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658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水也逐渐增多,由于工业污水中含有较多的颗粒杂质,如果直接将工业污水排放到环境中,不仅会污染环境,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不经济环保。现有对工业污水净化的装置自动化程度低,并且无法有效的清除掉工业污水中的颗粒杂质,容易导致杂质堵塞住过滤网,影响过滤净化的顺利进行。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所述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包括控制器、进水装置、收容于所述进水装置内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进水装置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位于所述进水装置右侧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二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右端的活塞装置、位于所述活塞装置左侧的第三过滤装置及位于所述第三过滤装置左侧的挤压装置,所述控制器包括PLC、编码器及电源,所述进水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上方的进水斗、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上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上方的第一过滤网及位于所述第一框体下方的密封框,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方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左右两侧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封闭板、设置于所述封闭板上的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框体左侧的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第一定位杆、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框体上方的第二定位杆,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第一电缸、位于所述第一电缸左侧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下方的第一固定杆及位于所述第一电缸下方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三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内的斜板、位于所述斜板下方的第一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左侧的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第一刷毛、位于所述第三框体右侧的第一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四框体、位于所述第四框体上方的第二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框体下方的第二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阀门,所述活塞装置包括第二电缸、位于所述第二电缸左侧的第二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二电缸下方的第二支架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左侧的活塞,所述第三过滤装置包括矩形块、位于所述矩形块上方的第二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二海绵块上方的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左侧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左侧的第二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左侧的第五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五弹簧左侧的第五过滤网,所述挤压装置包括第三电缸、位于所述第三电缸右侧的第三固定杆、位于所述第三电缸下方的第四固定杆、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左侧的第三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下方的挤压板、位于所述挤压板下方的第三海绵块、位于所述挤压板右侧的竖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能够有效的清除工业污水中的颗粒杂质,清除效率高,并且自动化程度高,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及工作量,并且可以防止堵塞现象的发生,使得过滤净化能够顺利持续的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的控制器连接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包括控制器、进水装置1、收容于所述进水装置1内的第一过滤装置2、位于所述进水装置1下方的第一框体装置3、位于所述进水装置1右侧的电缸装置4、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下方的第二过滤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5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6右端的活塞装置7、位于所述活塞装置7左侧的第三过滤装置8及位于所述第三过滤装置8左侧的挤压装置9。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控制器包括PLC、编码器及电源,所述PLC、编码器及电源电性连接,其可以设置于进水装置1的外侧,或者第一框体3、第二框体装置6的外侧,方便使用者操作,所述PLC与编码器电性连接,方便使用者在编码器上编码输入指令。所述PLC及编码器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进水装置1包括第一框体1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上方的进水斗12、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内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1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3上方的第一弹簧14、位于所述第一弹簧14上方的第一过滤网15及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下方的密封框16。所述第一框体1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进水斗12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进水斗12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进水斗1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进水斗1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固定块13设有两个且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11内,所述第一固定块1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块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14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固定块1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网1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过滤网15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过滤网1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15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15可以在所述第一框体11内上下移动。所述密封框16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密封框16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密封框1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密封框16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包括第一横杆21、位于所述第一横杆21上方的第一支撑杆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2上方的第二过滤网23、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23左右两侧的第二弹簧24。所述第一横杆2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21的左右两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21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一通孔211,所述第一通孔211设有两个且呈方形。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23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22的下端设有第一凹槽221,所述第一横杆21穿过所述第一凹槽221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2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22可以旋转。所述第二过滤网23的横截面呈V字形,所述第二过滤网23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块13的下方,从所述进水斗12进入的污水可以直接掉入到所述第二过滤网23内,所述第二过滤网2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过滤网23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横杆21的中间部旋转。所述第二弹簧24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弹簧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23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过滤网2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3包括第二框体3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31内的封闭板32、设置于所述封闭板32上的第三过滤网33、位于所述第二框体31左侧的第一竖杆34、位于所述第二框体31上方的第一定位杆35、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5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36、位于所述第二框体31上方的第二定位杆37。