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水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6915发布日期:2018-10-09 23:12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对水进行电解而生成电解氢水的电解水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如下的电解水生成装置:其具备电解槽,该电解槽具有由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分隔的阳极室和阴极室,该电解水生成装置用于对流入电解槽内的原水进行电解。

在电解水生成装置的阴极室中,生成溶解有氢气的电解氢水。另外,近年来,在电解水生成装置中生成的溶解氢水适合去除血液透析治疗时产生的活性氧并适合减轻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而受到关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使用电解水的血液透析被称为电解水透析。

在大医院的电解水透析中,为了能够同时治疗多名患者而要求电解氢水的供给能力提高的电解水生成装置。这种电解水生成装置能够通过具备大容量的电解水生成部来实现。

上述大容量的电解水生成部例如能够通过包括并联连接的多个电解槽的电解单元来实现。并且,在电解水生成部中连接有用于供给及取出水的各种管道。因此,优选电解水生成部被构造为在组装电解水生成装置时容易进行管道操作。另外,优选电解水生成部被构造为能够易于更换经长时间使用而消耗的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6-13742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组装且易于更换经长时间使用而消耗的部件的电解水生成装置。

本发明的电解水生成装置通过对水进行电解而生成电解水,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主体框架和收容在所述主体框架内的电源部及电解水生成部,所述电解水生成部包括:第一电解单元,被配设为靠近所述主体框架的第一水平方向侧;第一进水管,用于向所述第一电解单元供给水;和第一出水管,用于取出在所述第一电解单元中电解后的水,所述第一电解单元包括由隔膜划分阳极室和阴极室的多个第一电解槽,所述第一进水管具有:上游部,被支撑在所述主体框架上;下游部,与所述第一电解单元连接;和第一接头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该上游部和该下游部,所述第一接头部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侧,所述第一电解单元被配设为能够从所述主体框架内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拉出。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出水管具有:上游部,与所述第一电解单元连接;下游部,被支撑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和第二接头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该上游部和该下游部,所述第二接头部被配设在比各所述第一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中,优选进一步具备用于将所述电源部和所述第一电解单元电连接的第一缆线,所述第一缆线包括:第一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电源部;第二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电解单元;和第一联接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联接器被配设在比各所述第一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中,优选所述电解水生成部包括:第二电解单元,被配设在比所述第一电解单元更向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侧;第二进水管,用于向所述第二电解单元供给水;和第二出水管,用于取出在所述第二电解单元中电解后的水,所述第二电解单元包括由隔膜划分阳极室和阴极室的多个第二电解槽,所述第二进水管具有:上游部,被支撑在所述主体框架上;下游部,与所述第二电解单元连接;和第三接头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该上游部和该下游部,所述第三接头部被配设在比所述第二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侧,所述第二电解单元被配设为能够从所述主体框架内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拉出。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出水管具有:上游部,与所述第二电解单元连接;下游部,被支撑在所述主体框架上;和第四接头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该上游部和该下游部,所述第四接头部被配设在比所述第二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水生成装置中,优选进一步具备用于将所述电源部和所述第二电解单元电连接的第二缆线,所述第二缆线包括:第一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电源部;第二部分,被连接到所述第二电解单元;和第二联接器,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二联接器被配设在比所述第二电解槽更向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侧。

本发明的电解水生成装置具备主体框架和收容在主体框架内的电解水生成部。电解水生成部包括被配设为靠近主体框架的第一水平方向侧的第一电解单元、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第一电解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解槽。第一进水管具有上游部、下游部及第一接头部,第一接头部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更向第一水平方向侧。由此,容易进行第一接头部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此外,由于第一电解单元被配设为能够从主体框架内沿第一水平方向拉出,因此与上述的第一接头部的分离相结合,容易进行第一电解单元的更换及修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本发明的电解水生成装置的透析液调制用水的制备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大致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正面侧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面侧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结构的左视图。

图6是从正面侧表示第一电解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进行电解水生成部的维修的状态下的电解水生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从正面侧表示第二电解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面侧表示进水管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后面侧表示出水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透析液调制用水的制备装置100(以下,简称为制备装置100)的大致结构。制备装置100包括前处理装置200、电解水生成装置1及后处理装置300。

