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8038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厂脱泥系统中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脱泥系统中,污泥与絮凝剂混合,然后通过压滤机压滤形成干饼,压滤过程中产生的压滤水则大多回流至污水厂提升泵站或预处理段。然而压滤水还存在没有用完的絮凝剂,因此将压滤水直接回流至污水厂提升泵站或预处理段不但浪费了絮凝剂,还存在如下问题:1、余量絮凝剂进入提升泵站容易聚集浮渣和沉积泥砂;2、提升泵站池面形成泥层,容易导致进水超声波液位计测量不准;3、提升泵站池底形成淤泥,经厌氧发酵后产生硫化氢气体,增加作业风险;4、提升泵站底部淤泥随污水提升进入后续单元,影响设备和工艺;5、淤泥颗粒堵塞进水采样管、分析瓶等,产生高昂维修费用;6、淤泥进入生化池,影响好氧段曝气效能,增大曝气机电能消耗和加速设备磨损;7、余量絮凝剂通过部分消解或稀释的形式排入水体, 存在一定的水质及工艺稳定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解决余量絮凝剂对提升泵站、预处理段设备和工艺稳定性产生影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余量絮凝剂收集装置、循环利用装置和控制装置;

余量絮凝剂收集装置:包括收集管路和收集池;

所述收集管路的一端与脱泥系统中压滤水排出口连通,收集管路的一端与收集池连通;

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潜污泵和循环管路;

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收集池池底,且潜污泵与循环管路的入口连通;

控制装置:包括液位计和控制器;

所述液位计的检测端设置在收集池内,液位计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液位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潜污泵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作为优化,还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设置在循环管路上。

作为优化,所述收集池的上部分设有溢流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方便、可以有效将脱泥系统废水中余量絮凝剂进行再利用,不但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尽可能地降低了对提升泵站、预处理段设备以及工艺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收集管路、13-收集池、21-潜污泵、23-循环管路、30-脱泥机、40-回流井、50-储泥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余量絮凝剂收集装置、循环利用装置和控制装置;

余量絮凝剂收集装置:包括收集管路和收集池;

所述收集管路的一端与脱泥系统中压滤水排出口连通,收集管路的一端与收集池连通;

作为优化,所述收集池的上部分设有溢流口。当收集池液位高于溢流口时,脱泥系统废水可以通过溢流口排出。

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潜污泵和循环管路;

所述潜污泵设置在收集池池底,且潜污泵与循环管路的入口连通,循环管路的出口与储泥池连通,脱泥系统废水进入储泥池,对储泥池内污泥实施预先絮凝;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循环管路上的止回阀。止回阀的设置可以防止抽入循环管路中的脱泥系统废水流入潜污泵。

控制装置:包括液位计和控制器;

所述液位计的检测端设置在收集池内,液位计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液位信号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潜污泵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的工作原理:

污泥与絮凝剂混合后进入脱泥机,脱泥过程产生的压滤水也即脱泥系统废水通过收集管路进入收集池中;控制器中预先设置好工作液位和停机液位,当收集池中的液位达到控制器中预先设置的工作液位时,潜污泵开始工作将收集池中的废水抽入储泥池中,回流井中的剩余污泥进入到储泥池中,废水中的余量絮凝剂对储泥池中的污泥进行絮凝,然后再抽入脱泥机中进行脱泥;当收集池中的液位达到控制器中预先设定的停机液位时,潜污泵停止工作,如此往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需要保护的是脱泥系统废水余量絮凝剂再生与循环利用装置本身,而非其使用过程;另外在使用该装置时,在控制器中预设工作液位和停机液位,是现有技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完成的。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