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0576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0 —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水处理领域,生物反应池是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建筑物。水解酸化作为预处理,可提高污水的生化性能,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被广泛的运用于难生物降解废水以及有机物浓度高的废水中,也广泛的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减少后续处理时间,降低工程投资。缺氧/好氧池(A/0池)也是废水处理的常用手段。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开发一种灵活可变,占地少,成本低,运行管理方便的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0 —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0 —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积可变的水解酸化池,缺氧池和好氧池。所述的水解酸化池分为八格,每格均设有进水管,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进水管由阀门控制,整个水解酸化池设有一个出水口,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的缺氧池分为四格,在上部中央位置设有配水井,配水井设有进水孔,该进水孔与水解酸化池的出水管相连;配水井还设有回流混合液进液口和回流污泥进泥口,配水井底部设有四个阀门,分别对应缺氧池的四格,通过配水井底部的阀门开启对每格配水配泥,缺氧池的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出水管由阀门控制。所述的好氧池分为六格,在其中的一格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缺氧池的出水管相连,好氧池的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和混合液回流管,所述出水管和混合液回流管均由阀门控制,出水管与二沉池相连。所述的缺氧池中的回流混合液进液口与好氧池中的混合液回液管相连,所述的缺氧池中的回流混合液进液口与二沉池剩余污泥回流管相连。更进一步说,所述的好氧池的每格底部单独设有曝气系统。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水解酸化作为A/Ο池的预处理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污水处理效果,针对污水厂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设计各池容积可调,该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运行管理方便,降低运行维护费用,根据水质水量自由调节容积。同时采用水解酸化反应池作为A/0的预处理反应池,提高了污水生化性能,降低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

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可变容积水解酸化池的平面图;[0014]图3可变容积缺氧池的平面图;图4可变容积缺氧池的剖面图;图5可变容积好氧池的上平面图;图6可变容积好氧池的下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0 —体化污水处理反应池,包括厌氧水解酸化池1,缺氧/好氧池中的缺氧区2,好氧区3以及缺氧区中间的配水井4。如图2所示,厌氧水解酸化池I中设有进水管5,分为8格,分别有进水支管5.1、
5.2,5.3,5.4,5.5,5.6,5.7,5.8,对应的用阀门 6.1,6.2,6.3,6.4,6.5,6.6,6.7,6.8 控制。水解酸化池设有闸门7.1-7.7,其中进水管5.1用阀门6.1控制,与闸门7.1相连;进水管
5.2用阀门6.2控制,与闸门7.2相连;进水管5.3用阀门6.3控制,与闸门7.3相连;进水管5.4用阀门6.4控制,与进水Π 7.4相连;进水管5.5用阀门6.5控制,与闸门7.5相连;进水管5.6用阀门6.6控制,与闸门7.6相连;进水管5.7用阀门6.7控制,与闸门7.7相连;进水管5.8用阀门6.8控制,与进水口 8相连;水解酸化池设有出水口 9。如图3所示,缺氧区设有进水管10,与水解酸化池的出水口 9相连;进水管10与配水井4的进水口 11相连;配水井上设有从二沉池回流的剩余污泥进泥口 12以及从好氧区回流的泥水混合液进液口 13。缺氧区分为4个小格,每格分别设有出水口 14.1,14.2,14.3、14.4,分别与出水管15.1、15.2、15.3、15.4相连,出水管均由相应的阀门16.1、16.2、16.3、16.4控制;如图4所示,配水井底部配有4个闸门17.1、17.2、17.3、17.4,通过闸门的开启对四格配水配泥;缺氧区各分格的出水管出水汇总到总出水管15。如图5、图6所示,好氧区上设有进水口 18,与缺氧区的出水管15相连;好氧区分为6格,格与格之间用闸门19.1、19.2、19.3、19.4、19.5连通,每格均设有出水管和混合液出液管,出水管20.1与闸门19.1相连,用阀门22.1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1与闸门19.1相连,用阀门23.1控制;出水管20.2与闸门19.2相连,用阀门22.2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2与闸门19.2相连,用阀门23.2控制;出水管20.3与闸门19.3相连,用阀门22.3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3与闸门19.3相连,用阀门23.3控制;出水管20.4与闸门19.4相连,用阀门22.4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4与闸门19.4相连,用阀门23.4控制;出水管20.5与闸门19.5相连,用阀门22.5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5与闸门19.5相连,用阀门23.5控制;出水管20.6与出水口 23相连,用阀门22.6控制,混合液出液管21.6与出泥口 22相连,用阀门23.6控制。