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9989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人类进行水处理的方式已经有相当多年历史,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利用各种孔径大小不同的滤材,利用吸附或阻隔方式,将水中的杂质排除在外,吸附方式中较重要者为以活性炭进行吸附,阻隔方法则是将水通过滤材,让体积较大的杂质无法通过,进而获得较为干净的水。另外,物理方法也包括沉淀法,就是让比重较小的杂质浮于水面捞出,或是比重较大的杂质沉淀于下,进而取得。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各种化学药品将水中杂质转化为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物质,或是将杂质集中,历史最久的化学处理方法应该可以算是用明矾加入水中,水中杂质集合后,体积变大,便可用过滤法,将杂质去除。现有工艺对水处理方式不够理想,处理效果并不理想,方法单一,处理深度不够,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水处理方式不够理想,方法单一,处理深度不够等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废水依次通过的活性炭过滤池、紫外线杀菌器、絮凝池、第一澄清池、第二澄清池以及磁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池通过第一输送管道与紫外线杀菌器连通,该紫外线杀菌器通过第二输送管道与絮凝池连通,该絮凝池通过第三输送管道与第一澄清池相连通,该第一澄清池通过第四输送管道与第二澄清池相连通,该第二澄清池通过第五输送管道与磁过滤器相连通,该磁过滤器连接有输出管道;所述第一澄清池通过第一回流输送管与紫外线杀菌器连通,并且该第一回流输送管上装设有第一单向阀门,所述第二澄清池通过第二回流输送管与絮凝池连通,并且该第二回流输送管上装设有第二单向阀门,所述第一回流输送管的一端口位于第一澄清池的底部,所述第二回流输送管的一端口位于第二澄清池的底部;所述第四输送管道的两端口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澄清池的上端部;还包括与絮凝池相连通的沉积物收集池。

所述活性炭过滤池包括池体以及设置在池体内并且从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活性炭层,该池体的池口周沿处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废水一圈水平环管,该水平环管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出液口,并且每个出液口与池体内部相通,所述废水经过水平环管上的若干个出液口流向池体内部,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道相连通的出池口。

所述絮凝池包括呈长方形的池体以及沿池体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在池体内的若干个隔挡板,每个隔挡板一端与池体一侧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一液体导向条之间形成液体流向通道,每个液体导向条的背面与池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每个液体导向条的正面的断面呈半圆形,相邻地两个隔挡板分别与池体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为相互错开式固定连接。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水处理装置结构设计理想,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处理方法,采用了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结合,水处理深度大大地提高,而且处理效果好,不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高效地去除了水中的各类重金属有毒物质和杂质以及有害细菌,极大地提高了水的净化效率,从而使净化后的水能够达标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活性炭过滤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絮凝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一种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废水依次通过的活性炭过滤池1、紫外线杀菌器2、絮凝池3、第一澄清池4、第二澄清池5以及磁过滤器6,还包括与絮凝池3相连通的沉积物收集池7。所述活性炭过滤池1通过第一输送管道80与紫外线杀菌器2连通,该紫外线杀菌器2通过第二输送管道81与絮凝池3连通,该絮凝池3通过第三输送管道82与第一澄清池4相连通,该第一澄清池4通过第四输送管道83与第二澄清池5相连通,该第二澄清池5通过第五输送管道84与磁过滤器6相连通,该磁过滤器6连接有输出管道85;所述第一澄清池4通过第一回流输送管86与紫外线杀菌器2连通,并且该第一回流输送管86上装设有第一单向阀门87,所述第二澄清池5通过第二回流输送管88与絮凝池3连通,并且该第二回流输送管88上装设有第二单向阀门89,所述第一回流输送管86的一端口位于第一澄清池4的底部,所述第二回流输送管88的一端口位于第二澄清池5的底部;所述第四输送管道83的两端口分别位于第一、第二澄清池4、5的上端部。

参照图1和图2。所述活性炭过滤池1包括池体10以及设置在池体10内并且从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的若干个活性炭层11,该池体10的池口周沿处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废水一圈水平环管12,该水平环管12上间隔开设有若干个出液口120,并且每个出液口120与池体10内部相通,所述废水经过水平环管12上的若干个出液口120流向池体10内部,所述池体10的底部设有与第一输送管道80相连通的出池口100。采用若干个活性炭层11设置在池体10内并且从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以及池体10的池口周沿处内埋设有用于收集废水一圈水平环管12的设计,使得活性炭层11对废水能进行充分地吸附。首先,废水通过若干个出液口120均匀地铺洒在池体10内的顶部,然后从上至下依次经过若干个活性炭层11后,从池体10内的底部通过出池口100进入到第一输送管道80内。

参照图1和图3。所述絮凝池3包括呈长方形的池体30以及沿池体30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布置在池体30内的若干个隔挡板31,每个隔挡板31一端与池体30一侧壁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一液体导向条32之间形成液体流向通道,每个液体导向条32的背面与池体30的侧壁固定连接,每个液体导向条32的正面的断面呈半圆形,相邻地两个隔挡板31分别与池体30的侧壁之间固定连接为相互错开式固定连接。本絮凝池3的结构设计,特别是若干个隔挡板31相互错开式固定连接以及每个隔挡板31和一液体导向条32相对配合,增加了待处理的液体在池体30内的流动时间的同时,还确保待处理的液体流动更加的顺畅,不容易产生静态死角,使得池体30内整体的絮凝效果更加的理想。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