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0450发布日期:2019-10-23 02:0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桩基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在城市建设桩基工程施工钻探过程中,桩基泥浆起着平衡地层压力、保护孔壁稳定的重要作用,但多余泥浆及最终废浆的处置直接影响着现场工程进度、质量、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是一直困扰工程施工的难题。目前常规的处置办法是将泥浆用封闭的槽罐车将泥浆运至郊外指定区域围堰堆积、自然干化。这种常规的处置方式,往往因桩基工程产生的泥浆量大、受制于运输道路等各方面原因,出现泥浆难以排放、现场泥浆水四溢、槽罐车运输转移缓慢等各方面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后果,致使泥浆处置费用显著增加,同时所堆积干化的泥浆也将影响现有环境地貌,从而泥浆的处理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其目的是就地高效处理钻后所遗留的泥浆池与其内的泥浆。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埋分隔板;

在泥浆池内竖直埋设用于将泥浆池分隔为沉淀池与循环池的分隔板,分隔板高度顶沿处于泥浆池内泥浆液面以下;

步骤二:配制分离水;

在泥浆池外设加药桶,并在其内装设搅拌装置,注入清水并加入絮凝剂形成分离水;

步骤三:循环混合与沉淀;

将循环池内的泥浆输送至泥浆池外的泥水分离装置,并同步将加药桶内的分离水泵入泥水分离装置内进行混合,泥水分离装置将混合后的泥浆与分离水离心分为废水与沉渣,并将沉渣排入沉淀池内,废水排入循环池内,沉淀池上层的泥浆溢流进入循环池再次参与循环;

步骤四:循环池废水检测;

取循环池底部废水通过泥浆比重计进行泥浆密度检测判断泥浆内沉渣沉淀水平,并在数据反映达标后,停止循环;

步骤五:循环池废水处理

连接循环池与加药桶,将循环积蓄在循环池内的废水输送至加药桶中待下一泥浆池处理时使用;

步骤六:泥浆池后处理;

将循环池内废水全部抽出后对沉淀池内沉渣进行压实,并自然干燥沉淀池以及循环池,在干燥后对沉淀池剩余空间以及循环池进行填埋,恢复地面平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隔板将泥浆池分为沉淀池与循环池,使得从沉淀池抽出的泥浆在经过泥水分离器后得到的沉渣可排放在沉淀池内沉底积蓄,逐渐填埋沉淀池;同时沉淀池上层的泥浆溢流越过分隔板进入循环池内连同排入沉淀池内的废水一同进入泥水分离器内,通过循环使泥浆中的沉渣最终全部沉淀填埋至沉淀池内,并将另一侧循环池内的废水回收至配制分离水的加药桶内进行重复利用;使泥浆无需转移即可在泥浆池内处理,同时借助泥水分离器与絮凝剂可使泥浆得到高效处理;

且沉淀过程中,沉淀与循环分池进行可使泥浆中沉渣在沉淀池内集中稳定沉淀,避免循环池内过快的水流导致无法顺利下沉积聚;同时由于泥浆中的沉渣多为膨润土颗粒,积聚形成的土层质地较软,从而膨润土土层所占面积将直接导致泥浆池最终填埋后的可正常受力面积,借助沉淀池的集中沉淀,可有效降低膨润土土层所占面积,使泥浆池填埋后受力效果可最大程度的恢复原样,且分隔板可形成对沉淀池内膨润土层的支撑加固,进一步保证泥浆在泥浆池内处理后泥浆池的正常受力能力。

进一步设置为:步骤一中所述分隔板在所述泥浆池内平行间隔设置有多组,形成多组沉淀池,步骤三中沉渣从远离循环池的沉淀池开始依次排入沉淀池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组分隔板将泥浆池分隔为多组面积更小的沉淀池,使膨润土土层可依次在每个沉淀池内积蓄,最大幅度的使用泥浆池的垂直空间,保证膨润土土层的面积达到最小,进而使最终被整体填平的泥浆池地表受力效果恢复原样,使泥浆得到有效、安全处理,同时多组分隔板可增强对膨润土层的支撑,使泥浆池地表承载能力得到进一步保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隔板均在顶沿一体设置有水平的加固板,所述加固板与相邻所述分隔板之间留有间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增强沉淀池在泥浆池被整体填埋后的承载能力,避免塌陷。