如图5所示,好氧区每格出水管20.1-20.6的出水汇总到出水管20,出水流向二沉池等后续处理设备。如图6所示,好氧区的每格均设有曝气管27。如图4、图6所示,好氧区出液管21.1-21.6的泥水混合液,汇总到混合液管21,通过混合液回流泵24,经混合液进液口 13,进入配水井4 ;从二沉池回流一部分剩余污泥,经过污泥回流管道26,剩余污泥回流泵25,经剩余污泥进泥口 13,进入配水井4。[0026]本实施例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废水从水解酸化池的进水管中导入,利用厌氧污泥对废水进行厌氧水解酸化处理,然后出水导入A/0池中缺氧区的配水井内,通过配水井底部的闸门实现对缺氧区的4格配水,经缺氧区污泥处理后的出水经好氧区的进水孔导入好氧区,经好氧污泥处理后,出水排入到二沉池等后续处理设备中,好氧区的泥水混合液经回流泵回流到缺氧区的配水井中,二沉池部分剩余污泥,也经由污泥回流泵回流到缺氧区的配水井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容积可变的实施例中,废水从进水管5进入,从支管5.3进入,阀门6.3打开,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的三个分格,阀门6.1, 6.2,6.4,6.5,6.6,6.7和
6.8均关闭,闸门7.1,7.2开启,闸门7.3,7.4,7.5,7.6关闭;经水解酸化池处理后,出水经缺氧区进水口 9,以及进水管10,通过配水井4上的进水口 11进入配水井4,开启闸门17.2和17.1,对两格配水,闸门17.3和17.4关闭,出水管阀门16.1和16.2开启,阀门16.3和16.4关闭,经处理后,缺氧区的出水经支管15.1和15.2流出,汇总到出水管15后通过进水口 18进入好氧区,开启闸门19.1,19.2和19.3,关闭闸门19.4和19.5,出水阀门22.3开启,出泥阀门,23.3 开启,阀门 22.1, 22,2,22.4,22.5,22.6,23.1,23.2,23.4,23.5 和23.6关闭,污水经好氧污泥处理后,经出水支管20.3汇总到出水管23,流入后续二沉池等处理设备中,泥水混合液过回流混合液支管21.3汇入回流混合液管21,经泥水混合液回流泵24,从混合液进液口 13回流入配水井4,二沉池的剩余污泥经污泥管26,由剩余污泥回流泵25,从进泥口 12,进入配水井4。本实用新型应用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和实施方案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其核心思想,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和适用范围内有变化之处的相同或相近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Ο —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容积可变的水解酸化池,缺氧池和好氧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水解酸化池分为八格,每格均设有进水管,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进水管由阀门控制,整个水解酸化池设有一个出水口,与出水管相连; 所述的缺氧池分为四格,在上部中央位置设有配水井,配水井设有进水孔,该进水孔与水解酸化池的出水管相连;配水井还设有回流混合液进液口和回流污泥进泥口,配水井底部设有四个阀门,分别对应缺氧池的四格,通过配水井底部的阀门开启对每格配水配泥,缺氧池的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出水管由阀门控制; 所述的好氧池分为六格,在其中的一格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缺氧池的出水管相连,好氧池的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和混合液回流管,所述出水管和混合液回流管均由阀门控制,出水管与二沉池相连; 所述的缺氧池中的回流混合液进液口与好氧池中的混合液回液管相连,所述的缺氧池中的回流混合液进液口与二沉池剩余污泥回流管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Ο—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好氧池的每格底部单独设有曝气系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容积水解酸化和A/O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中的水解酸化池分为八格,每格均设有进水管,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整个水解酸化池设有一个出水口,与出水管相连。缺氧池分为四格,在上部中央位置设有配水井,配水井设有进水孔、回流混合液进液口和回流污泥进泥口,配水井底部设有四个阀门,缺氧池的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好氧池分为六格,在其中的一格设有进水口,该进水口与缺氧池的出水管相连,好氧池的格与格之间设有闸门,每格单独设有出水管和混合液回流管。本实用新型简单灵活,针对不同水质水量调节容积,运行管理方便。
文档编号C02F3/30GK202945096SQ20122050610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
发明者田启平, 杜平, 潘烈群, 余飞 申请人:长业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