前处理装置200被设置在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上游侧,通过从原水中去除钙离子和镁离子等硬度成分而进行软水化,进而使用作为微细的多孔性物质的活性炭而从软水中吸附并去除氯等。待供给到前处理装置200中的原水一般使用自来水,但除此之外例如可使用井水、地下水等。

电解水生成装置1通过对经过前处理装置200的水进行电解而生成电解氢水。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被构造为在电解水透析过程中能够将大量的电解氢水供给到后处理装置300中。

后处理装置300使用反渗透膜对电解氢水进行净化。由反渗透膜净化处理的溶解氢水例如满足作为透析液调制用水的净化标准的iso13959标准,并且作为透析液调制用水而用于透析原液的稀释等中。

如图1所示,电解水生成装置1与上游侧的前处理装置200及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300一同并排设置,以缩小制备装置100的设置空间(占用空间,footprint)。例如,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从制备装置100的正面观察时,优选以在水平方向上不存在间隙的方式并排设置前处理装置200、电解水生成装置1及后处理装置300。

图2及图3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大致结构。电解水生成装置1具备主体框架2、电源部3、电解水生成部4、电缆5、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

主体框架2由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纵材21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多个横材22等构造,该主体框架2用于支撑电源部3、电解水生成部4、电缆5、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对纵材21及横材22应用例如剖面为l字状的角钢材。主体框架2由纵材21及横材22形成为矩形状。主体框架2规定上部23、底部24、第一侧部25、第二侧部26、第三侧部27及第四侧部28。横材22具有上横材22a和配设在上横材22a的下方的下横材22b。

上部23和底部24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反侧。第一侧部25和第二侧部26位于水平方向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25位于制备装置100的正面侧,第二侧部26位于制备装置100的后面侧。第三侧部27及第四侧部28与第一侧部25及第二侧部26正交。第三侧部27及第四侧部28位于水平方向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侧部27位于制备装置100的右侧面侧,第四侧部28位于制备装置100的左侧面侧。第三侧部27也可以位于制备装置100的左侧面侧,第四侧部28也可以位于制备装置100的右侧面侧。另外,在第一侧部25、第二侧部26、第三侧部27及第四侧部28上也可以设置有侧板。

电源部3被固定在主体框架2的上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23只设置有电源部3,未设置电解水生成部4、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由此,能够易于隔离构造主要的电气系统的电源部3和构造水路的电解水生成部4、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并且能抑制由电解水生成部4等中的漏水引起的电源部3的故障。在电源部3中也可以设置有控制电路(未图示),该控制电路用于负责包括电解水生成部4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整体的控制。

电解水生成部4在电源部3的下方空间中被固定在主体框架2上。通过这种电源部3及电解水生成部4的配置,缩小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设置面积,并且容易在有限的空间中设置电解水生成装置1。

另外,由于电源部3位于电解水生成部4的上方,因此即使在电解水生成部4中产生漏水等的情况下,水也不易溅到电源部3,从而抑制对电气电路的影响。

电缆5用于将电解水生成部4和电源部3电连接。经由电缆5,从电源部3向电解水生成部4供应用于电解的电解电流。

进水通道6向电解水生成部4供给电解用的水。经过前处理装置200的水经由进水通道6被供给到电解水生成部4中。

出水通道7用于取出在电解水生成部4的阴极侧电解后的电解氢水并向后处理装置300供给。另外,出水通道7包括第一排水通道73。第一排水通道73用于取出在电解水生成部4的阳极侧电解后的电解氧水并向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外部排出。

图4及图5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正面及左侧面。电解水生成部4包括多个电解单元41。

各电解单元41具有:板状的基座42;多个电解槽43,由隔膜划分阳极室和阴极室;和手柄44,被固定在基座42上。基座42以沿上下方向立起的姿势通过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来支撑。

