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9872发布日期:2018-08-17 20:25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工湿地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而人工湿地不仅可作为自然湿地在量上的有效补充,更可缓解先存在自然湿地所受到的威胁和环境压力,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

近年来,人工湿地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甚至小区主景观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目前人工湿地大多着重于湿地的生态、降解污染物等方面,而较少考虑人工湿地景观设计如何与生态协调并重,人工湿地多为混泥土砌筑,不仅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人工湿地在运用于公园、小区等人们生活环境中时,其与人类生活环境缺少良好的结合点,难以做到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适合以景观运用于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小区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不仅具有抵御与调节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优点,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的融合,达到人工湿地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的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6,其中部的砾石层16上还铺设有细沙层17;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18、浮叶植物19、挺水植物20;所述跌水充氧池2通过输水渠15与塘式人工湿地3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蓄水净化池1内栽种有浮叶植物19。

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四周还栽种有岸边耐湿植物21。

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水深为90-120cm。

作为优选,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边岸设有指状缓冲带22。

作为优选,所述岸边耐湿植物21为落羽松、水松、红树、水杉、垂柳、枫杨、萱草、竹类中的两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适合运用于公园、科普教育区、生态农业园区、小区等人类生活环境中,不仅具有抵御与调节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优点,同时能够与周围环境较好的融合,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达到人工湿地的景观美学与生态兼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蓄水净化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跌水充氧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塘式人工湿地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蓄水净化池、2-跌水充氧池、3-塘式人工湿地、4-进水管、5-石砾层、6-生物填料层、7-砂滤层、8-集水管、9-输水管、10-溢流池、11-溢流口、12-导流槽、13-环形输水通道、14-格栅、15-输水渠、16-砾石层、17-细沙层、18-沉水植物、19-浮叶植物、20-挺水植物、21-岸边耐湿植物、22-指状缓冲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以方便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4所示,所述的生态景观人工湿地系统包括蓄水净化池1、跌水充氧池2、塘式人工湿地3,所述蓄水净化池1的一端上部设有进水管4,蓄水净化池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石砾层5、生物填料层6、砂滤层7,其池底设有集水管8,所述集水管8上均匀设有出水孔洞,集水管8延伸至蓄水净化池1的外部与输水管9连接。所述蓄水净化池1内栽种有浮叶植物19,浮叶植物19主要包括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

所述跌水充氧池2为立体结构,包括溢流池10、溢流口11、导流槽12、环形输水通道13、格栅14、输水渠15,所述输水管9的另一端与溢流池10连通,所述溢流池10的上部设有溢流口11,溢流口11的外围设有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其下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相连通,所述环形输水通道13为多层,其出水口均设有格栅14,最底层的环形输水通道13与输水渠15相连。蓄水净化池1内的水体流经输水管9通过水泵进入溢流池10中,再从溢流口11溢出,顺着导流槽12流入第一层环形输水通道13内,沿着环形输水通道13顺时针逐层向下,直至流入与输水渠15内。期间,实现水体跌落曝气充氧的目的,以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所述跌水充氧池2通过输水渠15与塘式人工湿地3相连通,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为凹型结构,其底部铺设有砾石层16,其中部的砾石层16上还铺设有细沙层17。水流通过输水渠15流入塘式人工湿地3内,塘式人工湿地3的外围区域为浅滩地水流急而浅,细纱被水流冲走,砾石悬摆浮搁,孔隙较大,成为水生昆虫及附着藻类等多种生物的栖息地;而在深潭处,即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处,水流深而流速缓慢,为鱼类休息、幼鱼成长的场所。

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中心水深为90-120cm,而四周较浅。根据水的深浅,塘式人工湿地3从内到外依次栽种有沉水植物18、浮叶植物19、挺水植物20,以符合各种水生植物不同的生长特性,构筑完整的湿地生态景观。沉水植物包括金鱼藻、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浮叶植物主要包括凤眼莲、满江红、水花生、菱、水鳖、浮萍、马来眼子菜等;而挺水植物包括茭白、芦苇、菖蒲、香蒲、水葱、灯心草、石菖蒲、慈菇等。根据其生长环境、耐污能力、去除特定污染物的功能等,分为优势种和点缀种进行搭配种植,再配合必要的管理与控制,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同时还可达到很好的生态净化的效果。水流入人造湿地区,挺水植物如芦苇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长在砾石之间。水从砾石之间流过,污染物就被吸附住了。岩石有吸附的作用,而且石头上也生长着微生物,它们将污染物分解成为对植物有用的营养,植物依靠水中的污染物生长,植物枯萎时被清除掉,污染物也就清除掉了。

所述塘式人工湿地3的四周还栽种有岸边耐湿植物21,岸边耐湿植物21为落羽松、水松、红树、水杉、垂柳、枫杨、萱草、竹类中的两种或多种。岸边耐湿植物21使水岸线条更为柔和优美,景色富于变化,并形成从湿地到岸边的自然生态过渡,更好的保护湿地。相比于规整的湿地边岸,塘式人工湿地3的边岸设有指状缓冲带22,更接近于自然湿地的状态,可有效增大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界面,为边缘物种提供较多活动空间和较为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