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69631阅读:9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基于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水力条件变化等因素,造成全国多数湖泊、库塘蓝藻暴发性生长繁殖形成水华,并随风向大量聚集。大面积聚集的蓝藻极易坏死腐败,影响水质,威胁饮水安全,破坏水体景观,散发的恶臭气味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浮于水体表面的水华遮挡水下光线、蓝藻坏死过程消耗溶解氧,破坏底栖生物生存条件,造成水生态危害,蓝藻水华治理迫在眉睫。蓝藻的外表面自然形成的囊团胶被对其提供了保护,鱼类食入后无法消化吸收,原样排出体外。

随着近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然而蓝藻暴发已危及人类饮水问题,蓝藻水华控制与治理工作已越来越严峻,目前,现有的技术还不能有效的抑制蓝藻暴发,只有当蓝藻暴发后才能对蓝藻收集处置。常规的蓝藻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打捞或者向蓝藻水中投放絮凝剂进行分离,将形成的藻渣通过碟片螺旋式过滤机等过滤设备形成藻泥。但是,上述处理方法或者处理装置均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无法对自然水体中的蓝藻进行有效抑制,因此,亟待需要对蓝藻过度增长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诸多对富含蓝藻的水体进行处理的技术。人工打捞是目前传统的应对蓝藻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其存在治理成本大,无法有效预防蓝藻在繁殖初期繁殖的作用。同时,中国发明专利cn201210109541.9公开“深水循环强化混凝沉淀除藻水处理系统和方法”,该装置需要使用较大的沉淀池,并通过沉淀池去除污水中比重较大、易于沉淀的物质,并使用深井曝气方式来提高沉淀效率。但是,在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容易造成沉积堵塞现象,从而造成设备的稳定性不高。此外,在现有技术中打捞或者分离出来的藻泥或者藻渣需要转运或者寻找放置场所,也在会导致对水体中的蓝藻治理成本较高的缺陷。因此,现有技术中尚无一种对水体中的蓝藻在爆发初期就能够有效扼杀蓝藻细胞的繁殖并连续高效的处理蓝藻的技术。

目前在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防治工程中,存在对蓝藻处理能力较差、处理成本较高、后续处理繁琐、处理后的废弃物存在较大污染、且无法有效改善水质的问题。

例如,目前,在太湖蓝藻的治理中,太湖十几个处理点(每个处理点采用水上打捞,然后再引流上岸并通过藻水分离站进行处理)。每个处理点只能处理3千立方米富含蓝藻的藻水,投资近亿元,成本高处理量小,二次污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虽然可对形成的藻泥进行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后发电,但是发电后的沼渣、沼液还需再次处理,从而依然存在环境污染较大、治理成本较高的缺陷。据测算,每处理1吨藻泥的处理成本在200元以上,而且在排放时基本不能达到环保的标准,存在严重的恶臭,百姓民怨较重。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一个治理点的投资成本在1亿元左右,存在投资成本较大的问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蓝藻处理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以及基于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对漂浮于水体表面附近的蓝藻进行高效且生态化处理的一种蓝藻处理方法,用以实现对水体中的蓝藻进行连续的囊团破碎处理,有效预防蓝藻的爆发并有效的改善水质,以从源头上遏制蓝藻爆发,并降低蓝藻的预防、治理成本及投资建造成本,并降低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安装难度及后期的维护难度。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包括:

置于岸基中并相互嵌套设置以形成过水间隙的内筒与外筒,自岸基向水体延伸的并具进水口的引水管及回水管,所述引水管延伸过外筒并与内筒连通,所述回水管与外筒连通并在回水管位于水体中的末端处装配有高于水体底部的排水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的底部具回水口,且顶部具敞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筒的底部具回水口,且顶部封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水口至进水口之间所形成的高度差大于或者等于40米,并小于或者等于150米。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装置为潜水推流器、潜水射流器、轴流泵或者潜水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水管的进水口低于水体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水管的进水口与水体表面之间保持1~50cm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还包括:

