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0602发布日期:2018-08-08 09:29阅读:10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池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处理池是污水处理环节中不可缺少的装置。污水处理时污水经过处理之后进入处理池,进行重要的污水处理工作,处理池内部污泥进行生化反应,而生化反应对温度有精确的要求,需要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高效处理污水,当天气比较寒冷的时候,污水的温度也会相应的降低,当温度低于一定温度时,污泥的生化反应慢并且污水处理的效果差,传统的方法大多采用电能转换为热能的方法来保持温度,但是能耗太大。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包括处理池本体,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部贯穿地面的顶部且延伸至地面的底部,所述处理池本体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护栏,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侧设置有防水层,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导热棒一,所述导热棒一与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壁内侧之间设置有吸热板,所述导热棒一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导热棒二,所述导热棒二的底端贯穿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部且延伸至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外侧,所述导热棒二的底端设置有地热输送装置,所述导热棒二的上部套设有防腐蚀层,所述防腐蚀层与所述导热棒二之间设置有绝热层一,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外壁内侧设置有绝热层二,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设置有叶轮,所述水泵通过转轴与所述叶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本采用混凝土结构,且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底面为梯形。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棒一为U形结构,且所述导热棒一的两端不与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侧顶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棒一两端的高度低于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标杆,所述标杆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水泵的底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底端与所述处理池本体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把传统的电能加热替换成地热加热,通过地热输送装置将地底的热能同过导热棒二传递到导热棒一上,同时在导热棒二的适当位置设置防腐蚀层和绝缘层一,使得在热能输送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损耗,在处理池本体上设置绝缘层二,降低热量散逸的速度,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水泵的运转使得内部污水流动起来均匀受热,同时天气过热,也能通过地热装置吸收热量,保持处理池本体内部恒温,降低能耗的同时,加快了生化反应的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另外,通过把处理池本体采用混凝土结构,且处理池本体的底面为梯形,使得造价成本降低,同时使得接触面增大,提高加热效率;通过把导热棒一为U形结构,且导热棒一的两端不与处理池本体的内侧顶部接触,使得加热速度提升,同时又避免热量散失过快,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把导热棒一两端的高度低于地面,使得热量散失速度降低,减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把处理池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标杆,标杆上设置有刻度,便于观察内部污水量,根据数据调节污水,使得处理效果最佳;通过把水泵的底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底端与处理池本体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使得水泵不受污泥影响,使得工作更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的导热棒一侧视图。

图中:

1、处理池本体;2、护栏;3、防水层;4、导热棒一;5、吸热板;6、导热棒二;7、地热输送装置;8、防腐蚀层;9、绝热层一;10、绝热层二;11、水泵;12、叶轮;13、转轴;14、标杆;15、刻度;1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污水处理池,包括处理池本体1,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底部贯穿地面的顶部且延伸至地面的底部,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护栏2,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内侧设置有防水层3,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导热棒一4,所述导热棒一4与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内壁内侧之间设置有吸热板5,所述导热棒一4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导热棒二6,所述导热棒二6的底端贯穿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底部且延伸至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外侧,所述导热棒二6的底端设置有地热输送装置7,所述导热棒二6的上部套设有防腐蚀层8,所述防腐蚀层8与所述导热棒二6之间设置有绝热层一9,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外壁内侧设置有绝热层二10,所述处理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水泵11,所述水泵11的一端设置有叶轮12,所述水泵11通过转轴13与所述叶轮12固定连接。

借助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传统的电能加热替换成地热加热,通过地热输送装置7将地底的热能同过导热棒二6传递到导热棒一4上,同时在导热棒二6的适当位置设置防腐蚀层8和绝缘层一9,使得在热能输送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损耗,在处理池本体1上设置绝缘层二10,降低热量散逸的速度,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水泵11的运转使得内部污水流动起来均匀受热,同时天气过热,也能通过地热装置吸收热量,保持处理池本体1内部恒温,降低能耗的同时,加快了生化反应的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此外,通过把处理池本体1采用混凝土结构,且处理池本体1的底面为梯形,使得造价成本降低,同时使得接触面增大,提高加热效率;通过把导热棒一4为U形结构,且导热棒一4的两端不与处理池本体1的内侧顶部接触,使得加热速度提升,同时又避免热量散失过快,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把导热棒一4两端的高度低于地面,使得热量散失速度降低,减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把处理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标杆14,标杆14上设置有刻度15,便于观察内部污水量,根据数据调节污水,使得处理效果最佳;通过把水泵11的底部设置有支架16,支架16的底端与处理池本体1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使得水泵11不受污泥影响,使得工作更稳定。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把传统的电能加热替换成地热加热,通过地热输送装置7将地底的热能同过导热棒二6传递到导热棒一4上,同时在导热棒二6的适当位置设置防腐蚀层8和绝缘层一9,使得在热能输送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损耗,在处理池本体1上设置绝缘层二10,降低热量散逸的速度,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水泵11的运转使得内部污水流动起来均匀受热,同时天气过热,也能通过地热装置吸收热量,保持处理池本体1内部恒温,降低能耗的同时,加快了生化反应的效率,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另外,通过把处理池本体1采用混凝土结构,且处理池本体1的底面为梯形,使得造价成本降低,同时使得接触面增大,提高加热效率;通过把导热棒一4为U形结构,且导热棒一4的两端不与处理池本体1的内侧顶部接触,使得加热速度提升,同时又避免热量散失过快,利用率最大化;通过把导热棒一4两端的高度低于地面,使得热量散失速度降低,减少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把处理池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标杆14,标杆14上设置有刻度15,便于观察内部污水量,根据数据调节污水,使得处理效果最佳;通过把水泵11的底部设置有支架16,支架16的底端与处理池本体1的内侧底部固定连接,使得水泵11不受污泥影响,使得工作更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