电解槽43例如与日本专利公开2016-159237号公报中公开的结构相同。即,在电解槽43的阳极室及阴极室中分别配设有供电体,隔膜例如使用由具有磺酸基的氟类树脂材料形成的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该隔膜被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矩形状。各电解槽43以立起姿势被固定在基座42上。如图5所示,优选沿第三侧部27在水平方向(即,从第一侧部25侧朝向第二侧部26侧的方向)上排列各电解槽43。由此,能够在一个电解单元41内紧凑地收容多个电解槽43。

基座42能够装卸地被固定在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上。通过从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中拆卸基座42,容易进行各电解单元41的维修,并且能够易于更换已消耗部件。

基座42被配设为以连结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各电解单元41的基座42被牢固地固定在主体框架2上。

各电解单元41被配设为能够在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的引导下从主体框架2内拉出。通过沿上横材22a及下横材22b向主体框架2的外侧拉出电解单元41,容易从主体框架2中拆卸电解单元41,并且通过将其他电解单元41压入主体框架2的内侧,更换电解单元41。

电解单元41包括第一电解单元41a。第一电解单元41a被配设为靠近从主体框架2的第二侧部26朝向第一侧部25的第一水平方向h1侧。即,第一电解单元41a被配设为靠近主体框架2的第一侧部25侧。上述“靠近第一水平方向h1侧”是指第一电解单元41a的中心与主体框架2的中心相比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偏移。如图5所示,优选第一电解单元41a整体被配设为与主体框架2的中心相比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这种第一电解单元41易于从第一侧部25侧出入,并且容易进行主体框架2内的组装及维修操作。

图6表示第一电解单元41a及其周边的电解水生成部4。在第一电解单元41a中配设有第一电解槽43a。电解水生成部4包括:第一电解单元41a;一对第一进水管81a,用于向第一电解槽43a的阴极室及阳极室供给水;和一对第一出水管91a,用于从阴极室及阳极室中取出在第一电解槽43a中电解后的水。

一对第一进水管81a中的一个与阴极室连接,另一个与阳极室连接。第一进水管81a的内部空间构造进水通道6的一部分。一对第一出水管91a中的一个与阴极室连接,另一个与阳极室连接。第一出水管91a的内部空间构造出水通道7的一部分。

第一进水管81a具有:上游部82a,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下游部83a,与第一电解单元41a连接;第一接头部84a,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上游部82a和下游部83a。第一接头部84a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43a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一接头部84a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

第一出水管91a具有:上游部92a,与第一电解单元41a连接;下游部93a,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和第二接头部94a,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上游部92a和下游部93a。第二接头部94a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43a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由此,容易进行第二接头部94a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

图7表示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维修的状态下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第一电解单元41a通过横材22来支撑,并且被构造为能够以横材22为导轨沿第一水平方向h1拉出及沿第二水平方向h2压入。通过沿第一水平方向h1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能够易于更换构造第一电解单元41a的第一电解槽43a等的消耗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之前,分解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43a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的第一接头部84a(参照图6),从而易于分离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的上游部82a和与第一电解单元41a连接的下游部83a。同样,通过分解第二接头部94a,易于分离与第一电解单元41a连接的上游部92a和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的下游部93a。因此,能够易于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一电解单元41a的维修。由此,能够延长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工作时间而进行更多患者的电解水透析。

如图6所示,电缆5进一步具备用于将电源部3和第一电解单元41a电连接的第一缆线50a。第一缆线50a包括:第一部分51a,被连接到电源部3;第二部分52a,被连接到第一电解单元;和第一联接器55a,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第一部分51a和第二部分52a。

优选第一联接器55a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43a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一联接器55a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一电解单元41a的维修。

如图6所示,第一缆线50a包括:缆线56a,用于向各第一电解槽43a供应电解电流;和缆线57a,用于传递来自设置于下游部93a的流量传感器63的输出信号。缆线56a及缆线57a优选被构造为能够通过单个第一联接器55a而分割为第一部分51a和第二部分52a。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一联接器55a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一电解单元41a的维修。

