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1095阅读:17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尤其是处理装置的外壳结构及悬浮杂质的絮凝或沉淀。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自来水水处理装置的外壳都是钢制的,同时絮凝效果较差,还存在着使用寿命较短、维护保养不便、需要另做基础、安全系数较低等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由依次设在池体外壳内的脱稳絮凝区、悬浮颗粒分离区和微絮体截留区,装在池体外壳上的进水管、出水管、排污管I、排污管II和排污管III组成。池体外壳呈方形,其材料为钢筋砼。脱稳絮凝区包括与进水管相通的棱锥状涡流装置和棱柱状絮凝装置。悬浮颗粒分离区内装有斜管。微絮体截留区包括碳滤料和石英砂滤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池体外壳采用了方形的钢筋砼,加上新型的絮凝装置,因此具有使用寿命较长、维护保养方便、不需另做基础、絮凝效果较好、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附图2是附
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进水管,2、棱锥状涡流装置,3、棱柱状絮凝装置,4、脱稳絮凝区,5、排污管I,6、清水集水槽,7、悬浮颗粒分离区,8、排污管II,9、出水管,10、微絮体截留区,11、冲洗水集水槽,12、池体外壳,13、排污管III,14、斜管,15、碳滤料,16、石英砂滤料,17、棱锥状排泥斗。
具体实施方式

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由依次设在池体外壳12内的脱稳絮凝区4、悬浮颗粒分离区7和微絮体截留区10,装在池体外壳12上的进水管1、出水管9、排污管I5、排污管II8和排污管III13组成。池体外壳12呈方形,其材料为钢筋砼。脱稳絮凝区4包括与进水管1相通的棱锥状涡流装置2和棱柱状絮凝装置3。悬浮颗粒分离区7内装有斜管14。微絮体截留区10包括碳滤料15和石英砂滤料16两层滤料。棱锥状涡流装置2由正立棱锥状涡流装置和倒立棱锥状涡流装置两部分组成。斜管14的上面有清水集水槽6。碳滤料15的上面有冲洗水集水槽11。

图1和2中,棱柱状絮凝装置3的底部设有排污管I5。
在图2中,斜管14的下面设有棱锥状排泥斗17。棱锥状排泥斗17连接排污管II8。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的外形尺寸是长4.3米,宽1.8米,高3米。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连接管线少,水头损失少;配有自动控制装置,操作管理简单;广泛适用于农村、山区农民生活饮用水工程,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生活、生产给水工程。
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的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原水从进水管1进入脱稳絮凝区4,使水中的杂质微颗粒相互接触凝聚,聚合成大的絮凝体,为这些杂质颗粒重力沉淀创造条件。从脱稳絮凝区4出来的水进入悬浮颗粒分离区7,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进行沉淀,从水中分离出来。最后进入微絮体截留区10,去除沉淀后的剩余浊度。水中的有机物、细菌、甚至病毒等都将随着浊度的降低而被大量地去除。经过以上几个有机部分的共同作用,水质得到了净化,从出水管9流出的水就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
权利要求1.一种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由依次设在池体外壳(12)内的脱稳絮凝区(4)、悬浮颗粒分离区(7)和微絮体截留区(10),装在池体外壳(12)上的进水管(1)、出水管(9)、排污管I(5)、排污管II(8)和排污管III(13)组成,其特征在于池体外壳(12)呈方形,其材料为钢筋砼,脱稳絮凝区(4)包括与进水管(1)相通的棱锥状涡流装置(2)和棱柱状絮凝装置(3),悬浮颗粒分离区(7)内装有斜管(14),微絮体截留区(10)包括碳滤料(15)和石英砂滤料(16)。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其特征在于棱柱状絮凝装置(3)的底部设有排污管I(5)。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其特征在于斜管(14)的下面设有棱锥状排泥斗(17),棱锥状排泥斗(17)连接排污管II(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涉及水处理,尤其是处理装置的外壳结构及悬浮杂质的絮凝或沉淀。自来水厂一体化净水池由依次设在池体外壳内的脱稳絮凝区、悬浮颗粒分离区和微絮体截留区,装在池体外壳上的进水管、出水管、排污管I、排污管II和排污管III组成。池体外壳呈方形,其材料为钢筋砼。脱稳絮凝区包括与进水管相通的棱锥状涡流装置和棱柱状絮凝装置。悬浮颗粒分离区内装有斜管。微絮体截留区包括碳滤料和石英砂滤料。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池体外壳采用了方形的钢筋砼,加上新型的絮凝装置,因此具有使用寿命较长、维护保养方便、不需另做基础、絮凝效果较好、安全系数高等优点。
文档编号C02F1/52GK2771188SQ20052000342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2日
发明者孙云斌 申请人:孙云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