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于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

文档序号:4845973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于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河流整治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 1)目前河流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
西藏是我国发展较慢的地区,西藏水利工程经历了和其它国家地区相同的发展三阶 段①用原始材料控制河岸侵蚀的自然方法阶段;②用钢筋混凝土防治洪水的机械方法 阶段;③用树木美化混凝土河岸的仿自然阶段。但是,西藏地区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全民 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在河流治理时,不仅要考虑其工程安全和生态性,还需要考虑藏文化元 素和景观及亲水因子。目前已建的西藏水利工程是由中国其他富裕省份援建的,仍然采用将河流直线化 和用钢筋混凝土包裹河道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不仅阻隔了生态系统组分之间的相互 联系,同时也使人类难以接近河流,没有充分意识到藏汉两个民族对河流认识的不同,即 河流与藏文化的关系。其结果是不仅河流生态系统受损,同时也使藏族人难以接近河流且 没有河岸林带可系挂经幡,失去表达宗教信仰的载体。(2)国内外研究进展
藏区的河流治理始于拉萨河。633年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了更好地规划建设拉萨市 城区,将拉萨河水引向南侧,将原河道填高,这是拉萨城镇建设史上最早的一次基础设施建 设,也是最早的藏区河流治理。1562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在每年传昭大法会期间组织僧众搬运石料修筑拉萨河 提,保护始建于645年和647年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史书记载,大洪水曾使拉萨市沦为一 片汪洋,大昭寺前水能行船。其后的不同年代都有治理拉萨河保护拉萨市城区的记载,但都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拉萨河水患的问题。1951年5月23日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拉萨河整 治工程,1964年首次对拉萨河进行全面整治,依靠人力和畜力搬石运土在拉萨河城区段修 筑防洪提。而真正大规模地治理拉萨河始于新世纪之初。“十五(2001-2005)”期间拉萨市 城区段防洪提全面开工建设,主要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工程设计标准由原来的不足20年一 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从根本上解决了洪水威胁,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得 到了有效保护。“十一五(2006-2010)”期间,在已解决防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建设 拉萨河两岸景观和亲水休闲设施。上述拉萨河治理的目的主要是强调防洪功能,保护拉萨 城区和藏文化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和大昭寺。2010年1月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西藏物质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拟将西藏建立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确定了西藏“十二五 (2011-2015)”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过近60年的发展历程,西藏河流治理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时代。发展富有藏文化特色的水利事业是我国的新战略。而在河流治理方面,目前关 于基于藏文化保护和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目前的成果都是藏文化和 河流生态修复的各自单独研究而没有进行交叉。
基于上述分析,前瞻性地开展基于藏文化保护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研究是 国家“十二五(2011-2015)”藏区发展的战略所需,能够贯彻实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 会的保护西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建立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使西藏成为 重要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屏障的会议精神,为藏区的河流治理提供可参考的技术范式。(3)本专利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由上述可知,目前的河流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是河道被混凝土化,河流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已退化。原有的河岸林带已砍伐掉,而且没有河岸林带可系挂经幡,失去表达宗教 信仰的载体。经幡在西藏有特殊的地位。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人看来,经幡随风而舞,每 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是在不停地向神灵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灵的庇佑。