如图4及图5所示,电解单元41包括第二电解单元41b。第二电解单元41b被配设为比第一电解单元41a更靠近第一水平方向h2侧。在此,第二水平方向h2与第一水平方向为相反方向,从主体框架2的第一侧部25朝向第二侧部26。即,第二电解单元41b被配设为靠近主体框架2的第二侧部26侧。这种第二电解单元41b易于从第二侧部26侧出入,能够容易进行主体框架2内的组装及维修操作。

图8表示第二电解单元41b及其周边的电解水生成部4。在第二电解单元41b中配设有第二电解槽43b。电解水生成部4包括:第二电解单元41b;一对第二进水管81b,用于向第二电解槽43b的阴极室及阳极室供给水;和一对第二出水管91b,用于从阴极室及阳极室中取出在第二电解槽43b中电解后的水。

一对第二进水管81b中的一个与阴极室连接,另一个与阳极室连接。第二进水管81b的内部空间构造进水通道6的一部分。一对第二出水管91b中的一个与阴极室连接,另一个与阳极室连接。第二出水管91b的内部空间构造出水通道7的一部分。

第二进水管81b具有:上游部82b,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下游部83b,与第二电解单元41b连接;第三接头部84b,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上游部82b和下游部83b。第三接头部84b被配设在比各第二电解槽43b更向第二水平方向h2侧。由此,容易进行第三接头部84b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

第二出水管91b具有:上游部92b,与第二电解单元41b连接;下游部93b,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和第四接头部94b,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上游部92b和下游部93b。第四接头部94b被配设在比各第二电解槽43b更向第二水平方向h2侧。由此,容易进行第四接头部94b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

如图7所示,第二电解单元41b通过横材22来支撑,并且被构造为能够以横材22为导轨沿第二水平方向h2拉出及沿第一水平方向h1压入。通过沿第二水平方向h2拉出第二电解单元41b,能够易于更换构造第二电解单元41b的第二电解槽43b等的消耗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电解单元41a同样,通过在拉出第二电解单元41b之前,分解配设在比各第二电解槽43b更向第二水平方向h2侧的第三接头部84b及第四接头部94b,从而易于分离上游部82b和下游部83b,并且易于分离上游部92b和下游部93b。因此,能够易于拉出第二电解单元41b,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二电解单元41b的维修。

如图8所示,电缆5进一步具备用于将电源部3和第二电解单元41b电连接的第二缆线50b。第二缆线50b包括:第一部分51b,被连接到电源部3;第二部分52b,被连接到第二电解单元41b;和第二联接器55b,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第一部分51b和第二部分52b。

优选第二联接器55b被配设在比各第二电解槽43b更向第二水平方向h2侧。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二联接器55b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二电解单元41b的维修。

第二缆线50b包括:缆线56b,用于向各第二电解槽43b供应电解电流;和缆线57b,用于传递来自设置于下游部93b的流量传感器63的输出信号。缆线56b及缆线57b优选被构造为能够通过单个第二联接器55b而分割为第一部分51b和第二部分52b。由此,能够容易进行第二联接器55b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第二电解单元41b的维修。

如图7中的上段的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所示,电解单元41可以是能够从主体框架2中完全拆卸的结构,并且如下段的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所示,电解单元41也可以是至少在其一部分从主体框架2拉出的状态下能够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的结构。在前者的情况下,通过更换电解单元41整体,能够缩短维修所需的时间。在后者的情况下,能够维持电解单元41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的状态的同时,将电解单元41的一部分向主体框架2的外部拉出,从而能够只拆卸并更换需要更换的部件。

在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时使用手柄4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一对手柄44隔着多个电解槽43在第一水平方向h1及第二水平方向h2的两侧被固定在基座42上。能够通过使用一个手柄44而易于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并且能够通过使用两个手柄44且用双手易于抬起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并从主体框架2中拆卸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

在一个电解单元41中也可以设置有单个手柄44。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第一电解单元41a中,优选手柄44比电解槽43更在第一水平方向h1侧被固定在基座42上。由此,能够通过使用手柄44而易于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同样,在第二电解单元41b中,优选手柄44比电解槽43更在第二水平方向h2侧被固定在基座42上。

