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桶刮油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44115阅读:8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桶刮油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是一种油桶残留油脂的刮油板。



背景技术:

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机械设备,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采用油脂对设备进行润滑,用于存放油脂的油桶也往往较多。为了防止油脂残留在油桶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般有圆形刮板,刮下大量的内壁残留油脂。若油桶发生变形时,使用中间内心为硬质、外沿为软质的圆形刮板,刮下内壁残留油脂,收集残留油脂降低浪费。目前的刮油板,虽内心外沿有软硬之分,但内外层连接部位存在松动等问题,刮油桶壁残留油脂不彻底,市场上暂时缺少,内外层连接牢固、同时还能实现内层硬质坚固材料带动外层柔软材料顺利刮油的刮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桶刮油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桶刮油板,包括:硬质板、过渡环、软质板,其中:

所述的硬质板连接外侧的过渡环,过渡环的外侧连接软质板,所述的过渡环底部为支撑环,支撑环的中间凸起,支撑环的凸起部位内侧安放硬质板,支撑环的凸起部位外侧安放软质板,支撑环的凸起部位高于硬质板的厚度,硬质板的厚度等于软质板的厚度,支撑环的凸起部位的顶面带有螺栓孔,硬质板的顶面安放内环垫,软质板的顶面安放外环垫,顶环压住内环垫和外环垫,支撑环凸起部位的螺栓孔安装螺栓并通过顶环的孔锁定顶环。

所述的内环垫采用橡胶材质,外形为环形;

所述的外环垫采用橡胶材质,外形为环形;

所述的支撑环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顶环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刮油板通过过渡环的连接固定,内层的硬质板和外层的软质板连接更加牢固,内层硬质坚固材料带动外层柔软材料顺利刮下残留油脂,而且过渡环容易安装拆卸,不锈钢材质不易生锈,不污染油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油桶残留油脂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油桶刮油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1、盖子;10、油桶;101、残油;2、L型手柄;3、外转动杆;4、倒L型手柄;5、刮板;6、提杆;7、刮油板;71、硬质板;72、软质板;8、过渡环;81、螺栓;82、顶环;83、内环垫;84、外环垫;85、支撑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油桶残留油脂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油桶刮油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盖子1、油桶10、残油101、L型手柄2、外转动杆3、倒L型手柄4、刮板5、提杆6。若油桶10发生变形时,转动L型手柄2、外转动杆3,同时用提杆6使用中间内心为硬质、外沿为软质的圆形刮板5,刮下内壁残留油脂101,收集残留油脂101降低浪费。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局部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油桶刮油板安装位置示意图。图中,刮油板7、硬质板71、软质板72、过渡环8、螺栓81、顶环82、内环垫83、外环垫84、支撑环85。一种油桶刮油板,包括:硬质板71、软质板72、过渡环8,其中:

所述的硬质板71连接外侧的过渡环8,过渡环8的外侧连接软质板72,所述的过渡环8底部为支撑环85,支撑环85的中间凸起,支撑环85的凸起部位内侧安放硬质板71,支撑环85的凸起部位外侧安放软质板72,支撑环85的凸起部位高于硬质板71的厚度,硬质板71的厚度等于软质板72的厚度,支撑环85的凸起部位的顶面带有螺栓孔,硬质板71的顶面安放内环垫83,软质板72的顶面安放外环垫84,顶环82压住内环垫83和外环垫84,支撑环85凸起部位的螺栓孔内安装螺栓81并通过顶环82的孔紧固锁定顶环82。所述的内环垫83采用橡胶材质,外形为环形;所述的外环垫84采用橡胶材质,外形为环形;所述的支撑环85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的顶环82采用不锈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刮油板7,通过过渡环8的螺栓81紧固锁定,将硬质板71、软质板72牢固连接,在硬质板71的带动下,软质板72能够发挥其柔性刮油的作用,整个刮油板7起到最大作用,能够将变形油桶的残留油脂清理干净,降低浪费。同时过渡环8安装拆卸简单,使用过程中便于更换软质板72,过渡环8的顶环82、支撑环85用不锈钢材质,不生锈,不污染油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可重复使用,利用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