而藏族同胞 对河流的崇拜,如果没有树木作为媒介载体,很难实现。目前的西藏河流治理工程导致藏族 同胞只能将经幡系挂于桥头、石笼和枯枝等处,经幡紧贴地面、水面,失去了随风飘动性,即 失去表达宗教信仰的载体,信仰需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一般地区的河岸林带恢复设计时,只考虑生态因子和景观因子,在少数民族地区, 尤其是民族特征非常明显的西藏地区,应考虑加入民族文化传承要素。因此,西藏地区的恢 复河岸林带的配置设计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应增加藏文化传承性这一设计元素。根据以上分析及河流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的特点,本专利提供 一种既能保护河流生态,又能利于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

发明内容
本专利提供一种利于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以解决 西藏河流治理工程中阻隔生态系统,又不利于经幡悬挂,只能将其系于桥头、石笼,不利于 随风飘动,难以充分满足藏民信仰需求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骤
(一)在洪水河床上、距枯水河床的河岸6 7米内设为A区,在该区域内
(1)在靠近河岸的近水侧栽植芦苇或菖蒲,栽植宽度3.0 πΓ4. 0 m;
(2)在芦苇或菖蒲区的外侧的洪水河床上选取胸径在6.Ocm-8. Ocm的乔木进行移栽, 近水侧一排移栽柳树,远水侧一排移栽杨树;
(3)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45 度角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90度角上;
(4)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6.0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3. Om ;
(5)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
(二)在洪水河床上A区的外侧3.5米内设公共设施区,简称B区,在该区域内 中间设1. 5m宽的步道,步道两边1. Om的区域内用来安放坐凳、垃圾桶和展示牌公共设
施;
(三)在洪水河床上、公共设施区外侧和提防之间设为C区,在该区域内
(1)紧挨B区的近水侧栽植灌木或低矮乔木一排,采用火炬树,其外侧栽植高大乔木, 采用柳树、杨树或胡桃,使其布满C区;选取胸径3. 0-5. Ocm的苗木进行移栽,
(2)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选用正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60度角 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第三个60度角上;(3)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3.0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2. 6m,
(4)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河流生态工程设计中兼顾藏文化和河流生态系统保护, 在防止河岸侵蚀的同时,纳入了藏文化传承的需求。在设计基于河流生态保护河岸林带的 同时,考虑到经幡悬挂、满足藏民的信仰需求。本发明能满足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 提出的拟将西藏建立成中华民族特色文化重要保护地的要求。布设便于经幡悬挂的河岸林 带,用以传承藏文化,同时创造出集文化传承、生态护岸与景观观赏于一体的乔-灌-草河 流生态系统结构,在促进河岸生态系统向正向演替的同时,还保证了藏文化源远流长。


图1是本发明河岸林带配置分区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河岸林带配置分区平面图3是本发明A区树木种植空间配置图; 图4是本发明A区树木间距、行距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B区廊道配置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C区树木种植空间配置图; 图7是本发明C区树木间距、行距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在洪水河床上、距枯水河床的河岸6 7米内设为A区,在该区域内
(1)在靠近河岸的近水侧栽植芦苇或菖蒲,栽植宽度3.O πΓ4. Om;
(2)在芦苇或菖蒲区的外侧的洪水河床上选取胸径在6.Ocm-8. Ocm的乔木进行移栽, 近水侧一排移栽柳树,远水侧一排移栽杨树;
(3)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45 度角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90度角上;
(4)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6.O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3. Om ;
(5)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
(二)在洪水河床上A区的外侧3.5米内设公共设施区,简称B区,在该区域内 中间设1. 5m宽的步道,步道两边1. Om的区域内用来安放坐凳、垃圾桶和展示牌公共设
施;
(三)在洪水河床上、公共设施区外侧和提防之间设为C区,在该区域内
(1)紧挨B区的近水侧栽植灌木或低矮乔木一排,采用火炬树,其外侧栽植高大乔木, 采用柳树、杨树或胡桃,使其布满C区;选取胸径3. 0-5. Ocm的苗木进行移栽,
(2)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选用正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60度角 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第三个60度角上;
