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4257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包括一池体、连接在所述池体上的进水管、出水管、一加氯间以及与池体相邻设置的回用水泵站区,池体包括进水切换井、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待处理的污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进水切换井,依次流经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并通过出水管流出池体,加氯间设置于接触反应区的上方,在回用水泵站区内设置有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和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与厂区回用水管道连通,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与加氯间管道连通。上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池形布置紧凑,节地效果明显,能够大幅降低投资成本,方便运行管理。
【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愈来愈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很多城市土地供应短缺,针对污水厂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用地供应更显紧张。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污水厂采用的处理流程也更为复杂,所需构筑物单体更多,导致污水处理厂占地更大。污水厂用地矛盾的凸显,客观上要求污水处理厂应具备集约化的特性,尤其应提高土地利用率。
[0003]通常,污水处理厂内的加氯接触池、加氯间、出水提升泵房、出水计量构筑物、回用水泵房等均以构筑物单体形式出现,并且各单体在流程上相互关系密切,彼此不存在功能上相互影响的问题。一般而言,污水处理厂设计时常将上述各单体独立布置,并通过道路或者管路将各单体相互连接,各单体独立布置会使得整个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过大。
[0004]在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减小污水处理厂的占地面积已经成为水处理领域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以解决现有污水处理厂中多个构筑物单体独立布置导致的整个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通过将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构筑物集成在一座构筑物单体内,形成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从而实现减少整个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的目的。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包括一池体、连接在所述池体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还包括:一加氯间以及与所述池体相邻设置的回用水泵站区,所述池体包括进水切换井、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待处理的污水通过所述进水管进入所述进水切换井,依次流经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并通过出水管流出所述池体,所述加氯间设置于所述接触反应区的上方,在所述回用水泵站区内设置有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和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所述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与厂区回用水管道连通,所述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与所述加氯间管道连通。
[0007]可选的,所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还包括一双层箱涵,所述双层箱涵包括第一箱涵和第二箱涵,所述进水切换井上设置有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所述第一箱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闸门连通,所述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所述接触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一箱涵的另一端与一前端处理单元的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箱涵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端处理单元的出水管连通。
[0008]可选的,所述前端处理单元为滤池。
[0009]可选的,所述接触反应区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廊道。
[0010]可选的,在所述出水区设置有第一出水堰和拍门,所述第一出水堰通过所述拍门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0011]可选的,所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还包括一出水渠、第三闸门和第四闸门,所述出水渠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闸门与所述进水切换井连通,所述出水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堰连通,所述第四闸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所述接触反应区之间的所述进水切换井上。
[0012]可选的,所述出水区还设置有出水提升泵组、高位井和第二出水堰,所述高位井通过所述出水提升泵组与所述出水区内的水体连通,所述高位井通过第二出水堰与所述出水管连通,并且所述拍门与所述出水管之间设置第五闸门。
[0013]可选的,所述出水管上还设置有电磁流量计。
[0014]可选的,所述进水管与一更前端处理单元连通。
[0015]可选的,所述更前端处理单元为混凝沉淀池。
[001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17]1、将加氯接触池、加氯间、出水提升泵房和回用水泵房等单体构筑物有机的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多个单体构筑物而言,省略各单体构筑物之间的道路或者管路,布置紧凑,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将多种功能的构筑物集约在一起,更加方便运行管理。
[0018]2、通过双层箱涵、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的协同作业,可以方便的将进水管的进水在前端处理单元和更前端处理单元的出水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进水对前端处理单元的连接与超越,充分照顾到了多种运行工况的的切换要求,提高了运行管理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0019]3、通过出水渠、第一闸门、第三闸门和第四闸门的协同作业,可以方便的完成对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超越切换,在需要对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进行检修保养的时候,可以使用该切换功能,使得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处于检修状态,而并不影响水处理的整个过程,进一步提高了运行管理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0020]4、通过第一出水堰、出水提升泵组、高位井、第二出水堰和第五闸门的配合作业,可以实现自流出水与提升出水的切换:当能够自流出水时,采用由第一出水堰、拍门以及出水管连接形成的出水路径;当外部水位较高,无法完成自流出水时,可以采用由出水提升泵组、高位井、第二出水堰、第五闸门和出水管连接形成的出水路径,切换方便,适用性更加广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顶层平面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下层平面示意图;
[0023]图3为图1和图2沿1-1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0025]下面结合图1至图3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
[0026]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包括一池体1、连接在池体I上的进水管2、出水管3、加氯间4以及与池体I相邻设置的回用水泵站区5,池体I包括进水切换井6、接触反应区7和出水区8,待处理的污水通过进水管2进入进水切换井6,依次流经接触反应区7和出去水区8,并通过出水管3流出池体1,加氯间4设置于接触反应区7的上方,在回用水泵站区5内设置有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9和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10,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9与厂区回用水管道连通,用于将出水区8内的水泵送到厂区回用水管道内,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10与加氯间4管道连通。
