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0011阅读:2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



背景技术:

传统的废水处理系统中,缺氧池是重要的处理环境。主要用于装载填料来实现泥水混合,目的在于增加污水处理用生化污泥与水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

申请人执行上述操作过程中发现,由于填料的长期运行,极易大量挂泥,随着挂泥量的增加,填料内部污泥很难与回流水或来水直接接触,难以实现泥水的充分混合,导致短流或死泥堆积现象,严重影响反硝化效果;同时因填料支架因荷载增加而产生坍塌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用生化污泥和污水难以充分混合,且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包括:缺氧池本体以及池底搅拌机组;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缺氧池本体一侧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体底部;所述缺氧池本体上部设置出水口;

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上部,距所述进水管的管口最远端。

进一步地,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与所述出水口连线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包括:高度不同的多个支出水口;

所述多个支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的侧壁上,且按照距离所述进水管的管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所述多个支出水口的高度逐步增大。

进一步地,设置在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与所述出水口连线两侧的池底搅拌机组相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缺氧池本体为矩形池体,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以及第四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第四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的连接部设置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体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上部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出水口,且按照距离所述进水管的管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所述多个出水口的高度逐步增大。

进一步地,所述池底搅拌机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下部的第一排搅拌机和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下部的第二排搅拌机;

所述第一排搅拌机和所述第二排搅拌机相错开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污水处理用缺氧池,革新污水处理缺氧段缺氧池结构,采用缺氧池下部设置池底搅拌机组的缺氧池替代填料缺氧池结构形式,一方面能够避免填料挂泥过多造成的生化污泥和污水混合不充分的缺陷,也能避免形成局部缺氧区,水流扰动低,溺水混合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缺氧池本体底部设置池底搅拌机组,能够增强池内污水和生化污泥的移动,从而使得生化污泥和污水能够充分混合,从而增强污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将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进水管的管口的两侧,使得污水在进入缺氧池后就能够在搅拌机的作用下搅拌移动,从而使得混合效率更高,混合更充分。

进一步地,通过在缺氧池本体距离进水管的管口最远端设置出水口能够延长缺氧池内污水的移动路径,从而延长混合反应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处理效率。并进一度,设置具备高度阶梯的多个出水口,由远及近,出水口的高度逐渐增大,从而保证,排水端始终在最远端,保证了反应时间,提升处理效果;也能够替代现有结构中的溢流堰,克服排水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用缺氧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图1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出水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用生化污泥和污水难以充分混合,且存在安全风险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泥水混合程度,避免安全风险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工艺中,缺氧段的主要环节是缺氧池内的泥水混合处理过程;主要是通过缺氧池内的填料附着生化污泥,而后通入待处理污水充分混合,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加生化污泥和污水接触时间和接触面积。但是,由于填料的长期运行,极易大量挂泥,随着泥量的增加,内部污泥很难与回流水或来水进行直接接触,仅通过搅拌很难实现泥水的充分混合,导致短流或死泥堆积现象,严重影响反硝化效果,同时因填料支架因荷载增加而产生坍塌问题。

鉴于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新的污水处理用缺氧池结构,革新缺氧池结构和工艺。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一种污水处理用缺氧池,包括:缺氧池本体1以及池底搅拌机组(5、6);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1底部。

具体而言,池底搅拌机组(5、6)设置在缺氧池本体1底部,将进入缺氧池内的待处理污水和生化污泥一起搅拌,从而提升两者的混合程度,扩大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污水处理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缺氧池内填料作为媒介,避免了填料挂泥导致的难以充分接触混合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短流或死泥堆积影响反硝化效果的问题,安全风险也相对较低。

其中,所述缺氧池本体1一侧设置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体1底部;所述缺氧池本体1上部设置出水口7;从而形成低进高出的流体路径,即,待处理污水从缺氧池本体1底部进入缺氧池,当缺氧池内填充足够的泥水混合物,并达到出水口的高度后,方能排出。从而延长污水的移动路径,延长生化污泥和待处理污水的接触反应时间,提升处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两侧;从而流出进水管4的待处理污水,能够迅速得到搅拌,与生化污泥混合,提升混合程度。

