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279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河道是一种开放式水域,水面窄、流程长,在很多地方,河道成了各种污染水体的汇集场所,由于多年沉积,形成污染底泥。污染底泥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内在污染源。

环保疏浚是治理重污染水体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污染底泥的疏浚,可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污染物。传统的疏浚工程由于其疏浚泥浆主要是无机颗粒,且密度较大,选用自然沉降方法就可以实现高效的泥水分离。但近年来随着大量有机物的污染物质被排放进入水体,使疏浚泥浆中细粘粒的有机质土含量不断增高,这就很难实现在自然条件下的沉降。并且在疏浚过程中污泥底泥被打碎,强化了污染物的释放,使余水中含有大量的富含于底泥中的污染物质,这些物质大部分附着在细颗粒上、悬浮在余水中,很难沉降。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余水处理技术是利用化学絮凝来处理余水。化学絮凝剂,具有压缩双电层和吸附架桥的功能,可以使余水中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絮凝脱,进行脱稳,实现余水净化目的。通常处理方法是,余水经沉淀池初凝、上清液淅出后导入余水池。疏浚底泥余水是一种复杂、稳定的分散体系,絮凝剂的使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由于现有技术在处理余水时,仅以沉淀池的单一的设备或部件为设计主体,且受池体结构和功能的限制,余水处理量小、无法实现快速净化余水,且余水净化效果差。

此外,需说明的是,疏浚底泥处理后的产物主要有余水、余砂、余土等,其中,余水处理达标后还河。行业内对余水处理排放标准规定,处理后的余水需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旨在解决传统余水处理技术存在的无法实现快速净化余水、余水净化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包括:

按照余水处理路径依次串联的用于自然沉降去除余水中的颗粒物的一级沉淀池、用于截留去除余水中的颗粒物的二级沉淀池以及用于吸附去除余水中的悬浊物的三级磁滤净化装置;

其中,所述一级沉淀池包括设有进浆口、出浆口和出水口的第一池体;所述二级沉淀池包括第二池体以及置于所述第二池体内的助沉装置,所述助沉装置将所述第二池体分隔成上部清水溢流区和下部泥浆沉降区,所述第二池体设有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进水口、用于排出所述上部清水溢流区溢流的清水的清水口以及用于排出所述下部泥浆沉降区沉降的污泥的排泥口;所述三级磁滤净化装置包括与所述清水口连通的加药混凝装置以及与所述加药混凝装置连接的磁滤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池体内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池体内的上清液从所述出水口引流至所述第二池体内的滗水器。

进一步地,所述助沉装置设为助沉斜板和/或助沉斜管。

进一步地,所述助沉装置的端部设有溢流堰板。

进一步地,所述助沉装置设置为多个,多个的所述助沉装置按照余水处理路径依次间隔布置,每两个的所述助沉装置之间通过隔离墙隔开;所述隔离墙的上部设有清水溢流口。

进一步地,所述加药混凝装置包括混凝反应器以及与所述混凝反应器连接的加药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药装置包括分别与所述混凝反应器连接的PAM加药装置和PAC加药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池体与所述PAM加药装置相连;所述第二池体与所述PAC加药装置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下部泥浆沉降区沉降的污泥通过泥浆泵排入调理系统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池体内设有在线浊度仪。

本发明通过依次串联设置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三级磁滤净化装置,使得余水先经过第一池体的自然沉降,粗颗粒物初步沉降下来,从出水口排出的上清液再进入第二池体内,通过助沉装置进一步截留余水中的细颗粒物,助沉装置将第二池体分隔成上部清水溢流区和下部泥浆沉降区,细颗粒物被截留后落入下部泥浆沉降区,清水溢流区的溢流水再进入三级磁滤净化装置,通过加药混凝并利用磁滤装置中的磁粉的释放和回收来吸附去除余水中的细微悬浊物,经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三级磁滤净化装置处理后的余水经检测合格后直接“还河”排放,综上,本发明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经过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后,再进入三级磁滤装置,通过逐级地、系统性地对余水进行杂质滤除、无害化处理,降低了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且由于余水在串联的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以及三级磁滤净化装置构成的系统内流通,余水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短,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处理浊度更高的污水、余水处理量大、余水处理效率高,从而实现快速净化余水的同时使得余水净化效果好,且该系统占地面积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一级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二级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的三级磁滤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一级沉淀池,11-第一池体,111-进浆口,112-出浆口,113-出水口,12-滗水器,13-在线浊度仪,2-二级沉淀池,21-第二池体,211-进水口,212-排泥口,213-清水口,214-上部清水溢流区,215-下部泥浆沉降区,22-助沉装置,221-第一助沉斜板,222-第二助沉斜管,223-第三助沉斜管,23-泥浆泵,24-隔离墙,241-溢流口,25-溢流堰板,3-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1-加药混凝装置,311-混凝反应器,312-PAM加药装置,313-PAC加药装置,32-磁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用于系统性、逐级地对余水进行杂质滤除、无害化处理,以降低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使得处理后的余水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可以处理浊度更高的污水、余水处理量大、余水处理效率高、实现快速净化余水,余水净化效果好,且占地面积小。