进一步设置为:步骤三中循环池与所述泥水分离器之间连接管道的进口处于循环池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循环池内除泥浆外混有密度更小的废水,废水在循环池内将处于上层,使得泥浆更多处于循环池下部,从而将连接管道的进口设置在循环池底部可有效加快泥浆整体的循环沉淀。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循环池与所述泥水分离器之间连接管道的进口端设置有粗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步过滤泥浆中的大颗粒物质,如碎石等,避免进入泥水分离器后造成泥水分离器的损坏,使泥浆处理可正常顺利进行。

进一步设置为:步骤二中所投放的所述絮凝剂为阴离子pam,阴离子pam投料质量为水量的1.0‰~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阴离子pam作为絮凝剂,具有溶解性好,粘度高,韧性强,无毒性等特点,能迅速吸附泥浆中悬浮的颗粒,使颗粒间架桥形成大的絮凝物,加速悬浮液中的粒子的沉淀,达到泥水分离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步骤三中输送至泥水分离器内的泥浆和分离水的流量比为2.5: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泥浆内的溶解的颗粒可充分沉淀,加快沉淀形成,提高泥浆处理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实现就地高效处理泥浆池及其内的泥浆,避免转移增大施工工作量的同时恢复泥浆池地表;

(2)分离水与泥浆形成的废水得到回收利用,使废水中残留的絮凝剂阴离子可再次利用,是处理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系统图;

图2是本发明中泥浆池的竖直剖面视图。

附图标记:1、泥浆池;11、循环池;12、沉淀池;121、分隔板;122、加固板;2、加药桶;3、泥水分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钻探施工后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预埋分隔板;

参照图1,在泥浆池1内竖直埋设用于将泥浆池1分隔的多组分隔板121,分隔板121之间平行间隔,将泥浆池1分隔为循环池11以及循环池11一侧的若干沉淀池12,值得注意的是,分隔板121顶沿所在高度低于泥浆池1内泥浆液面,同时在分隔板121顶沿上一体设置有水平的加固板122,加固板122两侧边沿同相邻分隔板121之间留有间隔。

步骤二:配制分离水;

在泥浆池1外设加药桶2,并在其内装设搅拌装置,注入清水并加入絮凝剂形成分离水,絮凝剂选用阴离子pam,且絮凝剂投料质量控制在占水量的1.5‰;

步骤三:循环混合与沉淀;

在泥浆池1外设泥水分离装置3,并将循环池11内的泥浆借助连接管道以及输送泵输送至泥水分离装置3内,并同步将加药桶2内的分离水借助另一输送泵泵入泥水分离装置3内进行混合,泥浆与分离水流量比为2.5:1,泥水分离装置3将混合后的泥浆与分离水离心分为废水与沉渣,并将沉渣排入沉淀池12内自然下沉堆积,废水排入循环池11内,沉淀池12上层的泥浆由于沉淀的加入液面抬高并溢流进入循环池11再次参与循环。

值得说明的是,泥水分离装置3所排沉渣从远离循环池11的沉淀池12开始排入,并在排满一组沉淀池12后再排入至向下一相邻沉淀池12内,且泥水分离装置3同循环池11连接的连接管道端部伸至循环池11的底部,并在其端口装设有粗滤网(图中未示出)。

步骤四:循环池废水检测;

取循环池11底部废水通过泥浆比重计进行密度检测判断泥浆内颗粒沉淀水平,并在数据显示废水密度处于1.2~1.3kg/m3之间时表明泥浆内颗粒沉淀基本沉底完毕,停止循环;

步骤五:循环池11废水处理

连接循环池11与加药桶2,将循环积蓄在循环池11内的废水通过输送泵输送至加药桶2中待下一泥浆池1处理时使用;

步骤六:泥浆池1后处理;

将循环池11内废水全部抽出后对沉淀池12内沉渣进行人工压实,并在自然干燥沉淀池12以及循环池11后,对沉淀池12顶部剩余空间以及循环池11进行填埋,恢复地面平整。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