所述第二框体3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二框体31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31内。所述封闭板3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封闭板32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3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封闭板3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通孔321,所述第二通孔321呈方形。所述第三过滤网33呈长方体,所述第三过滤网33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321内且与所述封闭板32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框16的下表面与所述封闭板32的上表面滑动连接,使得所述密封框16及第一框体11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一竖杆3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3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3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3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定位杆35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35贯穿所述第一竖杆34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杆35及第一框体11可以左右移动。所述第三弹簧36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36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36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34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框体11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第二定位杆3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定位杆37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3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电缸装置4包括第一电缸41、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左侧的第一推动杆42、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42下方的第一固定杆43及位于所述第一电缸41下方的第一支架44。所述第一推动杆4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42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4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2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2贯穿所述第二定位杆37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4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框体11及密封框16在所述第二框体3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固定杆4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固定杆4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43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3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电缸4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4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3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缸41与PLC电性连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一电缸4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电缸41与控制器中的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一电缸41提供电能。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5包括第三框体51、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51内的斜板52、位于所述斜板52下方的第一海绵块53、位于所述第一海绵块53左侧的第一滚轮54、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54上的第一刷毛55、位于所述第三框体51右侧的第一管道56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56上的第一阀门57。所述第三框体5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三框体51的上端设有开口使得所述第三框体5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三框体5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321且与所述封闭板3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3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框体5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通孔511,所述第三通孔511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斜板52呈倾斜状,所述斜板52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斜板52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53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海绵块53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53的上端与所述斜板5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海绵块5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滚轮54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54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51内且与所述第三框体51枢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54可以在所述第三框体51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54与电机(未图示)连接,从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54旋转。所述第一刷毛55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54上,所述第一刷毛55与所述第一滚轮5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道56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511且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56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57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56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阀门57为电磁阀,所述第一阀门57与PLC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第一阀门57打开或者关闭。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6包括第四框体61、位于所述第四框体61上方的第二固定杆62、位于所述第四框体61下方的第二管道63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63上的第二阀门64。所述第四框体6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四框体6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611及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612,所述第四通孔611及第五通孔612呈圆形且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56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612且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56的内部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固定杆62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6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杆62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管道6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611且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63的内部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阀门64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63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二阀门64为电子阀,所述第二阀门64与PLC电性连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二阀门64打开或者关闭。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活塞装置7包括第二电缸71、位于所述第二电缸71左侧的第二推动杆72、位于所述第二电缸71下方的第二支架73及位于所述第二推动杆72左侧的活塞74。所述第二电缸71与PLC电性连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二电缸7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电缸71与控制器中的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二电缸71提供电能。