中,进水端为总进水管2上靠近用户侧循环水栗I的一端,回水端31为总回水管3上靠近地源侧循环栗5的一端,支管4上的U型管段43的长度呈渐变形式布置,S卩:距离进水端21和回水端31均较远的支管4长度较短、距离进水端21和回水端31均较近的支管4长度较长,从而使实施例1中提及的每个单元内的水流过同等路程,使内部的水吸收的土壤中的热量基本相同。
[0022]进一步地,用户侧循环栗I和地源侧循环栗5均设置有两个,且以并联的方式接入管路,使得循环栗本身以备一用,防止循环栗的损坏使得整个系统瘫痪。这种循环栗的布置形式,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均适用。
[0023]本实施例中,支管4上的两个截止阀的布置形式与实施例1中完全相同。
[002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主权项】
1.一种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包括有外接常温水源的总进水管、若干支管以及总回水管,来自所述总进水管的常温水在经过支管后流入总回水管并进入地源热栗机组,其特征是:所述支管包括有进水口、回水口以及设置在进水口与回水口之间的U型管段,所述进水口与所述总进水管连通,所述U型管段上靠近所述进水口和回水口分别设置有一个截止阀,所述总进水管包括靠近外接常温水源的进水端,所述总回水管包括有靠近地源热栗机组的回水端,所述若干支管的长度呈渐变设置,其渐变趋势为由所述进水端至回水端逐渐增大,所述回水口与所述总回水管连通所述的若干支管在所述总进水管的起点与总回水管的终点之间流过的路程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若干支管的U型管段等长设置,所述进水口先接入所述总进水管的支管其回水口后接入所述总回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总回水管与所述地源热栗机组之间设置有循环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行可靠的同程式地源热栗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循环栗有两个,且两个循环栗以并联方式连接在所述回水端与地源热栗机组之间。
【文档编号】F25B30/06GK205505494SQ201620094116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姜凤龄, 郭雪
【申请人】北京热泉腾鑫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