[0027]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将池体1、加氯间4和回用水泵站区5都集成在一起,减少了它们各自独立分开时相互之间空间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9直接与厂区回用水管道连通,当厂区内需要用水时,可以通过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9直接将出水区的水泵送进入厂区回用水管道内,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10与池体I相邻设置,并与加氯间4管道连通,以此将加氯间4设置在接触反应区7的上方,节约了加氯间4的土地占用面积,进一步节约了占地面积。可见,通过对各个功能区的合理设置,在减少占用土地面积的同时,并未影响整个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整体功能。
[0028]进一步的,为了适应多种运行工况的切换要求,满足对于前端处理单元的超越切换,可以再架设双层箱涵11,双层箱涵11包括第一箱涵和第二箱涵,同时在进水切换井6上设置有第一闸门12和第二闸门13,第一箱涵的一端与第一闸门12连通,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接触反应区7连通,第一箱涵的另一端与一前端处理单元的进水管连通,第二箱涵的另一端与前端处理单元(图中未示出)的出水管连通,而进水管2则与更前端处理单元(图中未示出)连通。当进水管2的进水需要流经前端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后再进入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时,即需要连接前端处理单元时,只需要将第一闸门12打开同时关闭第二闸门13,这时进水管2的进水会从进水切换井6进入,依次流经第一闸门12、第一箱涵、前端处理单元和第二箱涵,然后进入接触反应区7 ;当进水管2的进水可以直接进入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时,即需要超越前端处理单元时,只需要将第一闸门12关闭同时打开第二闸门13,这时进水管2的进水会从进水切换井6进入,通过第二闸门13后直接进入接触反应区7。可见,通过第一闸门12、第二闸门13和双层箱涵11的相互配合协同,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的进水在前端处理单元和更前端处理单元之间的切换。通常前端处理单元为滤池,而更前端处理单元则为混凝沉淀池。
[0029]为了提高接触反应效果,可以将接触反应区7设置为多个首尾连接的廊道,以此避免短流,增加接触反应的时间。通常,出水区8设置于接触反应区7的最后一条廊道内,为了顺利出水,可以在出水区8设置有第一出水堰14和拍门15,第一出水堰14通过拍门15与出水管3连通。当池体I内的水体完成净化后,依次通过第一出水堰14、拍门15和出水管3流出池体I。
[0030]另外,当加氯接触池的需要检修保养时,通常需要将整个水处理过程停下来,然后对加氯接触池进行检修保养,但是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水处理厂的工作效率。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中,优选的,可以设置一出水渠16、第三闸门17和第四闸门18,出水渠16的一端通过第三闸门17与进水切换井6连通,出水渠16的另一端与第一出水堰14连通,第四闸门18设置于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接触反应区7之间的进水切换井6上。当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需要检修保养时,可以将第一闸门12打开、第二闸门13关闭、第三闸门17打开,第四闸门18关闭,这时更前端处理单元的出水进入进水切换井6后,依次流经第一闸门12、第一箱涵、前端处理单元、第二箱涵、第三闸门17以及出水渠16,然后进入第一出水堰14,完成对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的超越,这时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即处于检修保养状态;当完成对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检修保养后需要投入使用时,可以将第第三闸门17关闭,然后通过第一闸门12、第二闸门13以及第四闸门18的协同作业,实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的进水在前端处理单元和更前端处理单元之间的切换。可见,通过出水渠16、第一闸门12、第二闸门13、第三闸门17和第四闸门18的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即可方便快捷的实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的超越切换,使得对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100的运行管理更加方便,更加灵活。
[0031]由于降雨或者其它原因导致池体I外的水位高于池体I内的水位时,池体I内的水无法自然排出池体1,需要进行加压排水。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可以在出水区8内设置有出水提升泵组19、高位井20、第二出水堰21和第五闸门22,高位井20通过出水提升泵组19与出水区8内的水体连通,高位井20通过第二出水堰21与出水管3连通,并在拍门15和出水管3之间设置第五闸门22。当需要进行加压排水时,将第五闸门22关闭,然后启动出水提升泵组19,将出水区8中的水提升至高位井20中,然后出水依次通过第二出水堰21和出水管3排出池体I。为了便于计量池体I的出水量,还可以在出水管3上设置一电磁流量计。
[0032]综上所述,采用上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通过将加氯接触池、加氯间、出水提升泵房和回用水泵房等单体构筑物有机的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将多种功能的构筑物集约在一起,更加方便运行管理。通过双层箱涵、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的协同作业,可以方便的实现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进水对前端处理单元的连接与超越,通过出水渠、第一闸门、第三闸门和第四闸门的协同作业,还可以方便的完成对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的超越切换,充分照顾到了多种运行工况的切换要求,提高了运行管理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通过第一出水堰、出水提升泵组、高位井、第二出水堰和第五闸门的配合作业,可以实现自流出水与提升出水的切换,切换方便,适用性更加广泛。
[0033]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包括一池体、连接在所述池体上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加氯间以及与所述池体相邻设置的回用水泵站区,所述池体包括进水切换井、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待处理的污水通过所述进水管进入所述进水切换井,依次流经接触反应区和出水区,并通过出水管流出所述池体,所述加氯间设置于所述接触反应区的上方,在所述回用水泵站区内设置有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和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所述厂区回用水稳压泵组与厂区回用水管道连通,所述加氯间水射器供水泵与所述加氯间管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双层箱涵,所述双层箱涵包括第一箱涵和第二箱涵,所述进水切换井上设置有第一闸门和第二闸门,所述第一箱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闸门连通,所述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所述接触反应区连通,所述第一箱涵的另一端与一前端处理单元的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二箱涵的另一端与所述前端处理单元的出水管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处理单元为滤池。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反应区包括多个首尾连接的廊道。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水区设置有第一出水堰和拍门,所述第一出水堰通过所述拍门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出水渠、第三闸门和第四闸门,所述出水渠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闸门与所述进水切换井连通,所述出水渠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堰连通,所述第四闸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箱涵的一端与所述接触反应区之间的所述进水切换井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区还设置有出水提升泵组、高位井和第二出水堰,所述高位井通过所述出水提升泵组与所述出水区内的水体连通,所述高位井通过第二出水堰与所述出水管连通,并且所述拍门与所述出水管之间设置第五闸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上还设置有电磁流量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与一更前端处理单元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集约化加氯接触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更前端处理单元为混凝沉淀池。
【文档编号】C02F1/76GK204138400SQ201420499950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日
【发明者】熊建英, 赵国志, 贺骏, 杨姝君, 郭葵香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