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板澄清装置及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7060发布日期:2019-06-15 01:51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斜板澄清装置及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固液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斜板澄清装置及沉淀池。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时,常在污水中加入絮凝剂以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物质沉降。然而沉淀能力与有效沉淀面积成正比,为提高沉淀性能,通常选择在沉淀池中增加斜板,从而在一定空间内获得更大的有效沉淀面积。然而实际应用中,虽然沉淀性能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无法确保上层水质清洁,絮凝沉淀过程中仍存在悬浮物和固体物质混杂在清水中的情况,由此造成净化分离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板澄清装置及沉淀池,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固液分离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包括:斜板组件和堰槽组件,所述斜板组件具有容纳腔,所述堰槽组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堰槽组件设有液槽和堰口,所述堰口位于所述堰槽组件顶部,且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液槽;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设有连通所述液槽的出水口。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斜板,所述斜板位于所述堰槽组件的下方,且所述斜板板面与所述斜板组件的底面夹角大于等于55度,且小于等于60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斜板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斜板的板面平行,且间隔设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斜板组件包括:第一衬套和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连接所述第二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和所述第二衬套连通以形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堰槽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衬套,所述斜板连接所述第二衬套,且所述斜板与所述第二衬套相对的端面平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衬套的底面平行于所述液槽的底面。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堰槽组件包括: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底板,所述第一槽板、第二槽板和底板均连接在所述容纳腔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且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槽板和所述第二槽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槽板、所述第二槽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液槽;所述堰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槽板和/或所述第二槽板上。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沉淀池,包括:箱体和实施例一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所述斜板澄清装置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上设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箱体流体连通,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液槽的出水口流体连通。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斜板澄清装置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设有缓冲区,且所述缓冲区位于所述斜板澄清装置背离所述液槽出水口的一侧。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箱体设有出水槽,所述出水槽位于所述斜板澄清装置背离所述第一管路的一侧,且与所述液槽出水口流体连通。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箱体的底部连接沉淀斗,所述箱体与所述沉淀斗连通,所述沉淀斗的底部设有排污口。

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采用斜板组件具有容纳腔,堰槽组件安装在容纳腔内,堰槽组件设有液槽和堰口,堰口位于堰槽组件顶部,且连通容纳腔和液槽,容纳腔的侧壁设有连通液槽的出水口的方式,通过斜板组件使污水在容纳腔中沉淀,从而使清水汇集在容纳腔内上层,清水可经堰口流入液槽,并经出水口排出,由此可以避免悬浮物或固体物质随清水进入液槽;通过斜板组件和堰槽组件起到双重分离作用,有利于提高固液分离效果。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沉淀池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沉淀池的俯视图。

图标:100-斜板组件;101-容纳腔;110-斜板;120-第一衬套;130-第二衬套;200-堰槽组件;201-液槽;202-堰口;210-第一槽板;220-第二槽板;230-底板;300-箱体;301-缓冲区;302-出水槽;310-第一管路;320-第二管路;400-沉淀斗;401-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包括:斜板组件100和堰槽组件200,斜板组件100具有容纳腔101,堰槽组件200连接在容纳腔101内;堰槽组件200设有液槽201和堰口202,堰口202位于堰槽组件200顶部,且连通容纳腔101和液槽201;容纳腔101的侧壁设有连通液槽201的出水口。

具体地,堰槽组件200连接容纳腔101的顶部,且容纳腔101的侧壁顶面位置高度高于液槽201的顶面位置高度,堰槽组件200与容纳腔101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溢水区和第二溢水区,液槽201位于第一溢水区和第二溢水区之间。堰口202包括截面形状为v形或者u形的凹槽,且凹槽设置在液槽201侧壁顶部,以使容纳腔101顶层的清水与液槽201流体连通;或者,堰口202包括贯穿液槽201侧壁的通孔,用以连通液槽201和容纳腔101。污水在容纳腔101中进行静置沉淀,位于容纳腔101内上层的清水经堰口202流入液槽201中,通过堰口202避免悬浮在水中的悬浮物流入液槽201,进入液槽201内的清水可经出水口排出,从而实现二次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固液分离效果。

使用时,将斜板澄清装置静置在污水中,并使污水水面低于液槽201的侧壁顶面,液槽201的底面保持水平,出水口连通出水管路,并与污水隔离;污水自斜板组件100的底部进入容纳腔101,并在容纳腔101内静置沉淀,以使清水汇集在容纳腔101的上层,堰口202略低于容纳腔101内水面,以便清水能够通过堰口202流入液槽201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容纳腔101内设有斜板110,斜板110位于堰槽组件200的下方,且斜板110的板面与斜板组件100的底面夹角大于等于55度,且小于等于60度。其中,斜板110的板面与斜板组件100的底面夹角可设置为55度、56度、58度或60度,当斜板澄清装置静置在污水中,斜板组件100的底面抵接水池底面,从而使斜板110的板面与铅锤方向形成55度~60度的夹角,进而增大有效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率。此外,斜板110与容纳腔10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容纳腔101的内壁对斜板110起到支撑作用,进而避免斜板110弯曲变形,从而可以增大斜板110的尺寸,以便获得更大的有效沉淀面积。以矩形斜板110为例,斜板110的长边与铅锤方向的夹角为55度~60度,斜板110长边尺寸可设置为2m~3m。

