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3632发布日期:2018-09-18 23:20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及具体实施方式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在当前的污水处理领域,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之一。传统的活性污泥曝气池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电耗高,管理复杂。随着对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不断地改造,以提高对氮、磷的去除。近年来广泛采用的A/O法、A2/O法、Orbal氧化沟、SBR等工艺在脱氮、除磷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于污水量小,用水点较为分散的地区,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备受人们青睐。发展集预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于一体的中小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是国内外污水分散处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其能够使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位结构,其能够使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

装置本体的内腔设置有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及公共混合区,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同心设置,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均与公共混合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连通。

沉淀区分别与好氧区和公共混合区连通。

进水管与厌氧区连通,出水管和排泥管分别与沉淀区连通。

进一步地,上述装置本体包括箱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及第四隔板。

第一隔板的内周壁围成厌氧区,第一隔板的外周壁与第二隔板的内周壁围成缺氧区,第二隔板的部分外周壁、箱体的侧壁及第三隔板围成好氧区,第三隔板、第四隔板、第二隔板的部分外周壁、箱体的部分侧壁围成沉淀区。

进一步地,上述进水管与第一隔板连接,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为弧形并均与箱体连接,且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同心设置。

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均分别与第二隔板和箱体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第四隔板、第一隔板的部分外周壁及箱体的部分侧壁围成公共混合区。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隔板与箱体的底壁间隔设置,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与箱体的底壁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上述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斜板,斜板位于沉淀区。

进一步地,上述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推进装置,推进装置位于缺氧区的进水位置并与装置本体连接,以将污水导入缺氧区。

进一步地,上述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位于好氧区的进水位置并与装置本体连接,以将污水导入好氧区。

进一步地,上述好氧区的弧度大于沉淀区的弧度。

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装置本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装置本体的内腔设置有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沉淀区及公共混合区,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同心设置,厌氧区、缺氧区及好氧区均与公共混合区连通,厌氧区与缺氧区连通。沉淀区分别与好氧区和公共混合区连通。进水管与厌氧区连通,出水管和排泥管分别与沉淀区连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及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原水从进水管进入厌氧区,在厌氧区底部与沉淀池回流的污泥混合进行厌氧反应,厌氧反应后污水从连通口出流,并进入缺氧区;经好氧区和沉淀区反应后的硝化液,并由公共混合区进入缺氧区;厌氧反应的出水与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缺氧区进行脱氮反应。经脱氮反应的污水进入好氧区,曝气装置不断地向混合液中供氧,使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和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好氧生化反应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在重力作用下泥水分离,上部澄清液经出水管流出,部分污泥沉积在沉泥槽经排泥管排出,部分污泥在水流惯性作用下经公共混合区进入厌氧区。如此反复,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及第四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厌氧区和缺氧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沉淀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0-装置本体;101-厌氧区;102-缺氧区;103-好氧区;104-沉淀区;105-公共混合区;110-箱体;120-第一隔板;130-第二隔板;140-第三隔板;150-第四隔板;200-进水管;300-出水管;400-排泥管;500-斜板;600-推进装置;700-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设置”、“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其能够使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包括装置本体100、进水管200、出水管300、排泥管400。装置本体100的内腔设置有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好氧区103、沉淀区104及公共混合区105,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及好氧区103同心设置,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及好氧区103均与公共混合区105连通,厌氧区101与缺氧区102连通。沉淀区104分别与好氧区103和公共混合区105连通。进水管200与厌氧区101连通,出水管300和排泥管400分别与沉淀区104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原水从进水管200进入厌氧区101,在厌氧区101底部与沉淀池回流的污泥混合进行厌氧反应,厌氧反应后污水从连通口出流,并进入缺氧区102;经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反应后的硝化液,并由公共混合区105进入缺氧区102;厌氧反应的出水与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缺氧区102进行脱氮反应。经脱氮反应的污水进入好氧区103,曝气装置700不断地向混合液中供氧,使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和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好氧生化反应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104,在重力作用下泥水分离,上部澄清液经出水管300流出,部分污泥沉积在沉泥槽经排泥管400排出,部分污泥在水流惯性作用下经公共混合区105进入厌氧区101。如此反复,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装置本体100包括箱体110、第一隔板120、第二隔板130、第三隔板140及第四隔板150。第一隔板120的内周壁围成厌氧区101,第一隔板120的外周壁与第二隔板130的内周壁围成缺氧区102,第二隔板130的部分外周壁、箱体110的侧壁及第三隔板140围成好氧区103,第三隔板140、第四隔板150、第二隔板130的部分外周壁、箱体110的部分侧壁围成沉淀区104。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隔板120和第二隔板130均成环状设置。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20是悬空的,以使得沉淀区104中的污泥在水流惯性的作用下经过公共混合区105进入厌氧区101,实现沉淀区104污泥自回流,减少了污泥回流系统。厌氧区101底部设进水管200,进水管200中的原水与沉淀池的回流污泥混合均匀,进行释放磷以及部分有机物氨化。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200与第一隔板120连接,第一隔板120和第二隔板130为弧形并均与箱体110连接,且第一隔板120与第二隔板130同心设置。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均分别与第二隔板130和箱体11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隔板150、第一隔板120的部分外周壁及箱体110的部分侧壁围成公共混合区105。