所述第二推动杆7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推动杆72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71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2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2贯穿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外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72的左端与所述活塞74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电缸7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7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塞7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活塞74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第三过滤装置8包括矩形块81、位于所述矩形块81上方的第二海绵块83、位于所述第二海绵块83上方的第四过滤网82、位于所述第四过滤网82左侧的第四弹簧85、位于所述第四弹簧85左侧的第二固定块84、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块84左侧的第五弹簧86及位于所述第五弹簧86左侧的第五过滤网87。所述矩形块81呈长方体,所述矩形块8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矩形块81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83呈长方体,所述第二海绵块83的下表面与所述矩形块8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海绵块83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82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四过滤网8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海绵块83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82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82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8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固定块84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85呈水平状,所述第四弹簧85的左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84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85的右端与所述第四过滤网8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6的右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块84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86的左端与所述第五过滤网87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8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五过滤网87的上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87的下表面与所述矩形块81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五过滤网87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挤压装置9包括第三电缸91、位于所述第三电缸91右侧的第三固定杆92、位于所述第三电缸91下方的第四固定杆93、位于所述第四固定杆93左侧的第三推动杆94、位于所述第三推动杆94下方的挤压板95、位于所述挤压板95下方的第三海绵块96、位于所述挤压板95右侧的竖板97。所述第三电缸91与PLC电性连接,所述PLC可以控制所述第三电缸91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三电缸91与控制器中的电源电性连接,为所述第三电缸91提供电能。所述第三固定杆92呈长方体,所述第三固定杆92的左端与所述第三电缸9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杆92的右端与所述第三框体5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93呈倾斜状,所述第四固定杆93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电缸91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固定杆93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动杆94呈圆柱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动杆94的上端与所述第三电缸91连接,使得所述第三电缸91可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杆94上下移动,所述第三推动杆94贯穿所述第四框体6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推动杆94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9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9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挤压板95的左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挤压板95的右表面与所述竖板97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挤压板95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海绵块96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的上表面与所述挤压板9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的左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的右表面与所述竖板97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海绵块96位于所述第四通孔611的上方,从而可以挡住所述第四通孔611。所述竖板97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竖板97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97的前后表面与所述第四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97的右表面与所述矩形块8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竖板97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六通孔971,所述第六通孔971的厚度大于所述挤压板95的厚度,使得所述挤压板95处于所述第六通孔971左侧时,所述挤压板95上方的水进入到所述第六通孔971,然后流动到第三海绵块96内。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使用时,首先将需要净化的工业污水倒入到所述进水斗12内,然后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11内。污水首先经过第一过滤网15的初步过滤后掉落在所述第二过滤网23内。然后经过第二过滤网23的再次过滤后掉落在所述密封框16内,当第一过滤网15上方以及第二过滤网23内沉积较多的颗粒杂质时,所述PLC控制第一电缸41打开,所述第一电缸41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42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框体11不断的左右移动,使得所述第一过滤网15上方的颗粒杂质左右晃动,从而所述第二过滤网23不断的左右晃动,所述第一支撑杆22围绕所述第一横杆22的中间部分旋转,所述第一支撑杆22对所述第二过滤网23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一过滤网15上方及第二过滤网23内的杂质沉积在一起,防止堵塞现象的发生,使得过滤顺利的进行,并且由于第二过滤网23不断的左右晃动,防止堵塞的效果更好,同时可以加快第二过滤网23对污水的过滤。进入到所述密封框16内的污水经过第三过滤网33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51内,由于第一框体11不断的左右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密封框16不断的左右移动,所述密封框16与所述第三过滤33相对滑动时可以将第三过滤网33上方的颗粒杂质刮除,使得第三过滤网33上方的颗粒杂质不断的左右流动,防止颗粒杂质堵塞第三过滤网33,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51内的污水沉积在斜板52及第一海绵块53的左侧,由于第一海绵块53的设置,使得污水缓慢的经过第一海绵块53的过滤后流动到第一海绵块53的右侧,从而可以对第一海绵块53左侧的污水起到一定的沉淀作用,将污水中的较难过滤的颗粒杂质沉淀出来,当第一海绵块53左表面上沉积较多的杂质时,可以打开与第一滚轮54连接的电机,使得第一滚轮54带动所述第一刷毛55随之旋转,旋转的第一刷毛55可以将第一海绵块53左表面上的颗粒杂质清除掉。经过第一海绵块53过滤后的污水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56内,此时PLC打开第一阀门57,使得第一管道56内的污水进入到所述第四框体61内,且集中到所述矩形块81的右侧,可以在所述矩形块81的右侧沉淀。然后PLC控制第二电缸71打开,使得所述第二电缸71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72向左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活塞74向左移动,从而可以将活塞74左侧的水向左推动,且漫过所述矩形块81的上表面,经过第二海绵块83、第五过滤网87的过滤向左流动,所述第四弹簧85、第五弹簧86的设置对所述第五过滤网87、第四过滤网82及第二海绵块83起到缓冲及支撑作用,进而对其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所述活塞74一直向左移动,直至水全部流动到矩形块81的上方。在水流动到挤压板95上方时,所述PLC控制第三电缸91打开,使得所述第三推动杆94向上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挤压板95向上移动,所述第三海绵块96别拉长,直至所述挤压板95处于所述第六通孔971的左侧,然后水流过所述挤压板95的上表面且流动到第六通孔971内,然后流动到第三海绵块96内,然后经过第三海绵块96的过滤后经过第四框体611进入到第二管道63内,此时PLC打开第二阀门64,使得进入到第二管道63内的净化后的污水排出,为了打开对污水的过滤效率,所述第三电缸91可以带动所述第三推动杆94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所述挤压板95不断的挤压第三海绵块96,使得污水尽快的被挤出,过滤效率高。至此,本发明全自动控制污水净化处理设备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