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板式电场离子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803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板式电场离子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质处理设备,即水的脱盐(淡化)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利用电场脱盐的水处理设备,如同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电化学方法 应用》第182页中介绍的“电渗析”一样[图三],是“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正负离 子分别向不同方向迁移,正离子向负极迁移,负离子向正极迁移。若在溶液中间安装离子交 换膜,由于阳离子交换膜只允许正离子通过,而阴离子交换膜只允许负离子通过,因此可以 限制不同区域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最终达到分离,浓缩,提纯,回收离子或淡化水的目的。因 为阴阳离子交换膜之间只有2-3毫米的距离,为了提高效率,在实际中,将几百对离子交换 膜装配成多室。由于在溶液中间安装的离子交换膜,容易因结垢而堵塞膜通道。不仅需要 清洗,经多次清洗的膜效率逐次下降,最终必须更换新膜。不仅操作麻烦,而且运行成本有 高。还有该设备单级处理,不能随意调整出水淡水和浓水的比例,产出的淡水和浓水的水量 各占50%,淡水回收率低,不仅效率不高,而且浪费原水。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的,不用膜的,出水浓水和淡水 的比例可以随意调整的淡化水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溶液中装有两块对称的勻流隔离板[图一 .4]来代替离子 交换膜。水的流程是原水从底部入水配水管[图一 .1]经下配水板[图一 .2]两次配水 后,达到了进入中间水室[图一 .3]过流断面上均勻,并且以层流状态的流速向上流动。而 水中离子在定向迁移过程中由于电场力的作用,不断地进入浓缩斗[图一 .8]。浓缩斗内的 离子数量逐渐增多,达到浓缩的目的。又因浓缩斗[图一 .8]下底倾斜,浓缩后的液体质量 较大,极易向下倾斜流动,从终缩孔[图一 .7]流到极水室[图一 .19]。而中间水室[图一 .3]的水在自下而上的流动过程中,水中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淡 化后的水从上配水板[图一 .5]经出水配水管[图一 .6]流出。为了控制流入极水室的水量,终缩孔[图一 .7]直径很小,一般只有几毫米,而从 图一 .A-A剖视图上看浓缩斗在中间水室一侧的面积却很大[图一 .8],中间水室的水从这 个平面[图一.8]上流入浓缩斗,要求过流断面流量均勻,没有死角,所以从图一.1-1剖面 上看,浓缩斗的形状是个等腰三角形,而这个三角形的高却不能太低。为了防止浓缩斗过流 断面上中间流速大于周边流速,在浓缩斗的中间装有勻流卡[图一 .10],而这个勻流卡的 形状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和浓缩斗的图一 .I-I剖面三角形成相似三角形,且相反方向安 装[图一 10]。为了保证进入浓缩斗过流断面的流量均勻,也可以在浓缩斗入口加装勻流网[图 二 . 14],这个勻流网[图二 . 14]的孔隙大小不仅要保证流入浓缩斗内的水没有阻力,也要保证浓缩斗内产生的气体通畅的排到中间水室。这样设计的勻流隔离板厚度较大,为了减小其厚度,只保留中间水室一侧的部 分作为浓缩斗[图二 .8],而极水室一侧的部分设计成向下流动和向上流动的通道[图 二 . 11,13]。从另一个方向看[图二 . b-b剖面],这两个通道仍然是个和底边[图二 . 16]平 行折叠的等腰三角形[图二 . b-b剖面]。这种设计,勻流卡要安装在上流缝中[图二 . 10]。这样设计水的流程是,浓缩斗[图二. 8]内的高离子浓度水,从下流缝[图二. 11] 向下流动经折叠缝[图二 . 12]拐180度的弯,再从上流缝[图二 . 13]向上流动,最后从终 缩孔[图二 . 7]流到极水室[图二 . 19]。当然采取这种方法处理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中间水室[图一 .3]中水的流速要保持在层流状态下,因为在层流状 态下,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线状运动,彼此互不混掺,不会影响水中离子的正常迁移。