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20与箱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第三隔板140和第四隔板150与箱体110的底壁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还包括斜板500,斜板500位于沉淀区104。

在本实施例中,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还包括推进装置600,推进装置600位于缺氧区102的进水位置并与装置本体100连接,以将污水导入缺氧区102。

在本实施例中,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包括曝气装置700,曝气装置700位于好氧区103的进水位置并与装置本体100连接,以将污水导入好氧区103。

需要说明的是,厌氧反应后污水从连通口出流,在射流推进装置600的作用下进入缺氧区102,经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反应后的硝化液,在射流推进装置600作用下,由公共混合区105进入缺氧区102,厌氧反应的出水与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缺氧区102进行脱氮反应。经脱氮反应的污水在曝气装置700的作用下进入好氧区103,曝气装置700不断地向混合液中供氧,使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和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

也就是说,推进装置600和曝气装置700的作用是使污水形成环流,进而促进其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的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分布于三个同心圆中,其中厌氧区101在内圈,缺氧区102在中圈,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在外圈。厌氧区101与缺氧区102之间的隔板底部悬空。缺氧区102和好氧区103有一半是合二为一的,他们之间的隔墙呈C字形。缺氧区102和好氧区103C字形隔墙开口所夹区域为公共混合区105。好氧区103C字形隔墙末端为沉淀区104,沉淀区104两端设置悬空隔墙,使得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分隔。

在本实施例中,好氧区103的弧度大于沉淀区104的弧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的有益效果:原水从进水管200进入厌氧区101,在厌氧区101底部与沉淀池回流的污泥混合进行厌氧反应,厌氧反应后污水从连通口出流,并进入缺氧区102;经好氧区103和沉淀区104反应后的硝化液,并由公共混合区105进入缺氧区102;厌氧反应的出水与回流的硝化液混合在缺氧区102进行脱氮反应。经脱氮反应的污水进入好氧区103,曝气装置700不断地向混合液中供氧,使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和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好氧生化反应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区104,在重力作用下泥水分离,上部澄清液经出水管300流出,部分污泥沉积在沉泥槽经排泥管400排出,部分污泥在水流惯性作用下经公共混合区105进入厌氧区101。如此反复,水流不断循环,反复经历好氧、缺氧和厌氧过程,达到脱氮除磷、去除有机物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氧化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10,包括装置本体100、进水管200、出水管300、排泥管400。装置本体100的内腔设置有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好氧区103、沉淀区104及公共混合区105,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及好氧区103同心设置,厌氧区101、缺氧区102及好氧区103均与公共混合区105连通,厌氧区101与缺氧区102连通。沉淀区104分别与好氧区103和公共混合区105连通。进水管200与厌氧区101连通,出水管300和排泥管400分别与沉淀区104连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