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8740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应用于因富营养化致藻类大量繁殖造成
环境水体污染的处理,属利用超声空化技术安全、经济的去除水源地水体中蓝藻的环保技 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渔牧水的排入,使大部分水体遭受不同 程度的污染,对城市供水造成严重影响。据调查,我国430个城市中有90%以上的饮用水 源受到污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经济损失达377亿元,而富营养化最明显的特征就 是藻类的过度繁殖,给供水工程带来很大影响。藻类的去除可以根据原水水质情况采用不 同的方法,一般可采用物理法、化学药剂法、生物处理法及组合工艺法。常用的物理除藻方 法有微滤机法、气浮法、直接过滤法、大梯度磁滤器法,活性炭吸附法和超声除藻等。化学 除藻是在不改变现有水厂的工作流程,不需增加大型设备和构筑物,且经济有效、简便易 行的除藻方法,常用的除藻剂有氯、二氧化氯、臭氧、高锰酸钾等。生物处理利用附着在载 体表面上的生物膜使水肿的藻类被吸附、分解氧化,有些藻类还会被生物膜上原生动物和 后生动物所捕食,而且该法对藻毒素的去除也有很好的效果。藻毒素一般存在于藻细胞体 内,当藻细胞死亡、破裂后藻毒素才溶出,在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的比例明显增多,而毒藻 类也相应增加。197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Sewickley爆发了一次水源性消化道疾病,饮 用水源中的蓝藻很可能是致病的原因。在所有的淡水藻类中,蓝藻中的微囊藻是毒性最强、 危害最大、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种藻类[3]。组合工艺法臭氧_气浮联用工艺、臭氧-活性炭 深度处理工艺、生物膜处理与其他处理工艺联用除藻。预臭氧化、生物处理、活性炭吸附处 理工艺联用,这种联用工艺与常规净水工艺组合是更完善、有效的净水途径。此组合工艺对 叶绿素a的去除率可达100%,对色度、浊度、氨、有机物的去除率也均优于上面介绍的两 种组合工艺。除藻技术多种多样,各种除藻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及其 组合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开发,超声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技术,被称为环境友好技术。利 用超声波降解(sonolysis)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尤其是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发 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水处理技术。超声波是指频率比人耳可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更高(> 16kHz)的弹性波,大振幅超声波(低频率)能量集中,可使介质产生剧烈振动,常用于超 声清洗、钻孔、化学处理、乳化等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开始研究超声波应用于水处理,尤其 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治理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随着声化学的诞生和发展,超声波对 有机物的降解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超声波由一系列疏密相间的纵波构成, 并通过液体介质向四周传播。当声能足够高时,在疏松的半周期内,液相分子间的吸引力 被打破,形成空化核。空化核的寿命约为0. lii s,它在爆炸的瞬间可以产生大约400K和 100MPa的局部高温高压环境],并产生速度约400km/h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微射流,这种现 象称为超声空化。这些条件足以使有机物在空化泡内发生化学键断裂、水相燃烧(aqueouscombustion)、高温分解(pyrolysis)或自由基反应。超声波抑藻杀藻机理有破坏细胞壁、 破坏气胞、破坏活性酶。高强度的超声波能破坏生物细胞壁,使细胞内物质流出,这一点已 在工业上运用。藻类细胞的特殊构造是细胞体含有多组气胞,气胞控制藻类细胞的升降运 动。超声波引起的冲击波、射流、辐射压等可以破坏气胞。在适当的频率下,气胞成为空化 泡而破裂;同时,空化产生的高温高压和大量自由基,可破坏藻细胞内活性酶和活性物质,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生化活性。此外,超声波引发的化学效应也能分解藻毒素和藻细胞分 泌物及代谢产物。 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的加重,现在研究了很多种处理方法,但各种方法都有一 些或多或少的缺点。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开发更可行更经济的方法。超声作为一种新的能 量形式集高级氧化、焚烧、超临界氧化等多种水处理技术于一身,一次性投入、操作简便、使 用安全、效率高、持续性强,十分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水处理的方 法。超声处理还具有跟别的处理方法一起使用发挥更大的功效的特点。国内外超声波灭藻 的报道还不是很多,但其相关的研究还是不少的,这大大增加了超声波灭藻的可能性和可 行性,因此其应是以后重点研究的灭藻方法之一。 现在,国际上的超声波灭藻的装置主要有LG Sound Sonic灭藻仪,Water&Soil Management Associates的Waterman灭藻仪,Sonic Solutions LLC. com提供的灭 藻器,Daniel Smith and Associates, UX提供的Ultrasonic leak detectorsand stethoscopes, hand-held units等。 虽然超声波用于除藻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但尚未有应用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 船与超声发射器阵列等构建的超声除藻船进行除藻的报道。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应用超声对水 中蓝藻的沉降作用,将水体中的蓝藻沉降于水底,达到清除水源地入水中蓝藻的效果。