套接在引水管顶部并用于调节进水口至水体表面的高度以导入漂浮于水体表层蓝藻的可调节套筒。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套接在引水管顶部的外壁面并能够与引水管纵向滑动的筒体,以及至少一个通过连接件与筒体连接的漂浮装置所组成;所述可调节套筒的顶部具引水口,并通过所述引水口与引水管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漂浮装置包括环形气囊、浮球或者泡沫制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嵌设在深井顶部的内壁面并能够与深井纵向滑动且一体化设置漂浮装置的筒体组成,所述筒体的侧部开设若干过水孔,所述过水孔没于水体表面下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调节套筒由若干纵向嵌套拼接的引水环活动拼接组成;所述引水环由径缩环与径扩环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水管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台阶部,并通过所述径缩环或者径扩环抵扣在台阶部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水管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凸伸部,所述径缩环或者径扩环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形成用于导引凸伸部并实现两个引水环纵向连接的导引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伸部被配置外螺纹,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外螺纹螺接连接的内螺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伸部被配置为凸棱,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引导并收容凸棱的凹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棱与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正方形、梯形或者半圆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还包括:

插入水体底部并通过牵引件悬挂所述可调节套筒的支架以及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支架上,并通过与驱动装置连接的驱动轴绕卷牵引件,以驱动可调节套筒作垂直上下运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架的顶部形成平台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或者步进电机。

为实现第二个目的,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包括:

通过自岸基向水体延伸的并具有进水口的引水管将漂浮于水体表层的蓝藻导入置于岸基中的内筒中,所述内筒外部嵌套与其形成过水间隙的外筒,通过排水装置的运行所产生的负压将蓝藻向内筒底部引流并从内筒的底部所开设的回水口处流出内筒,并利用内筒底部所产生的静水压力对蓝藻群体进行破碎处理以形成蓝藻碎片,然后通过与外筒连通的回水管将蓝藻碎片重新排入水体中;其中,所述排水装置安装在回水管的末端并高于水体底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水口至进水口之间所形成的高度差为40至150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申请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可在岸基上设置用于在底部形成静水压力并实现对蓝藻进行破碎处理的内外筒,并将通过静水压力破碎形成的蓝藻碎片通过回水管直接向水体中排放,实现了对蓝藻的高效生态处理,有效预防了蓝藻的爆发以从源头上遏制了蓝藻的爆发,降低了蓝藻的预治成本,并避免产生臭味,并具有安装与维护难度小的优点。

具体的,在本申请中,通过可随水位调节的进水口→表层蓝藻水华的蓝藻集群颗粒通过引水管被导入内筒中,并在内筒底部距离水面40~150米的空间中→胶被包裹多细胞囊团在0.4~1.5mpa静水压力作用下保持30秒左右的停留时间后囊团胶被破碎,对细胞中伪空泡压缩并释出气体形成单细胞碎粒→通过连接外筒的排水装置形成的负压推出通过回水管排出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蓝藻单细胞碎粒扩散至水中,并被水体中鱼类及浮游动物吞食,以实现了连续且高效的生态化处理。

同时,在本申请中,建造一个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只需要不到800万元,相对于传统的蓝藻治理设备,成本仅需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不需对藻泥进行处理与填埋,因此可解决藻泥处理所需要的电力成本且不要占用场地。

此外,单个蓝藻深井灭藻设备每天处理量可达到8万立方米(表层蓝藻水),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藻水分离站每天只能处理3000立方米(表层蓝藻水)的处理能力而言,本发明所揭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处理能力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

此外,在本申请中,只有排水装置需要消耗电力,据测算每处理500立方米的富含蓝藻的水体的消耗1度电,从而使得本发明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具有蓝藻治理运行成本低的技术优势。

由于对蓝藻进行静水压力破碎处理并相互嵌套设置的内筒与外筒均设置在岸基上,因此不需要在水面上采用沉井法安装管体,从而使得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施工难度就大大下降了,同时由于内筒与外筒均设置在岸基上,因此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及保养操作。

