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4088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浮岛。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河道治理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法三类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选择,最终均需要采用生物-生态法才能使河道水生态恢复,重现河道“水清草茂”自然本色,这也是长效和稳定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河道治理的生物-生态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改善河流水质,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健康。

生态浮岛是河道治理的植物净化技术的一种,是通过利用浮体栽种水生植物,依托植物根系及其上附着的微生物,吸收、转移、转化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河流水质,但目前生态浮岛技术未能很好的与微生物强化技术起到协调、整合的作用,微生物强化技术通常采用人工直接向水面喷洒菌剂的方式,人力成本花费大,微生物强化停留效果不佳,且目前生态浮岛植物种植缺乏均匀性且种植密度不高、整体生物量不大,难以达到高效的净化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能够提高植物种植密度和水体净化处理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包括硬质框架、上软性支撑层、下软性支撑层、投加管、挺水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所述上软性支撑层和下软性支撑层分别连接于硬质框架的上部和下部,所述挺水植物层和沉水植物层分别为于上软性支撑层和下软性支撑层,所述投加管连接在硬质框架上并用于投加微生物制剂。

进一步地,所述投加管包括主管和支管,所述主管为直径5-7cm的UPVC管;所述支管为直径3-5cm的UPVC管,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多个,并在主管上呈鱼刺状分布;所述支管上呈120°方位角对称开有两排直径为0.3-1.0cm的孔,相邻孔间距为10-15cm。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框架包括多根UPVC管和位于UPVC管内的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该生态浮岛具有上下两层软性支撑层,为生态浮岛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分别提供密集贴合的插种方式,极大程度提高植物层的插种密度,提高了植物生物量,有利于水体污染物吸收降解;且该生态浮岛布置了微生物强化制剂投加管,能均匀投加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更有利于植物为微生物提供载体和繁殖场所,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微生物负载生物量,更好发挥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水体净化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支管在主管上呈鱼刺状分布,能够均匀投加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有利于植物为微生物提供载体和繁殖场所,提高微生物菌剂的停留时间,提高了微生物负载生物量,更好的发挥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3、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硬质框架经久耐用、抗老化、耐腐蚀,且能控制生态浮岛的入水深度,框体结构加大了植物、微生物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污染物降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硬质框架、2-上软性支撑层、3-下软性支撑层、4-投加管、5-挺水植物层、6-沉水植物层;

41-主管、42-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投加功能的高生物量生态浮岛,包括硬质框架1、上软性支撑层2、下软性支撑层3、投加管4、挺水植物层5和沉水植物层6。其中:

硬质框架1作为浮岛的主体,框架结构可以加大植物、微生物与水体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污染物降解。硬质框架1整体呈立方体状,由多根UPVC管构成,每根UPVC管位于立方体的各个边,相邻UPVC管之间粘接在一起,以UPVC管作为框架主体具有经久耐用、抗老化、耐腐蚀的优点。UPVC管内填有金属填充层,以控制生态浮岛的入水深度。

上软性支撑层2和下软性支撑层3分别连接于硬质框架1的上部和下部,上软性支撑层2和下软性支撑层3均为聚氯乙烯制成的网状,即上软性支撑层2和下软性支撑层3上均布有网孔。

挺水植物层5和沉水植物层6分别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插于上软性支撑层2和下软性支撑层3的网孔内,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别位于水上和水下。上软性支撑层2和下软性支撑层3的网孔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自然生长及延伸,且极大程度提高植物层的插种密度,单层密度达到100株/m2以上,极大提高了植物生物量,有利于水体污染物吸收降解。

投加管4连接在硬质框架1上并用于向挺水植物层5所在水面上投加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微生物剂或营养剂会慢慢附着在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上,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为微生物提供载体和繁殖场所,提高了微生物剂或营养剂在水中的停留时间,极大提高了微生物负载生物量,更好的发挥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投加管4包括主管41和支管42。主管41为直径5-7cm的UPVC管,其整体呈L型,并由水面以上向下延伸至水面再水平延伸,主管41水平段的两端分别与硬质框架1的上部UPVC连接。主管41位于水面以上的一端开口以作为微生物制剂的加注口,主管41的另一端封闭;支管42为直径3-5cm的UPVC管,支管42的数量为多个,支管42一端与主管41连通另一端封闭,其支管42于水平面内在主管41上呈鱼刺状分布;支管42上呈120°方位角对称开有两排直径为0.3-1.0cm的孔,相邻孔间距为10-15cm。微生物剂或营业剂通过主管41、支管42和支管42上的孔投加在水面上,鱼刺状分布的支管42使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在水平面上投放更加均匀,而支管42上孔的布置形式则使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在竖直面内投加更加均匀,提高了微生物制剂或营养剂的利用效率、均匀性,强化了植物、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