另一个条件是,两极水室[图一 .19]的液位,必须低于中间水室的液位。如图所 示[图一],分别从任意两个不同高度在终缩孔处截取水平面,观察勻流隔离板两侧的液位 高度,在一个水平面上,hrh/ = ha,在另一个水平面上,h2_h2’ = ha,ha是勻流隔离板[图 一 .4]两侧的液位差。由此可知,勻流隔离板两侧,不同高度的每一个水平截面上的液位差 都相等,由于液位差相等,压强差就相等。也就是说勻流隔离板上的所有终缩孔处两侧的压 强差都相等,由于压强差相等,流速就相等。因为终缩孔[图一 .7]大小相同,流量也相等。 从而达到勻流的目的。不改变中间水室的液位高度,只要把极水室[图一 .19]的液位提高,勻流隔离板 两侧的液位差就减小,极水量就减少。把极水室的液位降低,勻流隔离板两侧的液位差就增 高,极水量就加多。这样只要把极水出水管[图一.15]做成可调节式,就能根据水质情况, 任意调节出水的浓水和淡水水量的比例。
具体实施例下面根据计算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间水室[图一 .3]自 下而上的流动要保持层流状态,因为没有查到过流断面为矩形的雷诺数。在实际中,要以离 子分离效果来确定流速。在设计中可以采用明渠(接近矩形)的下临界雷诺数计算。从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1高等学校教材《工程流体力学》中查到明渠的下临界雷诺数Re = (vR)/y 500,式中R是明渠过流断面的特性几何尺寸,称水力半径。水力半径R的定义 式为R = A/X式中A-过流断面的面积X-过流断面与边界(如固体)表面相接触的周界,称湿周v-水的流速,米/秒y-t = 10°C时的运动粘度,Y = 1. 306Xl(T6m2/s对小型处理水量,一般采用竖流式的,竖流式的中间水室[图一.3]水的流向要求 下进上出,因为开始进入中间水室的水,离子浓度较高,质量较大,采用下进上出不会发生 因质量差对流而混掺,能够保证出水水质。参看图一,中间水室的过流断面尺寸设为,长0. 45米,宽0. 2米,根据公式R = A/X,水力半径R为R = (0. 45X0. 2)/[ (0. 45+0. 2) X 2] = 0. 0692307根据公式Re = (vR) / Y = 500,中间水室保持层流状态的流速v是v = (500 X y ) /R = (500 XI. 306 X 1(T6) / (6. 92307 X 1(T2) 9. 4 X l(T3m/s处理水量Q就是Q = Av = 9 X 1(T2 X 9. 4 X 1(T3 = 8. 46 X 10_4m3/s极水水量Q极取处理水量的五分之一Q极=8. 46X1(T4X0. 2 = 1. 692 X l(T4m3/s终缩孔直径计算为了便于计算,终缩孔流速Vl取值1米/秒中间水室与极水室的液位差ha是ha= (Vl2)/(2g) =17(2X9.8) = 0. 051 (米)(g 为重力加速度)两个勻流隔离板上的终缩孔总和是36个(D2/4) II X1X36 = Q极式中(d2/4) n -终缩孔面积(n为圆周率)1-终缩孔流速36-两个勻流隔离板上终缩孔的总和Qft_两个极水室的排水量终缩孔直径是D = [(Q 极 X4)/( n X 3 6 ) ] 1/2 = [(1. 692X10 ] X4)/ (3. 14X36)]1/2 ^ 2. 5X1(T3(米)参看图一,原水从底部入水配水管[图一.1]经下配水板[图一.2]进入中间水室 [图一 .3],层流状态的流速是9. 4X 10_3m/S。中间水室的下部分两侧[图一 .3]的勻流隔 离板[图一 .4]上没有浓缩斗,水中离子做定向迁移,正离子向负极[图一 .17] —侧的勻 流隔离板靠近,负离子向正极[图一 .18] —侧的勻流隔离板靠近。水上升到中间水室[图 一 .3]中部,靠近勻流隔离板[图一 .4]的水,离子浓度已高,已具备大量迅速进入浓缩斗 [图一 .8]的条件。在中间水室中部和上部,水中正负离子分别向两极[图一 .17. 18]方 向的两个勻流隔离板[图一 .4]上的36个(每个勻流隔离板有18个浓缩斗)浓缩斗[图 一 .8]中迁移,并浓缩。浓缩后的高离子浓度水以相等的流速(设计流速lm/s)从36个终 缩孔[图一 .7](每个浓缩斗有1个终缩孔)流到两个极水室[图一 .19](极水在极水室内 的流向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向下流动),再从极水配水管[图一 .9]经极水软管[图一 .20], 最后从可调整高度的极水出水管[图一 .15]排出。而中间水室的水上升到上配水板[图一 .5],水中离子浓度已经很低,已达到淡化 的目的。