最后,本申请所示出的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实现了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治理,并改善了水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在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在实施例二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套接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中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中的引水管的顶部的可调节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出的可调节套筒的第一种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出的可调节套筒的第二种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出的可调节套筒的第三种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为插入水体底部并用于调节图3至图6中任一种可调节套筒纵向高度的支架的示意图;

图8为富含蓝藻的水体在通过本发明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进行处理前的显微镜照片;

图9为富含蓝藻的水体在通过本发明所示出的蓝藻经过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进行处理破碎后的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各个实施例中所揭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湖泊、河道、水库、池塘等可能爆发蓝藻的水域中,并不需要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或者其他物理打捞装置,即可对漂浮于水体表面2的蓝藻进行连续、高效的生态处理。为了便于表述,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水域环境为湖泊。

实施例一:

参图1、图8及图9所示出的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一种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包括:置于岸基3中并相互嵌套设置以形成过水间隙的内筒12与外筒11,自岸基3向水体延伸的并具进水口100的引水管10及回水管15。引水管10延伸过外筒11并与内筒12连通,回水管15与外筒11连通并在回水管15位于水体中的末端处装配有高于水体底部1的排水装置40。内筒12的底部具回水口121,且顶部具敞口122。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外筒11的顶部具敞口,内筒12垂直向上延伸过岸基3所在水平面。同时,内筒12顶部具敞口122。通过这种结构,可便于维修人员对外筒11与内筒12中的所淤积杂质及故障进行清扫与排除,以便于后期的维护与保养。

在本实施例中,该内筒12的内部具中空腔体120,内筒12与外筒11之间形成环状腔体110,内筒12的底部与外筒11的底部不接触将内筒12中所导入的藻水通过回水口121流入环状腔体110中,并通过低于引水管10设置的排水管15将通过静水压力破碎处理后的蓝藻碎片在排水装置40运行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排出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至水体中。在本实施例中,该过水间隙通过环状腔体110与中空腔体120共同组成。

具体的,引水管10一端设置于水体中,并向上形成折弯管段,以在折弯管段的末端处形成所述进水口100,引水管10的另一端穿过外筒11并与内筒12连通。引水管10自水体处向岸基3延伸并贯穿外筒11的侧部并通过开设在内筒12侧部的通孔10a将引水管10所吸取的水体表层的富含蓝藻的藻水导入至内筒12中,并沿着内筒12向下流动。

藻水可通过内筒12的底部所设置的回水口121流入环状腔体110中,并逐级形成与水体表面2高度一致或者基本一致的液位(未示出)。此时,在内筒12与外筒11的底部附近会形成一定的静水压力并形成水柱。同时,在外筒11的侧部还设有通孔15a,该回水管15通过该通孔15a与环状腔体110相互连通,以将破碎处理后的蓝藻碎片通过回水管15及排水装置40的共同作用下排放至水体中,以被水体中的鱼类或者浮游动物所吞食。

需要说明的是,静水压力随着上述柱状的水柱的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具体的,每下降10米形成1公斤的静水压力(即0.1mpa)。根据测算,通常蓝藻的细胞结构在4公斤的静水压力下即可发生破碎的现象,为此将回水口121与进水口100之间所形成的高度差大于或者等于40米,并可进一步设置为在40米至100之间,从而在外筒11和/或内筒12的底部附近所形成的静水压力达到或者超过4公斤,从而促使蓝藻的外表面自然形成的囊团胶被出现破碎现象,以杀死蓝藻细胞,从而达到灭藻的效果,并将蓝藻细胞压迫、挤压、破碎,以形成蓝藻碎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外筒11及内筒12呈柱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预测到,该外筒11及内筒12也可被配置为螺旋形或者其他任何的立体形状,只要差生足够的高度差,即可产生足够灭藻的静水压力。经实验证明,蓝藻在4公斤的静水压力下即可被破碎并形成蓝藻碎片,在本实施例中,回水口121与进水口100之间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当然也可配置为更大的长度,例如,可配置为60米、70米、90米、100米、120米或者150米,以形成0.4~1.5mpa的静水压力。