(3)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3.O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2. 6m,
(4)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下面结合配置方案、树种选取的原则、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配置方案
1. 1功能分区及定位
(I)A区利于经幡悬挂林带区。目的主要是为藏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同时兼顾河流 生态和景观的保护功能。基于宗教文化和民族信仰考虑,本着为藏文化传承服务,设计便于 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悬挂经幡,是藏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而将经幡悬挂于水边,是藏 民表达对水神的敬畏,同时向水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水神的庇佑。(2) B区A与C的连通廊道区。目的近水河岸林与远水河岸林的区分界限,是河 流公共设施的必须要素,为了便于藏民悬挂经幡、游客近距离体味藏文化;此区域还设计了 座椅、垃圾桶和展示牌,方便藏民、游客在休息之际观赏河流,同时更多的了解藏文化及自 然知识,养成一种保护环境的素养。(3) C区生态保护林带区。目的恢复河流的自然性,满足藏族人的自然河 流是神灵的精神需要。此区基于生态作用而考虑,结合藏民的生态观和景观效果,采用 乔-灌-草植物群落结构,构建景观生态防护河岸林带,此区能过滤地表径流、保护水质、调 节小气候、稳定岸坡、美化河漫滩。A区、B区和C区三者共同构成统一的整体,形成集防洪、生态、亲水、景观和文化传 承于一体的河流生态廊道,见图1、图2,创造出安全且舒适的河岸休闲环境,为藏民、游客 提供一个集文化一景观一生态一娱乐于一体的休息区。1.2 A区配置方案
A区主要为经幡悬挂而设计,故配置方案主要以便于悬挂经幡,同时兼顾生态和景观保护。(1)本区树木要承受来自经幡的重量,为了满足在栽植当年就能悬挂经幡,故选取 胸径在6. 0—8. Ocm的树种进行移栽,兼顾景观性,选用柳树和杨树。(2)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选用等腰直角三角形,见图3,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 位于两个45°角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90°角上,此方案经幡悬挂后 较美观,同时在保证了树木舒展情况的同时也节约了空间。(3)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6. Om,相邻两行林带的行间距为3. 0m,见图4,以达到经 幡悬挂的最佳距离,避免距离过大,造成经幡着地,距离过小,空气不流通,经幡不能随风飘 动。(4)以悬挂经幡为目的,经幡要尽可能的紧挨枯水河床,起到藏民表达信仰的目 的,同时兼顾生态性与景观性,故选取种植两行树木。(5)在植物结构配置方面,主要采用湿生植物+乔木+草本。建议湿生植物选用 芦苇、菖蒲,栽植在近水侧,以达到稳定河岸、形成水路过渡带的目的;外侧直接栽植乔木, 便于经幡近水区悬挂,两行树木选取不同的树种,营造景观效果的同时,达到预防病虫害的 目的,基于此,近水侧一排选用柳树,远水侧一排选用杨树;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用以防止 雨水冲刷地表,采用蕨麻委陵菜、早熟禾。(6)为了保证树木健康生长,防止因水分过多空气不足,导致树木根部缺氧腐烂, 故近水侧一排乔的木距枯水河床最短距离为3. (Γ4. 0米。1. 3 B区配置方案
B区为方便藏民、游客而设计的散布道路。
此区设计在A区与C区间,布设1. 5m宽的步道,步道距A区边界、C区边界的距离 均为1.0m,见图5,此距离用来安放座椅、垃圾桶和展示牌等公共设施,此区空地可种植一 些花卉,如格桑花、野菊等,增加景观效果。1.4 C区配置方案
C区为恢复河流的生态和景观而设计,其中包涵了藏民的生态观,配置方案以固提护 岸、景观优化为主要目的。(1)此区树木起稳定河岸的作用,选取胸径3. 0—5. Ocm的苗木,此胸径范围的苗 木适应性较强,价格较便宜,建议选用杨树、柳树、胡桃,移栽初期未形成郁闭环境,草本植 物快速生长,可临时代替乔木,起到稳定河岸的作用。(2)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选用正三角形,见图6,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 个60°角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第三个60°角上,这种空间配置方案 是防护林经常选取的方案,不仅能达到固提护岸的最佳效果,还能达到最优的空间利用状 况。(3)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3. Om,相邻两行林带的行间距为2. 6m,见图7,以达到护 岸固沙的目的,避免因过疏造成水土流失,过密造成通风不畅,种间、种内竞争激烈。(4)在植物结构配置方面,主要采用灌木/小乔木+乔木+草本。近水侧即紧挨 B区,栽植灌木或低矮乔木,选用火炬树,以达到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的生态景观效果;其 外侧栽植高大乔木,建议选用柳树、杨树、胡桃,最外侧栽植一排柳树,使其布满C区;乔木 下种植低矮草本,过滤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选用蕨麻委陵菜、早熟禾。、植物选取的原则
A区主要是为了满足藏民悬挂经幡的需求,故首先考虑经幡的易挂性,在树种的选取上 应考虑多枝杈的树种,枝杈的位置适中,防止因枝杈过低,经幡着地,枝杈过高,藏民不便于 悬挂。在保证易挂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树木的易活性和其所构成的景观效果。B区主要是为了满足藏民、游客便利的需求,可以选取一些生命力强的花卉,以达 到景观效果。C区主要是为了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求,在树种的选取上首先考虑到其固沙能力,其 次考虑造价、景观和人文性。综合A区与C区的功能要求,现将树种选取原则归纳为以下6点