技术方案因此,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如图1所 示),应用超声对水中蓝藻的沉降作用,将水体中的蓝藻沉降于水底,达到清除水源地入水 中蓝藻的效果,是一种利用超声技术安全、经济的去除水源地水体中蓝藻的环保技术。
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主要包括具有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超声发射器 阵列部分;含藻水引流通道位于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的两船体之间的水中;含藻水引 流通道的前端是含藻水流入端船的前端流入,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后端是含藻水流出端,所 述超声发射器阵列位于双体船的含藻水引流通道内;超声发射器阵列辐射出的超声波对含 藻水引流通道内水体中的蓝藻作用使其漂浮能力丧失,并在船推动螺旋桨器的作用下排出 后沉降至水底,达到清除蓝藻的目的。 所述超声发射器(2)由利用喷射流体产生超声的液哨、压电型超声换能器或磁致 伸縮型超声换能器等超声发生设备或装置构成。 有益效果超声处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已应用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很多 方面。超声波灭藻具有的优点有一次性投入、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效率高、持续性强,不易 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可以与其他很多处理水藻的方法一起使用,增强灭藻效果。超声这门学 科本身也在飞快的发展中,为超声波灭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种新的水处理方法,超
4声波应用在水藻处理方面有着很广阔的前景。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有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l,超声发射器阵列2,含藻水引流通道3,含藻 水机动船体4,船螺旋桨推动器5,含藻水流入6,含藻水流出7。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的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该除藻船主要包括具有含藻水引流通道的 双体船、超声发射器阵列部分;含藻水引流通道位于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的两船体之 间的水中;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前端是含藻水流入端从船的前端流入,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后 端是含藻水流出端,所述超声发射器阵列位于双体船的含藻水引流通道内;超声发射器阵 列辐射出的超声波对含藻水引流通道内水体中的蓝藻作用使其漂浮能力丧失,并在船推动 螺旋桨器的作用下排出后沉降至水底,达到清除蓝藻的目的。所述超声发射器由利用喷射 流体产生超声的液哨、压电型超声换能器或磁致伸縮型超声换能器等超声发生设备或装置 构成。 本发明的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该船上装载有超声除藻装置,利用超 声对水中蓝藻的沉降作用,将水体中的蓝藻沉降于水底,应用于湖泊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 理,达到清除湖泊水面漂浮的蓝藻的效果。本系统是一种利用超声技术安全、经济的去除水 源地水体中蓝藻的环保技术。
权利要求
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其特征在于该除藻船主要包括具有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1)、超声发射器阵列(2)部分;含藻水引流通道(3)位于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1)的两船体之间的水中;含藻水引流通道(3)的前端是含藻水流入端(6)从船的前端流入,含藻水引流通道(3)的后端是含藻水流出端(7),所述超声发射器阵列(2)位于双体船(1)的含藻水引流通道(3)内;超声发射器阵列(2)辐射出的超声波对含藻水引流通道(3)内水体中的蓝藻(4)作用使其漂浮能力丧失,并在船推动螺旋桨器(5)的作用下排出后沉降至水底,达到清除蓝藻(4)的目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发射 器(2)由利用喷射流体产生超声的液哨、压电型超声换能器或磁致伸縮型超声换能器等超 声发生设备或装置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水华应急处理的超声除藻船,该船上装载有超声除藻装置,利用超声对水中蓝藻的沉降作用,将水体中的蓝藻沉降于水底,应用于湖泊水华爆发时的应急处理,达到清除湖泊水面漂浮的蓝藻的效果。本发明由包括具有含藻水引流通道的双体船(1)、超声发射器阵列(2)等部分组成。超声发射器阵列(2)位于双体船(1)的含藻水引流通道(3)内;超声发射器阵列(2)辐射出的超声波对含藻水引流通道(3)内水体中的蓝藻(4)作用使其漂浮能力丧失,并在船推动螺旋桨器(5)的作用下排出后沉降至水底,达到清除蓝藻(4)的目的。本系统是一种利用超声技术安全、经济的去除水源地水体中蓝藻的环保技术。
文档编号C02F1/36GK101712497SQ20091021358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6日
发明者吴巍, 尹立红, 浦跃朴 申请人:东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