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7419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江岸高水位以下设水生植物净化区,高水位以上设水岸固土防蚀区,防蚀区以外远水一侧设水上森林恢复区;其中,所述的水生植物净化区常水位以下种植水生浮叶植物,常水位以上高水位以下种植高杆挺水植物,种植方式均采用自然散生密植;其中,所述的水岸固土防蚀区用护坡砖铺设,宽度为2~3米;其中,所述的水上森林恢复区为湿生乔灌木自然混交组成的拟生群落结构,作到高矮匹配、色相结合、优劣互补、同栖共生。群落内顺河流走向自然布设游赏步道和休息座椅。本发明的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通过精心的工程设计与科学的植物搭配,实现了滨江水利工程与湿地植被恢复的完美结合,不仅对河岸湿地的固土防蚀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又具有生态、美观、增效、多能的特征。
【专利说明】 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属于湿地生态恢复与城市园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湿地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重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因此能够阻止和延缓洪水,调节河川径流;湿地含有大量的泥炭,当水流经湿地时,其中所含污染物会被吸附或者是发生生物化学反应而被降解,从有利于保持水体洁净。此外,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对维持水岸带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0003]我国长江沿线分布有相当面积的江岸湿地。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量的人为干扰,我国江岸带湿地退化严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自我修复能力。湿地退化给沿江城市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第一、河滩被围垦侵占以及泥沙淤积使水体面积缩小,河床及河岸遭受侵蚀,调蓄功能减退,洪涝灾害发生率增加。第二、工业发展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水资源污染严重,水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第三、滩地资源管理不善,钉螺孳生,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泛滥成灾。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沿江湿地资源的急需进行全面整治与生态恢复。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我国江岸湿地分布广、堤岸遭受侵蚀、自然植被严重退化的现状,从改善沿江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通过精心的工程设计与科学的植物搭配,实现了滨江水利工程与湿地植被恢复的完美结合,不仅对河岸湿地的固土防蚀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又具有生态、美观、增效、多能的特征。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江岸高水位以下设水生植物净化区,高水位以上设水岸固土防蚀区,防蚀区以外远水一侧设水上森林恢复区;
[0007]其中,所述的水生植物净化区常水位以下种植水生浮叶植物,常水位以上高水位以下种植高杆挺水植物,种植方式均采用自然散生密植;
[0008]其中,所述的水岸固土防蚀区用透水砖铺砌,宽度为I?2米;
[0009]其中,所述的水上森林恢复区为湿生乔灌木自然混交组成的拟生群落结构,作到高矮匹配、色相结合、优劣互补、同栖共生。群落内顺河流走向自然布设游赏步道和休息座椅。
[0010]其中,所述的浮叶植物为萍蓬草、睡莲、荇菜、野菱、芡实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0011]其中,所述的高杆挺水植物为水葱、菖蒲、猪毛草、美人蕉、细叶苔草、镳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0012]其中,所述的透水砖为长方体生态透水砖,依据地形倚坡铺砌,顶端砌平,其间孔隙填充种植土,并种植根系发达的湿生藤本;
[0013]其中,所述的湿生藤本选择经济植物木通、云南素馨、乌蔹梅、常春藤、络石等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0014]其中,所述的湿生乔灌木由抗污耐淹的湿生乔木和灌木植物组成,均采用自然法定植。其中,湿生乔木为杜英、石楠、冬青、水杉、落羽杉、池杉、枫杨、垂柳、三角枫、朴树、杜仲、毛株、白杜等植物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湿生灌木为水杨梅、金钟、连翘、桂花、金丝桃、红瑞木、锦带花、绣线菊、八仙花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0015]其中,所述的游赏步道由直径8?10厘米的杉木原条拼接固定而成,宽度1.5?2.0米,地面架空高度10?20厘米,并用水泥立柱支撑。
[0016]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是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是针对目前长江沿岸湿地生态退化、土壤侵蚀、钉螺滋生、景观不良的现状,依据水岸带植物演替及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理论,提出一种全新的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具有生态、节本、增效、多能的特征。
[0017]本发明提出的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的优点在于:
[0018](I)保持或改善了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栖息空间,有利于维持江岸湿地物种的稳定。
[0019](2)精心挑选吸收污染物功能强的水生草本和湿生乔灌木,从近水到远水,从低层到高层配置植物,符合生态学生态位原理,确保了生态系统功能完备和较高的空间利用率。
[0020](3)植物精心选配与简单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既兼顾了生态护岸功能,又确保了水体净化和景观改善。
[0021](4)从原材料方面来说,较多地运用了绿色植物,土石方工程量不大,与传统水利工程比较整治成本较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模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所示,整体恢复模式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0026]沿江边坡经过因地制宜地地坡面清理,清除妨碍施工的金属、杂草、石块、垃圾等异物。若发现有钉螺也一并拣净烧毁处理。在江岸高水位以下设水生植物净化区7,常水位以下种植水生浮叶植物8,常水位以上高水位以下种植高杆挺水植物2,种植方式均采用自然散生密植,密度为60?80株/平方米。
[0027]高水位以上设水岸固土防蚀区1,用生态透水砖倚坡铺砌,宽度为I?2米。
[0028]固土防蚀区以外远水一侧设水上森林恢复区6,为湿生乔灌木自然混交组成的拟生群落结构。群落内顺河流走向自然布设游赏步道3和休息座椅。
[0029]其中,所述的浮叶植物8为萍蓬草、睡莲、荇菜、野菱、芡实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

口 ο
[0030]其中,所述的高杆挺水植物2为水葱、菖蒲、猪毛草、美人蕉、细叶苔草、镳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0031]其中,所述的透水砖为长方体生态透水砖,以风积沙为原料并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具有通气、透水、吸音、防滑的特征。规格为300_X150_X65mm。依据地形品字型拼砌,顶端砌平,孔隙填充种植土,种植根系发达的湿生藤本。
[0032]其中,所述的湿生藤本选择经济植物木通、云南素馨、乌蔹梅、常春藤、络石等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采用植苗法种植,种植密度每穴2?3株。
[0033]其中,所述的湿生乔灌木由抗污耐淹的湿生乔木4和灌木植物5组成。其中,湿生乔木选择杜英、石楠、冬青、水杉、落羽杉、池杉、枫杨、垂柳、三角枫、朴树、杜仲、毛株、白杜等植物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湿生灌木选择水杨梅、金钟、连翅、桂花、金丝桃、红瑞木、锦带花、绣线菊、八仙花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0034]其中,所述的拟生群落湿生乔木树种4采用自然式定植设计,种植方法采用植苗法,并作到闻干大乔木与低矮小乔木穿插、常绿与落叶树种结合、窄冠与宽冠匹配、针叶与阔叶树种间种,种植密度20?30株/亩。树体基部用木屑覆盖,以控草保墒。
[0035]其中,所述的拟生群落灌木植物5种植在林下,采用植苗法,自然散生分布,种植密度为60?100株/亩。
[0036]其中,所述的游赏步道3由直径8?10厘米的杉木原条拼接固定而成,宽度1.5?
2.0米,地面架空高度10?20厘米,并用水泥立柱支撑。
【权利要求】
1.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江岸高水位以下设水生植物净化区,高水位以上设水岸固土防蚀区,防蚀区以外远水一侧设水上森林恢复区; 其中,所述的水生植物净化区常水位以下种植水生浮叶植物,常水位以上高水位以下种植高杆挺水植物,种植方式均采用自然散生密植; 其中,所述的水岸固土防蚀区用透水砖铺砌,宽度为I?2米,顶端砌平; 其中,所述的水上森林恢复区为湿生乔灌木自然混交组成的拟生群落结构,作到高矮匹配、色相结合、优劣互补、同栖共生。群落内顺河流走向自然布设游赏步道和休息座椅。
2.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叶植物为萍蓬草、睡莲、荇菜、野菱、芡实中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3.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杆挺水植物为水葱、菖蒲、猪毛草、美人蕉、细叶苔草、镳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4.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水砖为长方体生态透水砖,依据地形倚坡品字型铺砌,其间孔隙填充种植土,并种植根系发达的湿生藤本。
5.根据权利1、4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生藤本选择经济植物木通、云南素馨、乌蔹梅、常春藤、络石等任意一种或两种组合。
6.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生乔灌木由抗污耐淹的湿生乔木和灌木植物组成。其中,湿生乔木为杜英、石楠、冬青、水杉、落羽杉、池杉、枫杨、垂柳、三角枫、朴树、杜仲、毛株、白杜等植物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湿生灌木为水杨梅、金钟、连翘、桂花、金丝桃、红瑞木、锦带花、绣线菊、八仙花中任意两种以上组合。
7.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生乔灌木种植方式均采用自然式定植,树体基部用木屑覆盖,以控草保墒。
8.根据权利I所述的一种滨江游赏型湿地恢复模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游赏步道由直径8?10厘米的杉木原条截取拼接而成,宽度1.5?2.0米,地面架空高度10?20厘米,并用水泥立柱支撑。
【文档编号】C02F3/32GK103526717SQ201310512051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5日
【发明者】金雅琴, 李冬林, 张文豹, 叶子卿 申请人:金陵科技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