进一步地,所述池底搅拌机组分为两排,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两侧,并且相错开设置,即第一排搅拌机5设置在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一侧,第二排搅拌机6设置在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另一侧;其中,第二排搅拌机6中的任一搅拌机均位于第一排搅拌机5中的相邻两个搅拌机之间,从而使得通过的水流能够形成连续的s形移动路径,延长水流路径,从而使得混合更为充分,延长混合时间,提升处理效果。

为了延长污水流动路径,所述出水口7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1上部,距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最远端。即,自进水管4流入的水流,能够在缺氧池内流动最远的路径后排出缺氧池,从而使得生化污泥和待处理污水具备较长的接触混合时间,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在此等条件下,所述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与所述出水口7连线两侧;从而使得所述s形移动路径也能够大幅延长,从而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阶梯出水口的结构,具体而言,所述出水口7包括:高度不同的多个支出水口;即以缺氧池本体1底部为基准,设置高度按阶梯趋势增加的一排支出水口。

其中,所述多个支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本体1的侧壁上,且按照到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所述多个支出水口的高度逐步增大。

也就是说,离所述出水管4的管口越远,支出水口的高度越低,离所述出水管的管口越近,支出水口的高度越高,从而始终保持污水具备足够长的移动路径和反应时间,保持充分混合状态,提升污水处理效果。

缺氧池本体1还设置硝化液回流管2和生化污泥回流管3与所述进水管配合,管口设置在缺氧池本体1底部,从而能够便于回流液、生化污泥和污水流入后迅速混合,提升了反应效率。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针对缺氧池本体1的形态给出具体方案。

实施例一中,并不具体限制缺氧池本体的形态,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特异型结构。

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给出了基于常规矩形结构的缺氧池本体,并基于此给出了其上各结构的设置方案。

具体而言,所述缺氧池本体1为矩形池体,包括:第一侧壁adfg、第二侧壁abhg、第三侧壁bceh以及第四侧壁dcef。

所述第一侧壁adfg和所述第三侧壁bceh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abhg和所述第四侧壁dcef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abhg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adfg和所述第三侧壁bceh之间,所述第四侧壁dcef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adfg和所述第三侧壁bceh之间。

所述第一侧壁adfg和所述第二侧壁abhg的连接部设置进水管4,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位于所述缺氧池本体1底部;

所述第三侧壁bceh上部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出水口7,且按照到所述进水管4的管口的距离,由远及近,所述多个出水口7的高度逐步增大。

所述池底搅拌机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adfg下部的第一排搅拌机5和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bceh下部的第二排搅拌机6;

所述第一排搅拌机5和所述第二排搅拌机6相错开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污水处理用缺氧池,革新污水处理缺氧段缺氧池结构,采用缺氧池下部设置池底搅拌机组的缺氧池替代填料缺氧池结构形式,一方面能够避免填料挂泥过多造成的生化污泥和污水混合不充分的缺陷,也能避免形成局部缺氧区,水流扰动低,溺水混合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缺氧池本体底部设置池底搅拌机组,能够增强池内污水和生化污泥的移动,从而使得生化污泥和污水能够充分混合,从而增强污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将池底搅拌机组设置在进水管的管口的两侧,使得污水在进入缺氧池后就能够在搅拌机的作用下搅拌移动,从而使得混合效率更高,混合更充分。

进一步地,通过在缺氧池本体距离进水管的管口最远端设置出水口能够延长缺氧池内污水的移动路径,从而延长混合反应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处理效率。并进一度,设置具备高度阶梯的多个出水口,由远及近,出水口的高度逐渐增大,从而保证,排水端始终在最远端,保证了反应时间,提升处理效果;也能够替代现有结构中的溢流堰,克服排水不均的问题。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