优选第一电解单元41a和第二电解单元41b沿第二水平方向h2排列。由此,能够将多个电解单元41紧凑地收容在主体框架2的内侧。

如图4、图5及图7所示,优选多个第一电解单元41a沿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上下方向排列。另外,优选多个第二电解单元41b沿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上下方向排列。由此,能够与上述的沿第三侧部27在第二水平方向h2上排列的电解槽43相结合,将多个电解单元41紧凑地收容在主体框架2的内侧。

如图4所示,优选多个第一电解单元41a沿与第二水平方向h2(第一水平方向h1)正交的第三水平方向h3排列。同样,优选多个第二电解单元41b沿第三水平方向h3排列。由此,能够与上述的沿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第二水平方向h2及上下方向排列的电解单元41相结合,将多个电解单元41紧凑地收容在主体框架2的内侧。

电解水生成部4以靠近主体框架2的第四侧部28侧的方式被固定在主体框架2上。由此,电解水生成部4被汇集在第四侧部28侧,能够将大容量的电解水生成部4紧凑地收容在主体框架2的内部。

另一方面,电缆5的主要部分通过作为电解水生成部4与第三侧部27之间的空间的第三侧部侧空间29,将电解水生成部4和电源部3电连接。由此,容易进行电缆5的维修。另外,在拉出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时,能够抑制第一电解单元41a及第二电解单元41b与电缆5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维修。

如图1所示,优选前处理装置200被配设为在第三水平方向h3上与电解水生成装置1相邻。另一方面,优选后处理装置300被配设为在与第三水平方向h3为相反方向的第四水平方向h4上与电解水生成装置1相邻。即,优选前处理装置200被配设为与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第三侧部27相邻,后处理装置300被配设为与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第四侧部28相邻。通过这种前处理装置200、电解水生成装置1及后处理装置300的配置,缩小制备装置100的设置面积,并且容易在有限的空间中设置制备装置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配设前处理装置200及后处理装置300的第一侧部25配设有第一接头部84a及第二接头部94a,在第二侧部26配设有第三接头部84b及第四接头部94b。由此,在不变更前处理装置200及后处理装置300相对于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第一接头部84a、第二接头部94a、第三接头部84b及第四接头部94b的连接或分离操作,并且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组装及部件的更换。

如图1所示,进水通道6具有相对于前处理装置200及电解水生成装置1而配设在第二水平方向h2侧的进水通道60。如图1至图3所示,进水通道60从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第二侧部26沿第二水平方向h2延伸而到达主体框架2的外部,并且在制备装置100的后面侧与前处理装置200相连。在此,“沿第二水平方向h2延伸”是指以包含第二水平方向h2的成分的方式延伸的含义,不仅包括与第二水平方向h2平行地延伸的形态,而且包括相对于第二水平方向h2倾斜地延伸的形态。

同样,如图1至图3所示,出水通道7具有相对于后处理装置300及电解水生成装置1而配设在第二水平方向h2侧的出水通道70。出水通道70从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第二侧部26沿第二水平方向h2延伸而到达主体框架2的外部,并且在制备装置100的后面侧与后处理装置300相连。

通过上述进水通道60及出水通道70,能够简化制备装置100的正面侧的结构。另外,伴随这种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的管道结构,在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后面侧产生的空间能够作为用于拉出第二电解单元41b且进行维修的空间来有效地使用。

图9表示电解水生成装置1内部的进水通道6的结构。进水通道6具有主进水通道61、61a、61b和直径小于主进水通道61、61a、61b的直径的副进水通道62a、62b。

主进水通道61的前端部从主体框架2的外部向内部延伸。主进水通道61在主体框架2的外部经由进水通道60与前处理装置200连接。主进水通道61a、61b从主进水通道61分支。

副进水通道62a的一端从主进水通道61a分支,另一端与各电解槽43(参照图4至图6)的阴极室连接。经过前处理装置200的水依次经由主进水通道61、61a及副进水通道62a流入各电解槽43的阴极室。副进水通道62b的一端从主进水通道61b分支,另一端与各电解槽43的阳极室连接。经过前处理装置200的水依次经由主进水通道61、61b及副进水通道62b,从而也流入各电解槽43的阳极室。