淡化后的水经上配水板[图一 .5]从淡水配水管[图一 .6]流出。第二个实施是参看图二,在大、中型处理中,设备体积大,为了降低设备高度,水 在中间水室[图二 . 3]采用平流式。水的流程是原水从入水配水管[图二 . 1]到进入室 [图二 . 21]内,再从进水配水板[图二 . 2]进入中间水室[图二 . 3],水在中间水室的流向用空心箭头表示,是平行的。并以层流状态的流速经过中间水室[图二.3]从出水配水板 [图二 . 5]到达淡水室[图二 . 22],淡水从出水配水管[图二 . 6]流出。出水配水管[图 二 . 6]的中心高度就是中间水室[图二 . 3]的水位高度,所以要求出水配水管没有阻力。水在中间水室的流动过程中,水中正、负离子分别向两侧定向迁移[图二 .B-B剖 面],在D放大图中能看到,箭头方向就是离子迁移方向,和极水流动方向。即离子在浓 缩斗[图二 .8]内浓缩后,浓度高的极水经下流缝[图二 .11]向下流动,经折叠缝[图 二 . 12]平行流动,而后经上流缝[图二 . 13]向上流动,再从终缩孔[图二 . 7]流到极水室 [图二. 19],极水室内的水是向下流动(和箭头方向相同)的,后经极水配水管[图二 .9] 经极水软管[图二 . 20],从可调节高度的极水出水管[图二 . 15]排出。同样,极水出水管 的中心高度就是极水水位高度。所以极水配水管[图二 . 9]、极水软管[图二 . 20]和极水 出水管[图二 . 15]都不能有阻力。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极水出水管高度,能调节极水水量。当然可以把两个勻流隔离板[4]直接当作电极用,采用另加电极[17,18]是为了 减少浓缩斗[8]中产生气体的量。其计算方法和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发明效果因为勻流隔离板上终缩孔[图一 .7]的孔径远大于已有技术中离子交换膜上的孔 径,所以不存在堵塞问题。又因为利用同一液位差,终缩孔上流量相等。而且水中离子进入 浓缩斗[图一.8]的面积大,由于电场力的作用,进入浓缩斗的离子数量就多。而终缩孔 [图一.7]的孔径小,从浓缩斗流出的水量少。水中离子在浓缩斗内就浓缩,所以达到浓水 和淡水分离的目的。又因为勻流隔离板两侧的液位差能够调整,所以浓水和淡水的比例就 能任意调节。


附图1中包括主视图、A-A剖视和I-I剖面(以极水在浓缩斗流线的轴向斜剖)三 个图。主视图中空心箭头表示中间水室的水向上流动,箭头表示离子迁移方向和极水流向。附图2主要说明第二个实施例,包括主视图、B向剖视、C向剖视、D放大图和b-b 剖面五个图。图中箭头所表示的内容和图一中的相同。D放大图和b-b剖面图是为了看清 楚勻流隔离板的另一种设计方法。虚线表示隔层内容,水位线也用虚线表示。勻流网只在 D放大图中有,没有在B-B剖视中画是为了 B-B剖视的简单化。图3是已有技术的示意图,从2003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化学方法应用》第 182页中复制。
权利要求
一种淡化水设备,包括匀流隔离板[4]、浓缩斗[8]、终缩孔[7]、中间水室[3]和极水室[19]。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匀流隔离板[4]上所有终缩孔[7]的流速都相等,是由于匀流隔离板两侧有液位差[ha]。
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说的浓缩斗[8],其特征在于离子在浓缩斗内浓缩,达到和淡水 分离的目的。
3.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说的中间水室[3],其特征在于水在中间水室是层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说的勻流隔离板[4],其特征在于其材料性质是耐腐蚀的导电体。
全文摘要
一种不用膜的电场分离淡化水设备。在溶液中装有两块对称的匀流隔离板[4],中间水室[3]的水以层流速度向上移动。由于电场力的作用,水中离子在定向迁移过程中不断的进入浓缩斗[8]中,浓缩斗中离子就聚积浓缩。由于匀流隔离板[4]两侧有液位差[图中ha],所以匀流隔离板的全部终缩孔上压强差都相等,所以全部终缩孔[7]中浓缩后的离子液都以相等的流速流到极水室[19]而后排出。达到淡化水的目的。
文档编号C02F1/48GK101857289SQ200910132070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1日
发明者孟海乐, 孟田, 孟美, 郭蕾 申请人:孟海乐;孟美;孟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