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6016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处理装置和对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已处理水进行回收的回用水池;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向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中添加水处理剂的自动加药装置、与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的排水沟相接的平流式沉砂井、对从平流式沉砂井排出的隧道施工废水进行油水分离与泥砂沉淀的隔油沉淀池和对隔油沉淀池分离出来的浮油进行收集的集油筒;平流式沉砂井包括入流渠、出流渠以及连接于入流渠和出流渠之间的平流段;隔油沉淀池包括池体、进水管和出水管,池体上装有集油管,集油管通过排油管与集油筒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使用及维护简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隧道施工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
【专利说明】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0002]隧道施工过程中,尤其是在隧道围岩节理裂隙较发育且隧道正洞及横洞涌水量较大的隧道施工段施工期间,所产生的隧道施工废水水量相当大,隧道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基岩裂隙水、钻机产生的废水以及混凝土喷射、浇筑和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冲洗设备产生的废水。实际施工时,若仅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简单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并且造成大量的浪费。因而,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使用及维护简便、使用效果好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能有效解决隧道施工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不仅能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回收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能对处理后水进行回收以备后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使用及维护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隧道施工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处理的废水处理装置和对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已处理水进行回收的回用水池;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向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中添加水处理剂的自动加药装置、与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的排水沟相接的平流式沉砂井、对从平流式沉砂井排出的隧道施工废水进行油水分离与泥砂沉淀的隔油沉淀池和对隔油沉淀池分离出来的浮油进行收集的集油筒;所述平流式沉砂井包括入流渠、出流渠以及连接于入流渠和出流渠之间的平流段,所述入流渠、平流段和出流渠均为开挖形成的水渠且三者均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平流段底部设置有贮砂斗,所述入流渠的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闸板,且出流渠的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闸板;所述隔油沉淀池包括开挖形成的池体以及分别与池体内部相同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出流渠连接,且出水管与回用水池连接;所述池体上装有集油管,所述集油管通过排油管与集油筒连接;所述入流渠通过排水渠与所述排水沟连接,所述自动加药装置通过水处理剂输送管道与排水渠连接。
[0005]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对回用水池内的已处理水的水质进行检测的水质监测仪,所述水质监测仪布设在回用水池的上部一侧。
[0006]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回用水池为立方体水池且其容量为 150m3?300m3。
[0007]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平流段分为入流区、沉淀区和出流区三个区段,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之间,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沉淀区、入流渠和出流渠均为长方形;所述入流区与入流渠连接,所述出流区与出流渠连接;所述贮砂斗位于所述沉淀区的内侧底部。
[0008]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入流渠和出流渠的宽度相同,所述入流区的进水侧宽度与入流渠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的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所述出水区的进水侧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宽度与出流渠的宽度相同,所述沉淀区的宽度大于入流渠和出流渠的宽度。
[0009]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沉淀区的长度为9m?13m且其宽度为lm?2m。
[0010]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和回用水池均布设在围墙内,所述围墙为长方形且其由多根栏杆和围护在多根所述栏杆上的刺网组成。
[0011]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隔油沉淀池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的进水管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进行连接,所述出流渠的出水口上装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的进水管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的出水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所述回用水池的进水口上装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的出水管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的进水管通过第三排水管与回用水池的进水口连接。