优选在主进水通道61b上设置有节流阀61d。由此,能够限制流入阳极室的水(即,成为电解氧水而排出的水),从而实现水的有效利用。在该情况下,可将主进水通道61b的直径设为小于主进水通道61a的直径,从而实现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小型化及成本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进水通道61a的一部分被配设在第三侧部侧空间29中,因此在相对于第一电解单元41a而第一水平方向h1的空间及相对于第二电解单元41b而第二水平方向h2的空间中未配设进水通道6。由此,在连接及分离第一接头部84a、第三接头部84b及第一联接器55a、第二联接器55b时,能够抑制操作者的手及工具与进水通道6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维修。

图10是表示出水通道7的结构。出水通道7具有主出水通道71a、71b和直径小于主出水通道71a、71b的直径的副出水通道72a、72b。主出水通道71a、71b的前端部从主体框架2的内部向外部延伸。待取出电解氢水的主出水通道71a在主体框架2的外部经由出水通道70与后处理装置300连接。待取出电解氧水的主出水通道71b在主体框架2的外部与排水装置(未图示)连接。

待取出电解氢水的副出水通道72a的一端与各电解槽43(参照图4至图6)的阴极室连接,另一端与主出水通道71a会聚。待取出电解氧水的副出水通道72b的一端与各电解槽43的阳极室连接,另一端与主出水通道71b会聚。在各电解槽43的阴极室中电解后的电解氢水依次经由副出水通道72a和主出水通道71a流入后处理装置300。另一方面,在各电解槽43的阳极室中电解后的电解氢水依次经由副出水通道72b和主出水通道71b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出水通道71a的一部分被配设在第三侧部侧空间29中,因此在相对于第一电解单元41a而第一水平方向h1的空间及相对于第二电解单元41b而第二水平方向h2的空间中未配设出水通道7。由此,在连接及分离第二接头部94a、第四接头部94b及第一联接器55a、第二联接器55b时,能够抑制操作者的手及工具与进水通道7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容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的维修。

如图2所示,优选在底部24配设有器皿状的储水部8。储水部8用于储存当进行电解水生成部4、进水通道6及出水通道7的维修等时漏出的水。

优选出水通道7进一步具备:第一排水通道73,用于将从各电解槽43的阳极室中取出的水排出到主体框架2的外部;和第二排水通道74,从储水部8延伸且与第一排水通道73连接。第一排水通道73与主出水通道71b的前端连接。主出水通道71b和第一排水通道73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由于从储水部8延伸的第二排水通道74与第一排水通道73连接,因此能够易于排出储存在储水部8中的水。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多种方式来实施。即,电解水生成装置1至少具备主体框架2和收容在主体框架2内的电源部3及电解水生成部4,电解水生成部4包括:第一电解单元41a,被配设为靠近主体框架2的第一水平方向h1侧;第一进水管81a,用于向第一电解单元41a供给水;和第一出水管91a,用于取出在第一电解单元41a中电解后的水,第一电解单元41a包括由隔膜划分阳极室和阴极室的多个第一电解槽43a,第一进水管81a具有:上游部82a,被支撑在主体框架2上;下游部83a,与第一电解单元41a连接;和第一接头部84a,用于能够分离地连接上游部82a和下游部83a,第一接头部84a被配设在比各第一电解槽43a更向第一水平方向h1侧。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解水生成装置

2主体框架

3电源部

4电解水生成部

41a第一电解单元

41b第二电解单元

43a第一电解槽

43b第二电解槽

50a第一缆线

50b第二缆线

55a第一联接器

55b第二联接器

81a第一进水管

81b第二进水管

82a上游部

82b上游部

83a下游部

83b下游部

84a第一接头部

84b第三接头部

91a第一出水管

91b第二出水管

92a上游部

92b上游部

93a下游部

93b下游部

94a第二接头部

94b第四接头部

h1第一水平方向

h2第二水平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