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3003阅读:10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专利涉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



背景技术:

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逐渐突出。而目前市政污水处理厂大都具有前期基建成本投资高、技术要求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人为干预度强、达标排放率低等特点,尤其是对于现今村镇结合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面临着生活污水排放量多,却又无力处理,只能直排的窘境。这显然对本就十分脆弱的水环境现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众所周知,大量废水短时间集中排入到水体后会造成严重危害。然而,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排入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也会发生扩散、沉淀、悬浮和再悬浮、生化降解等一系列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都能使水体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使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有的水质状况,这一过程即称之为水体的自净。水体自净是自然界水体均具有的一种特性,严格遵循着物质循环、能量守恒这一规律。本发明即在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机理的基础上,强化自净过程,保证出水达标,以达到低能耗、降污强等技术要求。本发明适用于所有现行生活污水,尤其是现今村镇结合部地区,即产生了大量较为分散的污染点源,但又由于经济欠发达,无力承担建设处理工程需要支付巨额费用的地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农村或村镇结合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结合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依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保证技术优越,条件适宜的前提下,不仅能有效解决生活污水直排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稳定运行,保证出水水质,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初期投资基建成本,为农村及城镇生活污水批量处理探索一条新出路。

该发明的推广与应用,能有效促进我们城镇及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包括:生物强化反应器、生态净化区及人工潜流湿地区。所述生物强化反应器由内循环器、厌氧区和好氧区三个部分组成,所述内循环器位于整个生物强化反应器中心位置,并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紧接着环形外围区域设置为厌氧区,于厌氧区环形外围区域设置为好氧区,均安装有填充材料,作为菌类附着生长的载体。所述内循环搅桶内壁上设置两个照明灯,提供好氧区及生态净化区藻类生长的光源。

所述厌氧区,其四周为密闭设置,底部与预处理区通过管道相连,顶部有出水溢流口。原水由进水管流入,经污泥挡板拦截,将原水中污泥截留至沉泥斗中,原水由厌氧区底部进水口管道进入厌氧区,然后由顶部出水口流出,再经内循环器作用,将水引至内循环桶内,再由底部散流至好氧区及净化区。

所述生物强化反应器为上下开口圆筒状,四周为密闭材料,底部虽为进水预处理区,然与其之间相互隔断,互不相通,内循环器启动时,将顶部由厌氧区出水及表层富氧水混合后由螺旋桨叶旋转向下推流,四周散射开来,进入好氧区,进而扩散至生态净化区。

为构建完整食物链,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所述生态净化区投放有鱼类等大型水生动物,经内循环器底部推流的水至净化区,在净化区坡道阻挡作用下,向上返流,表面复氧,提升水体溶解氧水平,降低水中有机物,水质得到净化。

经生物强化反应器及生态净化区处理过的水,流至人工潜流湿地区,所述人工潜流湿地区底部铺设出水管,然后由下向上依次铺有卵石层和粗砂层,并种植有沉水植物,一方面能够通过植物吸收同化氮磷等净化水质,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水体景观价值。所以,人工潜流湿地区水经植物净化,过滤层拦截等几重深层净化后,经排水管排出,至此,一个水处理周期完成,由进水开始,进入下一个周期。

作为优选,生物强化反器、生态净化区及人工湿地潜流区容量可由进水水量调节,水力停留时间可参照进出水水质设定。

作为优选,生态净化塘可利用现有的池塘改造,池底及四周采用黏土强化抗渗处理,在鱼塘的基础上,并不改变其原有的功能,造价低廉。

作为优选,生物强化反应器面板采用喷砂材料,供藻类附着生长。

作为优选,生化强化反应器,可预先制作完成,与现场直接拼装。

作为优选,生态净化区投放的大型水生动物根据水处理进度,需要定期捕捞重新投放,使其尽可能多的处在对数增长期,以保证最大效果地快速吸收、同化水中高浓度的营养物质。

作为优选,对人工湿地潜流区的水生植物,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栽培不同种类植物,提升净化效果,增加观赏价值,并定期进行维护收割。

本发明使用太阳能作为能源供给进行螺旋推流,大大节省了运行费用,同时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强化功能菌性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水生植物及水生动物对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同化,并转移带出水面,同时利用物理截留作用,深层净化。本发明处理工艺,投资低廉、建设简单、运行稳定、节约能耗、无二次污染及其他废弃物产生,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附图1是本发明的上层平面图。

附图2是附图1的A-A剖面图。

附图3是本发明中生物强化反应器上层平面图。

附图4是本发明中生物强化反应器中层平面图。

附图5是本发明中生物强化反应器下层平面图。

其中,如上附图中所示:1:进水口、2:进水管、3:污泥挡板、4:污泥、5:预处理区、6:沉泥斗、7:太阳能电池板及蓄电池、8:内循环搅拌器、9:内循环管、10:补充光源、11:填料、12:厌氧区、13:厌氧区进水口、14:厌氧区出水口、15:好氧区、16:鱼、17:净化塘坡道、18:水生植物、19:人工潜流湿地出水区、20:排泥管、21:排泥口、22:粗砂层、23:卵石层、24:出水管、25:排水管、26:排水口、27:生物强化反应器、28:生态净化区、29: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架、30:搅拌器支撑架、31:反射板、32:内循环流道、33:厌氧区面板、34:好氧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以达到对生活污水的高效、低能、稳定化处理。

为使本发明实例的目的、技术路线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完整地描述。

如附图2所示,为本发明中一种菌藻鱼共生的生态净化塘A-A剖面图,太阳能电池板及蓄电池(7)通过太阳能电池板支撑架(29)横架在内循环管(9)之上,通过太阳能为内循环器(8)及补充光源(10)提供电能。生活污水从进水口(1)经进水管(2)进入预处理区(5),在污泥挡板(3)的拦截作用下,将生活污水中的污泥截留至沉泥斗(6)中,进行泥水分离,同时预处理区底部沉淀的污泥形成厌氧污泥床进行厌氧消解。然后,原水向上经厌氧区进水口(13)进入厌氧区(12),经厌氧反应后从厌氧区出水口(14)流出,在内循环器(8)的推动作用下,水继续向下四周散流出去,流入好氧区(15),进而扩散至生态净化塘(28),在净化塘坡道(17)的阻挡作用下,向上翻动,进行表面复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原水经厌氧、好氧阶段后,再经净化塘大型水生动物鱼类(16)吸收后,由水位落差,流至人工潜流湿地出水区(20),在种植的水生植物(18)吸收净化后,由底部粗砂层(22)和卵石层(23)深层过滤,最后汇集至出水管(24)经排水管(25)由排水口(28)排出,至此,为一个周期。

在连续进水过程中,沉泥斗(6)中污泥不断累积,可通过排泥管(20)经排泥口(21)排出,并及时处理。

不难看出,本发明可利用现有池塘改造或新建池塘,先后经过物理拦截、生化反应(厌氧、好氧)、浮游藻类及水生动植物同化吸收,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通过菌藻鱼的协同代谢作用,建立良好的食物链,通过收获水产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提升水体本身自净能力,最终达标处理排放,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领域的理想新选择。

当然,所描述的实例仅是本发明一个实例,并非代表全部,也非对本发明的保护限定,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依据本实施例的设计思路所做的同能变化,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