(1)生态性树种的选取应为乡土树种,适合河岸林带生长,喜湿耐寒,适应性强,易存 活,能防风固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2)景观性基于景观性考虑,选取的树木种类应多样,颜色有所不同,可选取的 树木春夏开花和秋季呈现多种颜色。(3)人文性树种的选取要体现藏区及藏区人民的特点,有一定的精神内涵。(4)安全性单一树种容易引起大规模的病虫害,为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树种的选 取应多样化。(5)易挂性经幡的悬挂应考虑到经幡的重量、长度,因此在树种的选取上应选取 多枝杈且枝杈高度适中,枝干能承受经幡重量的树种。(6)经济性树种的选取,本着经济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建议使用的苗木Schneid. var. tibetica Schneid.),杨柳禾斗杨属,高 大乔木。是拉萨的主要造林树种,以速生丰产、适应性强、容易繁殖著称。藏川杨有“天上 拉萨”的美称,体现藏区的特点。^BM^Salix Iongistamina C. Wang et P. Y. Fu),杨柳科柳属,小乔木。常作 为保土固提、护岸防沙的防护林,枝杈较多,高度适中,适合用于经幡悬挂,常作为河岸林带 树种稳定河岸,早发芽、晚落叶,象征着“勤劳的拉萨人民”,具有文化内涵。胡杉以/^"^/^入俗称核桃,胡桃科胡桃属,高大落叶乔木,花期3、月,果期8、 月,可用来美化环境,也可以提供果实。火炬树Ofezl5 typhina NuttA漆树科漆树属,落叶灌木,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 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发达的根系能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作用;树叶繁茂, 表面有绒毛,能大量吸附大气中的浮尘及有害物质,可以净化空气;其每年呈现3种色彩 春季开白花,夏季浑身绿叶绿果,秋冬挂红果,可以营造景观效果。P 考 QPhragmites austral is (Cav.) Trin. ex Steud.),禾本科芦苇属,多年生 草本,有发达的地下匍匐根状茎,可以保土固提,夏秋季开白绿色或褐色花,可以增加景观 效果,芦苇秋天可收割,用以增加经济收入。菖蒲(Jcorm calamus Lirm),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可用于净化 水质。波斯菊(Cb1SWO1S bipinnatus Cav),菊科秋英属,又称格桑花,高原上生命力最顽 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也是拉萨市的市花。赞奠(Mendranthema indicum (Linn.) Des Moul.),菊科,多年生草本,本种有许 多变种和杂交种,类型花色变化多,其花、叶可入药。蕨麻委陵菜(^PotentUla . anseriana),蔷薇科委陵菜属,产西藏大部,夏季开黄 色花,小块根具有经济价值。
权利要求
1. 一种利于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 步骤(一)在洪水河床上、距枯水河床的河岸6 7米内设为A区,在该区域内(1)在靠近河岸的近水侧栽植芦苇或菖蒲,栽植宽度3.0 πΓ4. 0 m;(2)在芦苇或菖蒲区的外侧的洪水河床上选取胸径在6.Ocm-8. Ocm的乔木进行移栽, 近水侧一排移栽柳树,远水侧一排移栽杨树;(3)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45 度角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90度角上;(4)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6.0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3. Om ;(5)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二)在洪水河床上A区的外侧3.5米内设公共设施区,简称B区,在该区域内 中间设1. 5m宽的步道,步道两边1. Om的区域内用来安放坐凳、垃圾桶和展示牌公共设施;(三)在洪水河床上、公共设施区外侧和提防之间设为C区,在该区域内(1)紧挨B区的近水侧栽植灌木或低矮乔木一排,采用火炬树,其外侧栽植高大乔木, 采用柳树、杨树或胡桃,使其布满C区;选取胸径3. 0-5. Ocm的苗木进行移栽,(2)树木的空间配置方案选用正三角形,即同一行相邻的两棵树木位于两个60度角 上,相邻一排的距两树连线最近的树木位于第三个60度角上;(3)相邻两树的树间距为3.0m,相邻两行树木的行间距为2. 6m,(4)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采用蕨麻委陵菜、格桑花或早熟禾。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于河流生态景观保护和经幡悬挂的河岸林带配置方法,属于河流整治工程领域。在洪水河床上、距枯水河床的河岸6~7米内设为A区,在该区域内植芦苇、在芦苇区的外侧的洪水河床上移栽乔木,设公共设施区B,在C区内选取胸径3.0—5.0cm的苗木移栽,乔木下种植低矮草本。有益效果是兼顾藏文化和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在防止河岸侵蚀的同时,将河流生态工程设计中纳入了生态学原理和藏文化传承的需求。首先设计了基于河流生态保护的河岸林带,考虑到经幡悬挂,满足藏民的信仰需求,本林带区还利于经幡悬挂,同时创造出集文化传承、生态护岸与景观观赏于一体的乔-灌-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在促进河岸生态系统向正向演替的同时,还保证了藏文化源远流长。
文档编号C02F3/32GK102070248SQ201010561108
公开日2011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6日
发明者张琳, 杨海军, 陈涛 申请人:东北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