[0012]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的进水管与第一连接管之间的连接处、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的出水管与第二连接管之间的连接处以及集油管与排油管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阀门井。
[0013]上述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池体为立方形池体且其容量为50m3?150m 3,所述池体的长度为18m?20m且其宽度为4m?6m。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方便,使用及维护简便。
[0016]2、使用简便、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能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回收处理,有效减少隧道施工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又能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本实用新型处理后的已处理水存贮在回用水池内,且该已处理水作为再用水可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施工用水,包括隧道开挖施工、施工机械设备冲洗、洞内除尘降温、混凝土养护、混凝土喷射用水等;二是日常用水,主要用于洞外道路洒水降尘、机械车辆冲洗等;其它剩余水经处理并检测达标后排放,且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的可用于农田灌溉。因而,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有效减少废水外排污染环境,而且能实现废水循环利用,为施工提供方便,节约施工用水,控制施工成本。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施工方便且使用及维护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隧道施工废水的循环利用问题,不仅能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回收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且能对处理后水进行回收以备后用。
[00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 ]1一自动加药装置;2—平流式沉砂井;2-1 —入流渠;
[0022]2-2—出流渠;2-3—平流段;2-4—贮砂斗;
[0023]3一隔油沉淀池;3-1 —池体;3-2—进水管;
[0024]3-3—出水管;4一集油筒;5—排水渠;
[0025]6—集油管;7—第一排水管;8—第二连接管;
[0026]9—回用水池;10—第二排水管;11 一第三排水管;
[0027]12—阀门井;13—围墙;14 一第一连接管;
[0028]15—排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处理的废水处理装置和对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已处理水进行回收的回用水池9。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向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中添加水处理剂的自动加药装置1、与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的排水沟相接的平流式沉砂井2、对从平流式沉砂井2排出的隧道施工废水进行油水分离与泥砂沉淀的隔油沉淀池3和对隔油沉淀池3分离出来的浮油进行收集的集油筒4。所述平流式沉砂井2包括入流渠2-1、出流渠2-2以及连接于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之间的平流段2_3,所述入流渠2-1、平流段2-3和出流渠2-2均为开挖形成的水渠且三者均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平流段2-3底部设置有贮砂斗2-4,所述入流渠2-1的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闸板,且出流渠2-2的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闸板。所述隔油沉淀池3包括开挖形成的池体3-1以及分别与池体3-1内部相同的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所述进水管3-2与出流渠2_2连接,且出水管3-3与回用水池9连接。所述池体3-1上装有集油管6,所述集油管6通过排油管15与集油筒4连接。所述入流渠2-1通过排水渠5与所述排水沟连接,所述自动加药装置1通过水处理剂输送管道与排水渠5连接。
[0030]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对回用水池9内的已处理水的水质进行检测的水质监测仪,所述水质监测仪布设在回用水池9的上部一侧。
[0031]实际使用时,所述回用水池9为立方体水池且其容量为150m3?300m3。
[0032]本实施例中,所述回用水池9的容量为200m3。
[0033]本实施例中,所述平流段2-3分为入流区、沉淀区和出流区三个区段,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之间,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沉淀区、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均为长方形;所述入流区与入流渠2-1连接,所述出流区与出流渠2-2连接;所述贮砂斗2-4位于所述沉淀区的内侧底部。
[0034]并且,所述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的宽度相同,所述入流区的进水侧宽度与入流渠2-1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的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所述出水区的进水侧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宽度与出流渠2-2的宽度相同。所述沉淀区的宽度大于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的宽度。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区的长度为9m?13m且其宽度为lm?2m。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和回用水池9均布设在围墙13内,所述围墙为长方形且其由多根栏杆和围护在多根所述栏杆上的刺网组成。
[0037]并且,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14进行连接,所述出流渠2-2的出水口上装有第一排水管7,所述第一排水管7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出水管3-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8进行连接,所述回用水池9的进水口上装有第二排水管10,所述第二排水管10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出水管3-3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通过第三排水管11与回用水池9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第三排水管11与第二排水管10连接且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阀门井12。
