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19733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设备领域,确切地说是指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
>J-U装直。
背景技术
废水处理后产生的沉淀物、颗粒物和漂浮物等物质,统称为污泥。土地还原是我国目前污泥处理处置最主要的方法。随着污泥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单纯的土地还原处理已不能满足需要,加之污泥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直接作肥料或土壤改良齐U,用土地还原处理又会留下新的环境问题。目前,无论是喷动式污泥干燥装置还是滚筒式干燥装置都不能普遍推广,其主要有以下缺点 I、热交换效率低,干燥污泥的产量低;2、能耗高,系统阻力在7000Pa以上,每吨湿污泥(80%含水率)干燥到30%含水率需要耗电110度以上;3、在干燥过程中处于半干的污泥粘结力极强,造成设备堵塞影响产量,采用机械清扫设备磨损严重,影响设备使用寿命,维修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热交换效率高,干燥污泥的产量高,可以降低能耗,且污泥不会堵塞设备。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塔和污泥分离器,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污泥入口 ;所述干燥塔的上部设置有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分离器连接;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优选地,所述污泥入口与污泥斗连接,所述污泥斗设置有污泥切块机构,所述污泥切块机构包括螺旋转子和转筒,所述螺旋转子设置在所述转筒内。优选地,所述干燥塔的底部设置有螺旋造粒板,所述螺旋造粒板包括有两片风叶。优选地,螺旋造粒板通过螺旋杆与清壁转刷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转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优选地,所述弧形风道通过进风管路与热风源连接,所述进风管路上设置有风机。优选地,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料口的下部设置有干料输送机。优选地,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路与废气处理机构连接。优选地,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风口设置有脱水机构。优选地,所述污泥分离器为旋风分离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塔和污泥分离器,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污泥入口 ;所述干燥塔的上部设置有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分离器连接;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与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污泥与热风一起送入干燥塔内,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热风在干燥塔内形成螺旋向上运动方式,热风与污泥混合物在螺旋向上的过程中,热风不断吸收污泥中的水分,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干燥后的气固混合物经污泥分离器分离后,干污泥经干料输送机送出仓外燃料仓或直接送入锅炉燃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热交换效率高,干燥污泥的产量高,可以降低能耗,且污泥不会堵塞设备。

图I为本实用新型中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干燥塔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请参见图I和图2,图I为本实用新型中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干燥塔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塔和污泥分离器,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污泥入口 ;干燥塔的上部设置有污泥出口,污泥出口与污泥分离器连接;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弧形风道与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弧形风道通过进风管路与热风源连接,风机设置在进风管路上。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转动设置在进风口处,导流板可以调整进风口的大小,进而调整热风的风速和风量。污泥入口与污泥斗连接,污泥斗设置有污泥切块机构,污泥切块机构包括螺旋转子和转筒,螺旋转子设置在转筒内,螺旋转子在转筒内将污泥打成细条小块的污泥。干燥塔的底部设置有螺旋造粒板,螺旋造粒板包括有两片风叶,螺旋造粒板的风叶在旋转热风的带动下不断旋转,即可以将污泥入口的污泥打碎,又能够将坠落在干燥塔底部的污泥打碎重新由热风旋转带出干燥塔。螺旋造粒板通过螺旋杆与清壁转刷连接,清壁转刷在螺旋造粒板的带动下旋转,清壁转刷可以清楚附着在干燥塔内壁上的污泥。污泥分离器为旋风分离器,污泥分离器的出料口的下部设置有干料输送机,污泥分离器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路与废气处理机构连接,出风口处设置有脱水机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污泥经过污泥切块机构打碎成细条小块后与热风一起送入干燥塔内,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热风在干燥塔内形成螺旋向上运动方式,热风与污泥混合物在螺旋向上的过程中,热风不断吸收污泥中的水分,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干燥后的气固混合物经污泥分离器分离后,干污泥经干料输送机送出仓外燃料仓或直接送入锅炉燃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热交换效率高,干燥污泥的产量高,可以降低能耗,且污泥不会堵塞设备。具体而言,具有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热交换效率高,干燥污泥的产量高,可以降低能耗,且污泥不会堵塞设备,不会产生大量的细尘,具体而言,具有以下优点I、高效节能技术适用于膏糊状、滤饼等物料的直接快速干燥。2、密闭性好,干化过程中不增加氧含量,几乎与烟道气含氧量相同,消除了污泥在干化过程中爆燃的可能性。3、不会粘结设备,采用机械的清壁转刷,清壁转刷在螺旋造粒板的导流风力的作用下自动旋转进行清扫,同时产生干粒。4、混合干燥,热风在干燥塔的进风口就开始与污泥接触,使得污泥接触时间快,由 于螺旋向上适得干燥时热烟气与污泥接触时间长,热交换效率高、产量高。5、系统阻力小(小于3000Pa)能耗低,可通过风速调节装置调整设备阻力来达到经济合理的运行方式,比传统的喷动干燥要降低50%的能耗。6、体积小,投资低,每吨污泥投资在18000元左右,运行费用主要是电费,在35元/每吨污泥以下。7、当用户干燥量大而用地有限时,装置可以向空中发展,占地面积小。8、采用以废治废的方式对污泥进行干燥,不但降低污泥干化处理成本,同时利用锅炉烟气废热,将含水率80%左右的湿污泥干化成15-30%的干污泥,然后采用输送装置送入锅炉中进行燃烧,将污泥中热值转化为热能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以废治废回收热能的目的。9、干燥后的污泥送入锅炉经高温燃烧后,完全分解成无害物质,实现了最终无害化处理,防止二次污染。10、实现了低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11、有效的回收了污泥内的可燃物(生活污泥低位热值1500Kcal/Kg以上,印染污泥低位热值1800Kcal/Kg以上,造纸污泥低位热值2000Kcal/Kg以上,饮料食品行业的废水污泥都有很高的热值)真正实现了以废治废、变废为宝的环境治理理念。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燥塔和污泥分离器,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污泥入口 ;所述干燥塔的上部设置有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分离器连接;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入口与污泥斗连接,所述污泥斗设置有污泥切块机构,所述污泥切块机构包括螺旋转子和转筒,所述螺旋转子设置在所述转筒内。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塔的底部设置有螺旋造粒板,所述螺旋造粒板包括有两片风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造粒板通过螺旋杆与清壁转刷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转动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风道通过进风管路与热风源连接,所述进风管路上设置有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料口的下部设置有干料输送机。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风口通过出风管路与废气处理机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分离器的出风口设置有脱水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分离器为旋风分离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塔和污泥分离器,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污泥入口;所述干燥塔的上部设置有污泥出口,所述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分离器连接;所述干燥塔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弧形风道与进风管路连通,所述弧形风道与所述干燥塔的污泥入口相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阻力新型污泥造粒干燥装置,热交换效率高,干燥污泥的产量高,可以降低能耗,且污泥不会堵塞设备。
文档编号C02F11/12GK202576177SQ20112052806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5日
发明者黄超群 申请人:黄超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