如图2所示,斜板110设有多个,多个斜板110的板面平行,且间隔设置。其中,相邻的斜板110之间形成沉淀腔,由此具备多级沉淀功能,以便提高沉淀效率。多个斜板110等距间隔,由此使多个斜板110所受的水力条件近似一致,各沉淀腔内沉淀效率具备一致性,固体沉淀物落至斜板110上并沿斜板110滑落。

进一步的,斜板组件100包括:第一衬套120和第二衬套130,第一衬套120连接第二衬套130,第一衬套120和第二衬套130连通以形成容纳腔101;堰槽组件200连接第一衬套120,斜板110连接第二衬套130,且斜板110与第二衬套130相对的端面平行。其中,第二衬套130的底部开口,并在第二衬套130的侧壁设有多个布水孔,多个布水孔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沉淀腔连通,从而可以确保污水能够均匀地流入多个沉淀腔中。堰槽组件200位于斜板110的上方,且堰槽组件200与斜板110之间形成空置区;第二衬套130内外形成连通器,自进入布水孔进入第二衬套130的污水沿沉淀腔自下向上流动,过程中沉淀物附着在斜板110上,由此使空置区内液体相对洁净。进入空置区内的液体通过静置进一步沉淀和分层,上层的洁净水分可流经堰口202进入液槽201中。

进一步的,第二衬套130的底面平行于液槽201的底面。当斜板组件100放置在污水池中时,第二衬套130背离第一衬套120的一侧端面抵接污水池底面,在水池底面平行于水平面的条件下,液槽201的底面处于水平状态,由此确保进入液槽201中的清水能够顺畅流动。

如图1和图3所示,堰槽组件200包括:第一槽板210、第二槽板220和底板230,第一槽板210、第二槽板220和底板230均连接在容纳腔101相对的两个侧壁之间,且底板230连接在第一槽板210和第二槽板220的底部,第一槽板210、第二槽板220和底板230之间形成液槽201;堰口202设置在第一槽板210和/或第二槽板220上。其中,液槽201的延伸方向贯穿多个斜板110的上方,且堰口202设有多个,且多个堰口202沿液槽20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而使沉淀腔上方的清水能够顺畅流入液槽201中。第一槽板210或第二槽板220上设有堰口202,以确保上层清水能够流入液槽201中。多个堰口202沿液槽201的延伸方向等距间隔设置,清水可经堰口202均匀流入液槽201。

如图3所示,堰槽组件200位于斜板110中部,堰槽组件200将容纳腔101的顶部分隔为第一溢水区和第二溢水区,且第一溢水区和第二溢水区的截面面积相等,第一槽板210和第二槽板220上均设有堰口202,从而确保第一溢水区和第二溢水区上层的清水均能流入液槽201中,以此提高澄清分离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沉淀池,包括:箱体300和实施例一提供的斜板澄清装置,斜板澄清装置设置在箱体300内;箱体300上设有第一管路310和第二管路320,第一管路310与箱体300流体连通,第二管路320与液槽201的出水口流体连通。

具体地,斜板110自下至上由靠近第一管路310的一侧向靠近第二管路320的一侧倾斜,第一管路310设置为来水管路,例如水泵以使污水自第一管路310流入箱体300中;第二管路320连接排放水管,可使液槽201中的清水排放至排放水管或者水箱中。箱体300的内腔底部设有支撑座,用以承载斜板澄清装置,斜板澄清装置上连接吊耳,以便通过吊装将斜板澄清装置从箱体300中取出。

如图2和图4所示,斜板澄清装置与第一管路310之间设有缓冲区301,且缓冲区301位于斜板澄清装置背离液槽201出水口的一侧。其中,自第一管路310流入箱体300中的污水进入缓冲区301,以达到减缓流速的目的。斜板110和第二衬套130自下至上向背离第一管路310的方向倾斜,由此增大缓冲区301的容量,以便减缓进水对箱体300内水分的冲击,降低进水对污水静置沉淀的影响。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箱体300设有出水槽302,出水槽302位于斜板澄清装置背离第一管路310的一侧,且与液槽201出水口流体连通。其中,液槽201的出口与出水槽302连通,并由第一衬套120的侧壁隔离出水槽302和箱体300的内腔,第二管路320设置在出水槽302的底部,以便将出水槽302中的清水排出。

进一步的,箱体300内可增设多个斜板澄清装置,多个斜板澄清装置的液槽201流体连通,以便将清水汇流通入出水槽302中。例如,多个斜板澄清装置自靠近第一管路310的一侧向靠近第二管路320的一侧间隔设置,相邻的斜板澄清装置之间间距小于等于10cm,从而通过增加斜板澄清装置的数量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此外,多个斜板澄清装置可设置为多组,每组斜板澄清装置自靠近第一管路310的一侧向靠近第二管路320的一侧间隔设置,相邻组的斜板澄清装置间隔设置,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沉淀池的有效沉淀面积以提高沉淀效率。

如图4所示,箱体300的底部连接沉淀斗400,箱体300与沉淀斗400连通,沉淀斗400的底部设有排污口401。其中,沉淀斗400的径向尺寸自上向下递减,斜板澄清装置中沉降的固体杂质在重力作用下落入沉淀斗400中,并最终会聚在排污口401处。静置沉淀时,应将排污口401封闭,以防止沉淀斗400和箱体300中水分外漏;当沉淀斗400内固态杂质较多时,可对沉淀斗400和箱体300进行冲刷,并将清洗液通过排污口401排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