请参阅附图1~4,该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包括:按照余水处理路径依次串联的用于自然沉降去除余水中的颗粒物的一级沉淀池1、用于截留去除余水中的颗粒物的二级沉淀池2以及用于吸附去除余水中的悬浊物的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其中,一级沉淀池1包括设有进浆口111、出浆口112和出水口113的第一池体11;二级沉淀池2包括第二池体21以及置于第二池体21内的助沉装置22,助沉装置22将第二池体21分隔成上部清水溢流区214和下部泥浆沉降区215,第二池体21设有与出水口113连通的进水口211、用于排出上部清水溢流区214溢流的清水的清水口213以及用于排出下部泥浆沉降区215沉降的污泥的排泥口212;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包括与清水口213连通的加药混凝装置31以及与加药混凝装置31连接的磁滤装置32。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依次串联设置的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以及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使得余水先经过第一池体11的自然沉降,粗颗粒物初步沉降下来,从出水口113排出的上清液再进入第二池体21内,通过助沉装置22进一步截留余水中的细颗粒物,助沉装置22将第二池体21分隔成上部清水溢流区214和下部泥浆沉降区215,细颗粒物被截留后落入下部泥浆沉降区215,清水溢流区214的溢流水再进入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通过加药混凝并利用磁滤装置32中的磁粉的释放和回收来吸附去除余水中的细微悬浊物,经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以2及三级磁滤净化装置3处理后的余水经检测合格后直接“还河”排放,本发明的河湖泊涌污染底泥处理余水多级净化处理系统,经过一级沉淀池1、二级沉淀池2后,再进入三级磁滤装置3,逐级地、系统性地对余水进行杂质滤除、无害化处理,降低了河道水体污染物浓度,且该系统可以处理浊度更高的污水,且由于余水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短,使得余水处理量大、余水处理效率高,从而实现了对余水的快速净化的目的,同时,余水净化效果好,占地面积小。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2,第一池体11内设有用于将第一池体11内的上清液从出水口113引流至第二池体21内的滗水器12。通过设置的滗水器12更方便地将第一池体11内的上清液引流至第二池体21内。值的说明的是,滗水器1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常规的技术手段。滗水器12设置在出水口113处。进一步地,第一池体11内设有在线浊度仪13,具体地,在线浊度仪13位于进浆口111的一侧的第一池体11上。通过设置在线浊度仪13可以测量第一池体11内余水的浊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3,助沉装置22设为助沉斜板和/或助沉斜管。助沉装置22的端部设有溢流堰板25。溢流堰板25有助于维持上部清水溢流区214的溢流水均匀溢出。具体地,助沉装置22可设置为多个,多个的助沉装置22按照余水处理路径依次间隔布置,每两个的助沉装置22之间通过隔离墙24隔开;隔离墙24的上部设有清水溢流口241。具体地,在隔离墙24的清水溢流口241处设有分流槽,分流槽位于溢流堰板25与隔离墙24间,便于清水逐级地进行溢流和沉降。另外,上部清水溢流区214的溢流水可通过清水泵泵入混凝反应器311中。优选地,助沉装置22包括按照余水处理路径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助沉斜板221、第二助沉斜管222和第三助沉斜管223。进入第二池体21内的上清液进一步通过助沉装置进一步截留余水中的细颗粒物,具体地,上清液先经过第一助沉斜板221,第一助沉斜板221将较粗的颗粒物截留后,再通过第二助沉斜管222和第三助沉斜管223的截留,较细的颗粒物再次被截留,经过第二池体21内的第一助沉斜板221、第二助沉斜管222和第三助沉斜管223,逐级溢流沉降,进一步去除余水中的较细颗粒。

优选地,下部泥浆沉降区215沉降的污泥通过泥浆泵23排入调理系统内。值得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经初步浓缩后的泥浆还会由小型绞吸船输送至调理系统,现有技术设置调理系统的目的在于对泥浆进行调理改性处理。因此,本发明中通过将下部泥浆沉降区215沉降的污泥排入调理系统内,避免单独对第二池体21的泥浆进行处理,排入调理系统后再直接进行后续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污泥的处理效率。此外,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下部泥浆沉降区215沉降的泥浆通过泥浆泵23排入第一池体11内。通过将第二池体21内的泥浆快速泵入第一池体11中,再通过第一池体11的出浆口112一并排出,也可避免单独对第二池体21的泥浆进行处理,同时提高了排泥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和图4,加药混凝装置31包括混凝反应器311以及与混凝反应器311连接的加药装置。加药装置包括分别与混凝反应器311连接的PAM加药装置312和PAC加药装置313。值得说明的是,混凝反应器311、PAM加药装置312以及PAC加药装置313可采用现有常规技术。PAM加药装置312可通过设置计量泵向混凝反应器311中加入PAM,PAM(聚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助沉剂,其具有在颗粒间形成更大的絮体由此产生巨大的表面吸附作用,它是有机高分子在水处理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絮凝剂,此外,PAM在水处理中,利用其吸附和架桥的作用,对浊度、色度都有很好的去除能力。PAC加药装置313可通过设置计量泵向混凝反应器311中加入PAC,PAC(聚合氯化铝)通常也称作净水剂或混凝剂,它是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其主要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作用,使水中细微悬浮粒子和胶体粒子脱稳,聚集、絮凝、混凝、沉淀,从而达到净化处理的效果。加入的PAM和PAC通过在混凝反应器311中混合,具体地,混凝反应器311设置有搅拌装置,通过搅拌装置将加入的PAM和PAC与溢流水混匀。进一步地,考虑到逐级对第一池体11、第二池体21内的余水也有很好的絮凝和净化作用,第一池体11与PAM加药装置312相连;第二池体21与PAC加药装置313相连。此外,第一池体11、第二池体21也可以均与PAC加药装置313相连。

值得说明的是,处理后的余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具体地,经余水多级净化装置处理后得到的可回排余水的悬浮物含量值(即SS值)小于15mg/l,COD、BOD、TP、TN含量较原河湖泊涌污染水体所含污染物指标浓度降低60%以上,将可回排余水回排至河湖泊涌中,可以有效稀释、降低原河湖泊涌污染水体指标浓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