在实施例中,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中的引水管10及回水管15的并不限定于一个,例如,同一个相互嵌套设置的内筒12与外筒11可连接两个引水管10及两个回水管15,并在每个回水管15位于水体中的末端处设置一个排水装置40。同时,该回水口121可基本贴近或者靠近外筒11的底部。蓝藻碎片可通过回水口121进入环状腔体110中并向上流动,最后在排水装置40的驱动下,利用排水装置40运行所形成负压将蓝藻碎片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回水管15排出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

优选的,排水装置40可设置在略微高于水体底部1的附近,以将排出的蓝藻碎片可直接被水体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所捕食,从而实现了对蓝藻的高效生态处理,有效地预防了蓝藻的爆发并有效的改善水质,并能够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蓝藻初期的繁殖与后期的爆发的现象。

当然,该排水装置40也可设置在水体底部1至水体表面2之间的任意位置,且该排水装置40的数量并不限定为一个。例如,可将一个回水管15通过支管分别连接两个位于不同水平高度的排水装置40;甚至,也可通过两个回水管15分别连接两个排水装置40。从而,可满足生活在不同水层中鱼类对蓝藻碎片的觅食需求,使得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或者浮游生物均能吞食蓝藻碎片。

研究表明,平均直径40μm的胶被(参图8所示)包裹多细胞囊团在大于0.4mpa静水压力作用下囊团胶被破裂,伪空泡内气体释出,并分散成平均直径3.5μm的单细胞碎粒(参图9所示),利于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62dm(大型水蚤)食藻虫等食藻水生生物摄食,恢复了蓝藻的天敌,形成生态食物链。

在本实施例中,可在湖泊等天然水体或者人工水体中投放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62dm(大型水蚤)食藻虫等生物,以更好的配合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对蓝藻的防控与治理。

优选的,为了更好的便于水进入到内筒12及外筒11中,在本实施例中,引水管10的进水口100低于水体表面2,并具体为,引水管10的进水口100至水体表面2之间保持1~50cm的距离;并可进一步优选为保持为1~20cm的距离,以使得绝大部分的富含蓝藻的水体可以被引流到引水管10中。同时,排水装置40可为潜水推流器、潜水射流器、轴流泵或者潜水泵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建设成本只需要不到800万元,相对于传统的蓝藻治理设备(例如藻水分离站及物理打捞蓝藻的装置)而言,其成本仅需不到十分之一,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不需对脱水所形成的藻泥进行处理与填埋。此外,单个蓝藻深井灭藻设备每天处理量可达到8万立方米,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藻水分离站每天只能处理3000立方米的处理能力而言,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最后,在本实施例中,该排水装置40的功率为5.5kw,每小时能够处理3600立方米的蓝藻水,实际每日消耗电力约为132千瓦时。从而使得本发明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及其蓝藻处理方法具有蓝藻治理运行成本低的技术优势。此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对从藻水中分离出来的藻泥进行后续处理,因此进一步降低了对蓝藻的治理成本与设备的运行成本。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中,由于对蓝藻进行静水压力破碎处理并相互嵌套设置的内筒12与外筒11均设置在岸基3上,因此不需要在水面上采用沉井法安装管体,从而使得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施工难度就大大下降了,同时由于内筒12与外筒11均设置在岸基3上,因此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及保养操作。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各个实施例中的外筒11可由在岸基3处垂直向下挖掘的深井构成。因此,在岸基3中挖掘形成一个深井后,将内筒12、回水管15、引水管10及排水装置40按照本说明书各实施例所揭示的方式安装完毕后,即可形成具有相同或者等同技术效果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

同时,外筒11可由预埋入岸基3中的钢管构成,也可由在岸基3中通过混凝土浇筑所形成深井构成,也可以直接在岸基3通过土方开挖所形成的深井构成。

实施例二:

