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6954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撬装装置及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背景技术: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upercritical Water Oxidation,简称SCWO)是一种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对有机废物和有机废水处理的新型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原理是以超临界水为反应介质,经过均相的氧化反应,将有机物快速转化为CO2、H2O、N2和其他无害小分子。

为了更好地处理有机废物和有机废水,工作人员会将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固定于撬装装置,再将撬装装置通过运输车辆运输至处理场地。通常情况下,如图1所示,撬装装置为由顶梁1'、底梁2'和立梁3'构成的长方体框架,该框架设置有吊装环4',吊装机通过吊装环4'将撬装装置吊装至运输车辆,吊装环4'通常设置于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吊装时,吊装机通过吊装环4'对框架施加吊装力,该框架中吊装环4'对应的立梁3'与底梁2'的交汇点作为其中一个受力点,该受力点承受的吊装力最大,而底梁2'其他位置承受的吊装力较小,这样容易导致底梁2'的受力不均衡,使得框架容易发生变形(变形后的框架如图2所示),进而使得该撬装装置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撬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撬装装置中的底梁受力不均导致撬装装置发生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

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撬装装置,用于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该装置包括:顶梁、底梁、以及多个立梁、吊装件和斜梁;其中,各立梁并列设置于顶梁与底梁之间,相邻的两个立梁与置于其间的顶梁和底梁构成一个承载单元,相邻的两个承载单元构成一个吊装单元;吊装件与吊装单元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吊装件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与顶梁的交汇处;每个吊装单元均设置有至少两根斜梁,并且,各斜梁分别连接于形成吊装单元的两个承载单元,斜梁用于支撑承载单元。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根斜梁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与顶梁的交汇处,斜梁的第二端连接于底梁,并且斜梁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根斜梁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与顶梁的交汇处,斜梁的第二端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侧方的立梁,并且,斜梁与顶梁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根斜梁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与顶梁的交汇处,斜梁的第二端连接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侧方的立梁与底梁的交汇处。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个吊装单元中的斜梁相对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根斜梁均可拆卸地连接于顶梁;和/或,每根斜梁均可拆卸地连接于底梁;和/或,每根斜梁均可拆卸地连接于立梁。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每个承载单元内的斜梁至少为两根。

进一步地,上述撬装装置中,承载单元为偶数个。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承载单元内设置斜梁,当吊装机通过吊装件对承载单元施加吊装力时,斜梁支撑该承载单元,增加了承载单元的受力点,使得承载单元能够将吊装力进行分配,确保了承载单元受力均衡,进而避免了承载单元发生变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撬装装置中的底梁受力不均导致撬装装置发生变形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该系统包括: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和上述的撬装装置;其中,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连接于撬装装置。

由于撬装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撬装装置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撬装装置变形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撬装装置变形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撬装装置实施例:

参见图3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撬装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该撬装装置包括:顶梁1、底梁2、以及多个立梁3、吊装件4和斜梁5。其中,各立梁3并列设置并且均置于顶梁1与底梁2之间。相邻的两个立梁3与置于该两个立梁3之间的顶梁1和部分底梁2构成一个承载单元6,相邻的两个承载单元6构成一个吊装单元7。具体地,承载单元6为框架结构,各承载单元6依次连接构成了长方体的框架。相邻的两个承载单元6连接处公用一个立梁3,则每个吊装单元7均由三个立梁3、置于两侧的立梁3之间的部分顶梁1和部分底梁2构成。优选的,承载单元6为偶数个。

吊装件4的数量与吊装单元7的数量相同,并且吊装件4与吊装单元7为一一对应设置。吊装件4均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每个吊装单元7均设置有至少两根斜梁5,并且,各斜梁5分别连接于形成吊装单元7的两个承载单元6,斜梁5用于支撑承载单元6。具体地,一个吊装单元7包括两个承载单元6,每个承载单元6内均设置有至少一根斜梁5,各斜梁5均用于支撑承载单元6。吊装件4可以为吊装环。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单元6内设置斜梁5,当吊装机通过吊装件4对承载单元6施加吊装力时,斜梁5支撑该承载单元6,增加了承载单元6的受力点,使得承载单元6能够将吊装力进行分配,确保了承载单元6受力均衡,进而避免了承载单元6发生变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撬装装置中的底梁受力不均导致撬装装置发生变形的问题。