[0038]实际施工时,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与第一连接管14之间的连接处、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出水管3-3与第二连接管8之间的连接处以及集油管6与排油管15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阀门井12。
[0039]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3-1为立方形池体且其容量为50m3?150m 3,所述池体3_1的长度为18m?20m且其宽度为4m?6m。
[0040]并且,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之间通过塑料挡板进行分隔。
[0041]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平流式沉砂井2的作用是对隧道施工废水中的无机颗粒进行去除,所述平流式沉砂井2为一个明渠,平流式沉砂井2中的进水闸板和出水闸板对水流量进行控制,贮砂斗2-4内沉积的泥砂采用吸污车抽排。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作用是油水分离与泥砂沉淀,隔油沉淀池3的有效水深为2m左右且水停留时间为2小时,平流式沉砂井2的排泥排渣过程采用吸污车抽排。由于隧道施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泥砂沉积物、悬浮油等,因而采用平流式沉砂井2去除隧道施工废水中较重的无机颗粒后,再流入隔油沉淀池3,且在隔油沉淀池3中进行油水分离后,污油导入集油管6并流入集油筒4,泥砂沉积于隔油沉淀池3的池底并通过吸污车抽排;经隔油沉淀池3处理后的已处理水进入回用水池9,进行循环利用。所述集油筒4内的含油废渣,人工定期进行处理。
[0042]本实施例中,所述自动加药装置1所投水处理剂包括混凝剂和助凝剂,其中混凝剂采用PAC(聚合氯化铝),助凝剂采用PAM(聚丙烯酰胺)。
[004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隧道施工废水进行处理的废水处理装置和对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处理后的已处理水进行回收的回用水池(9);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向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中添加水处理剂的自动加药装置(I)、与所处理隧道施工废水的排水沟相接的平流式沉砂井(2)、对从平流式沉砂井(2)排出的隧道施工废水进行油水分离与泥砂沉淀的隔油沉淀池(3)和对隔油沉淀池(3)分离出来的浮油进行收集的集油筒(4);所述平流式沉砂井(2)包括入流渠(2-1)、出流渠(2-2)以及连接于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之间的平流段(2-3),所述入流渠(2-1)、平流段(2_3)和出流渠(2-2)均为开挖形成的水渠且三者均布设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平流段(2-3)底部设置有贮砂斗(2-4),所述入流渠(2-1)的进水口上设置有进水闸板,且出流渠(2-2)的出水口上设置有出水闸板;所述隔油沉淀池(3)包括开挖形成的池体(3-1)以及分别与池体(3-1)内部相同的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所述进水管(3-2)与出流渠(2-2)连接,且出水管(3-3)与回用水池(9)连接;所述池体(3-1)上装有集油管¢),所述集油管(6)通过排油管(15)与集油筒(4)连接;所述入流渠(2-1)通过排水渠(5)与所述排水沟连接,所述自动加药装置(I)通过水处理剂输送管道与排水渠(5)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回用水池(9)内的已处理水的水质进行检测的水质监测仪,所述水质监测仪布设在回用水池(9)的上部一侧。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水池(9)为立方体水池且其容量为150m3?300m3。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段(2-3)分为入流区、沉淀区和出流区三个区段,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之间,所述入流区和所述出流区的形状均为等腰梯形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沉淀区、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均为长方形;所述入流区与入流渠(2-1)连接,所述出流区与出流渠(2-2)连接;所述贮砂斗(2-4)位于所述沉淀区的内侧底部。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的宽度相同,所述入流区的进水侧宽度与入流渠(2-1)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的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所述出水区的进水侧宽度与所述沉淀区的宽度相同且其出水侧宽度与出流渠(2-2)的宽度相同,所述沉淀区的宽度大于入流渠(2-1)和出流渠(2-2)的宽度。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的长度为9m?13m且其宽度为Im?2m。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处理装置和回用水池(9)均布设在围墙(13)内,所述围墙为长方形且其由多根栏杆和围护在多根所述栏杆上的刺网组成。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14)进行连接,所述出流渠(2-2)的出水口上装有第一排水管(7),所述第一排水管(7)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⑶的出水管(3-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⑶进行连接,所述回用水池(9)的进水口上装有第二排水管(10),所述第二排水管(10)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出水管(3-3)连接;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中任一个隔油沉淀池(3)的进水管(3-2)通过第三排水管(11)与回用水池(9)的进水口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⑶的进水管(3-2)与第一连接管(14)之间的连接处、两个所述隔油沉淀池(3)的出水管(3-3)与第二连接管⑶之间的连接处以及集油管(6)与排油管(15)之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阀门井(12)。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施工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3-1)为立方形池体且其容量为50m3?150m3,所述池体(3_1)的长度为18m?20m且其宽度为4m?6m。
【文档编号】C02F9/04GK204251444SQ20142073548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30日
【发明者】翟德平, 董韬, 赵鹏涛, 张云飞, 李兴, 加武荣, 杨军峰, 刘广庆 申请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