参图2所示出的本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二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与实施例一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内筒12’的底部具回水口121,且顶部封闭。同时,内筒12’垂直向上延伸,且不超过岸基3顶部所在水平面。通过这种结构,可进一步降低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建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参图1、图2及图3所示,其示出了本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三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与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引水管10的顶部同样设置有一个可以上下浮动在水体表面2上的可调节套筒30a。

该可调节套筒30a由嵌设在引水管10顶部的内壁面并能够与引水管10纵向滑动且一体化设置漂浮装置的筒体组成,所述筒体的侧部开设若干过水孔313,所述过水孔313没于水体表面2的下方。筒体可在进水口100中纵向上下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过水孔313可将富含蓝藻的水体引入引水管10中,以在静水压力的作用下进行破碎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可调节套筒30a的顶部形成环形气囊303,环形气囊303中具环形空腔312,并填充有空气。

为了使得引水管10更好的收容并引导可调节套筒30a,可在引水管10的内壁面上设置凹槽315,并在可调节套筒30a的筒体外侧面上设置被该凹槽315所收容的凸棱314,以通过该凸棱314与凹槽315的配合,更好的实现引水管10收容并引导可调节套筒30a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一和/或实施例二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四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与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可调节套筒30b由若干纵向嵌套拼接的引水环活动拼接组成。所述引水环由径缩环316与径扩环317组成。每个引水环均具有供水流入引水管10中的口部318。引水管10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台阶部101,并通过所述径缩环316或者径扩环317抵扣在台阶部101上。

在安装引水管10的过程中,确保引水管10垂直插入水中并达到水体底部1,并继续向下插入湖床的淤泥中,并确保进水口100的高度与水体表面2齐平或者略微低于水体表面2,以将富含蓝藻的水体引入引水管10中,以通过静水压力对蓝藻进行破碎处理。当水体表面2的高度上升时为了更好的导入富含蓝藻的水体,并避免引入过多不含蓝藻的水体。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相互套接的一个或者多引水环在垂直方向上套接堆叠,以确保最顶部的引水环的口部318略微低于水体表面2的高度,以更好的将漂浮在水体表层的蓝藻引入引水管10中进行静水压力破碎处理。

优选的,引水管10的顶部形成与引水环卡持连接的凸伸部103,所述径缩环316或者径扩环317的内壁面和/或外壁面形成用于导引凸伸部103并实现两个引水环纵向连接的导引部。

需要说明的是,可将引水环的径缩环316卡持在台阶部101上,也可将径扩环317卡持在台阶部101上,也可将径缩环316卡持在卡持在引水管10顶部的内壁面上,也可将径扩环317卡持在引水管10顶部的内壁面上,或者其他等同原理变化形式的卡接均可。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结合图1、图2及图5所示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五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与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示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比,尤其是与实施例四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该可调节套筒30c由若干纵向嵌套拼接的引水环活动拼接或者螺接组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伸部103被配置外螺纹,所述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外螺纹螺接连接的内螺纹320。具体的,可以在径扩环317的内壁面上设置内螺纹320,并与引水管10顶部所形成外螺纹进行螺纹螺接连接,此时径缩环316的外壁面可不设置外螺纹,并通过如图5中所示出的引水环30b反向倒扣,以通过位于上方的引水环的径扩环317与位于下方的径缩环316卡持连接。

同时,也可如图6所示,在引水环的径扩环317的内壁面设置内螺纹320,同时在径缩环316的外壁面设置外螺纹319,以通过上下相邻的两个引水环的径扩环317的内螺纹320与径缩环316的外螺纹319进行螺接连接,从而实现将一个或者多个引水环与引水管10顶部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进行螺接连接。当水体表面2的高度上升至水体表面2’状态时,可增加一个或者多个引水环,以确保最顶部的引水环的口部318略微低于水体表面2’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相互套接的一个或者多引水环所组成的可调节套筒30c在垂直方向上套接堆叠,以确保最顶部的引水环的口部318略微低于水体表面2的高度,以更好的将漂浮在水体表层的蓝藻引入引水管10中进行静水压力破碎处理。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六:

配合参照图7所示出的本发明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的第六种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与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揭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还包括:插入水体底部1并通过牵引件悬挂所述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或者可调节套筒30b或者可调节套筒30c的支架50以及驱动装置60。该驱动装置60可选用伺服电机、直流电机或者步进电机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其他形式的可以通过交流电或者直流电实现做功的装置。该支架50跨设在具进水口100的引水管10的管段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该驱动装置60设置于支架50上,并通过与驱动装置40连接的驱动轴61绕卷牵引件,以驱动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作垂直上下运动,从而实现了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或者可调节套筒30b或者可调节套筒30c与引水管10之间的纵向距离,以调节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或者可调节套筒30b或者可调节套筒30c位于其顶部或者侧部并用于导入藻水的引水口与水体表面2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了对水体表面2漂浮的不同厚度的蓝藻的收集效果,以避免导入过多不含蓝藻的清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对蓝藻的灭藻效果。

具体的,驱动轴61通过绳子62连接一个扣环63,扣环63通过若干绳子64(数量优选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并呈轴对称分布)与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30c连接。当驱动装置60转动时,驱动轴61作转动,以缠绕绳子62,从而通过绳子64提起或者放下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30c。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该支架50的顶部形成平台部51。设置该平台部51可便于后期维护人员对可调节套筒30或者可调节套筒30a~30c进行维护。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蓝藻处理方法。

该蓝藻处理方法基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一个实施例所揭示的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而实现。

一种蓝藻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自岸基3向水体延伸的并具有进水口100的引水管10将漂浮于水体表层的蓝藻导入置于岸基3中的内筒12(内筒的具体结构可参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所述)中,所述内筒12外部嵌套与其形成过水间隙的外筒11(外筒的具体结构可参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所述),通过排水装置40的运行所产生的负压将蓝藻向内筒底部引流并从内筒的底部所开设的回水口121处流出内筒12,并利用内筒12底部所产生的静水压力对蓝藻群体进行破碎处理以形成蓝藻碎片,然后通过与外筒11连通的回水管15将蓝藻碎片重新排入水体中;

其中,所述排水装置40安装在回水管15的末端并高于水体底部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回水口121至进水口100之间所形成的高度差为40至150米,以形成0.4~1.5mpa的静水压力。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底部所开设的回水口121至进水口100处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并小于或者等于90米。引水管10一端设置于水体中,并向上形成折弯管段,以在折弯管段的末端处形成所述进水口100,引水管10的另一端穿过外筒11并与内筒12连通。引水管10自水体处向岸基3延伸并贯穿外筒11的侧部并通过开设在内筒12侧部的通孔10a将引水管10所吸取的水体表层的富含蓝藻的藻水导入至内筒12中,并沿着内筒12向下流动。

内筒12的内部具中空腔体120,内筒12与外筒11之间形成环状腔体110,内筒12的底部与外筒11的底部不接触将内筒12中所导入的藻水通过回水口121流入环状腔体110中,并通过低于引水管10设置的排水管15将通过静水压力破碎处理后的蓝藻碎片在排水装置40运行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排出该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至水体中。

排放至水体中的蓝藻碎片可被水体中的自然生态食物链并被鱼类、浮游动物进行吞食,以实现了对蓝藻的生物防控与生物治理。同时,也可显著提高对水体中透明度与溶解氧的含量,因此能够显著提高了对水体水质的改善效果,并避免了在蓝藻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臭味。同时,水体底部1附近的氧含量较低的水体也可在迎水管100与排水装置40的共同作用下对水体进行立体式的循环净化。

本实施例所依赖的具体结构(即蓝藻深井灭藻设备)请参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任一个实施例或者几个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蓝藻深井灭藻设备相结合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