参见图3,图中示出了斜梁设置位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图2所示的上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图2所示的下端)连接于底梁2,并且,斜梁5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夹角α。具体地,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可以连接于顶梁1,也可以连接于立梁3,只要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设置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即可。第一预设夹角α不能为0°,也即斜梁5不能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相重合。具体实施时,该第一预设夹角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斜梁5的第一端设置于吊装单元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能够更好地分担吊装件4所承受的吊装力,并且斜梁5的第二端连接于底梁2,这样斜梁5能够将分担的吊装力传递给底梁2,增加了底梁2的受力点,使得底梁2更好地承受吊装力,确保了底梁2的受力均衡,避免了各承载单元6的变形。

参见图4,图中示出了斜梁设置位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图3所示的上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图3所示的下端)与吊装单元7中置于侧方的立梁3相连接,并且,斜梁5与顶梁3之间具有第二预设夹角β。

具体地,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可以连接于顶梁1,也可以连接于立梁3,只要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设置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即可。一个吊装单元7包括位于左侧的承载单元(图3所示的左侧)和位于右侧的承载单元(图3所示的右侧)。位于左侧的承载单元6中的斜梁5的第二端与左侧的立梁3相连接,位于右侧的承载单元6中的斜梁5的第二端与右侧的立梁3相连接。第二预设夹角β不能为0°,也即斜梁不能与顶梁1相重合。具体实施时,该第二预设夹角β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斜梁5的第一端设置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能够更好地分担吊装件4所承受的吊装力,并且斜梁5的第二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侧方的立梁3,这样斜梁5能够将分担的吊装力传递给立梁3,增加了立梁3的受力点,使得立梁3和底梁2共同承受吊装力,进而使得承载单元6受力均衡,避免了承载单元6的变形。

参见图5,图中示出了斜梁设置位置的再一种实施方式。如图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每根斜梁5的第一端(图4中的上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图4中的下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侧方的立梁3与底梁2的交汇处。具体地,斜梁5在承载单元6内呈对角线设置,斜梁5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承载单元6内的斜梁5呈对角线设置,斜梁5能够更好地将吊装力传递给底梁2,使得承载单元6内的底梁2与立梁3的交汇点均为受力点,各受力点能够更好地承受吊装力,确保底梁2的受力均衡。

参见图3至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吊装单元7中两个承载单元6内的斜梁5相对于吊装单元7中的置于中间的立梁3对称设置,这样,吊装单元7中两个承载单元6分担吊装力的情况相同,增加的受力点的位置相同,使得承载单元6受力均衡。

参见图3至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每根斜梁5与顶梁1、底梁2和立梁3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其中,斜梁5与顶梁1、底梁2和立梁3之间的固定连接和可拆卸连接可以进行任意组合,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这样,便于拆卸和安装,方便更换,易于实施。

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承载单元6内的斜梁5可以至少为两根。当斜梁5设置有两根时,第一根斜梁的设置位置必须为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之一,第二根斜梁的设置位置可以为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之一;也可以是,第二根斜梁设置于顶梁1与底梁2之间且与立梁3平行设置;也可以是,第二根斜梁与第一根斜梁为交叉设置。其中上述三种实施方式具体是指:第一种,斜梁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连接于底梁2;第二种,斜梁5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与吊装单元7中置于侧方的立梁3相连接;第三种,斜梁5的第一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中间的立梁3与顶梁1的交汇处,斜梁5的第二端连接于吊装单元7中置于侧方的立梁3与底梁2的交汇处。

当斜梁3设置有两根以上时,只要其中一根斜梁的设置位置为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之一,其余斜梁的设置位置可以为任意设置。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根斜梁5,起到了稳固支撑承载单元6的作用,提高了承载单元6的强度,并且,当各斜梁5的设置位置均为上述三种实施方式之一时,大大增加了承载单元6的受力点,使得承载单元6能够分配吊装力,避免了承载单元6发生变形。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承载单元6内设置斜梁5,当吊装机通过吊装件4对承载单元6施加吊装力时,斜梁5支撑该承载单元6,增加了承载单元6的受力点,使得承载单元6能够将吊装力进行分配,确保了承载单元6受力均衡,进而避免了承载单元6发生变形。

超临界水氧化系统实施例: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超临界水氧化系统,该系统包括:超临界水氧化装置和上述的撬装装置,超临界水氧化装置连接于撬装装置中的底梁2。其中,撬装装置的具体实施过程参见上述说明即可,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撬装装置具有上述效果,所以具有该撬装装置的超临界水氧化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