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0465发布日期:2019-10-23 02:08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泥治理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



背景技术:

生活污泥长期腐蚀后,内部含有大量易燃气体,下水处理以及各种工业排水处理中排放的污泥,必须进行安全切实的处理。并且把污泥的再生资源化、安定化、无害化以及污泥的减量化作为基本理念。

现有污泥的焚烧处理工序中,大部分是用于对含水量为70-80%的污泥进行蒸发处理(干燥过程),随之对残存的固体物进行燃烧(焚烧)处理。其中,干燥是一个物理变化,而焚烧则是一个化学反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因此,干燥过程和焚烧过程是分别通过两套独立且合适的装备完成。

但是,现有技术中干燥是一个吸热过程、焚烧是一个放热过程,采用两套独立的装备对污泥进行处理,干燥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焚烧产生的热量又不能得以利用,造成热量的损失和消耗,增加污泥的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热量损失消耗大,污泥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其具有合理利用热量,降低污泥处理成本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泥干燥装置和焚烧炉;

污泥供给装置,与所述污泥干燥装置连接,用于向污泥干燥装置内输入污泥;

热风炉,与所述污泥干燥装置连接,用于向污泥干燥装置内输入热气流;

其中,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端和所述热风炉相连通,其间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污泥干燥装置排出气流的热交换器,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出料端与所述焚烧炉的供料端连通,所述焚烧炉的排气端连通有排气处理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潮湿的污泥由污泥供给装置输入至污泥干燥装置内,热风炉产生热气流供入污泥干燥装置内,热气流带走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变干燥,干燥后的污泥由污泥干燥装置的出料端排出,供入至焚烧炉的供料端,作为焚烧炉的燃料,从而大大降低污泥处理所需的能量;此外,污泥干燥过程中会释放易燃气体,这些气体跟随热气流从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端输入热风炉内,途中采用热交换器加热气流,使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作为燃料易于在热风炉内点燃,为污泥干燥装置提供热气流,大大性地降低燃料的消耗以及污泥处理的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还连通有所述焚烧炉的燃烧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部分通入焚烧炉内燃烧室顶部进行脱臭处理,便于排气达标排放。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端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还设置有循环风机,所述循环风机与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端之间设置有集尘机。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循环风机为空气流动提供动力;集尘机用于沉降粉尘。

进一步的,所述集尘机的排料口与所述污泥干燥装置的出料端下方设置有用于输送干燥污泥的传动带,所述传动带的末端设置有用于再次干燥污泥的再次干燥装置,所述再次干燥装置底部设置有用于输送干燥污泥至所述污泥供给装置内的输送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污泥经过再次干燥后,由输送装置输送至污泥供给装置内,继而输送至焚烧炉内做焚烧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装置为螺旋输送机,其一端连通所述污泥供给装置的进料口,另一端设置有肥料取用口。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再次干燥处理后的污泥,即可从肥料取用口取出作为肥料,也可以由螺旋输送机输送给污泥供给装置,由焚烧炉做焚烧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热交换器内另一通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有所述焚烧炉的排气端和所述排气处理装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焚烧炉焚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为热交换器提供能量,加热另一通路内的气流。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处理装置包括与所述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塔,所述冷却塔的出气端连通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远离所述冷却塔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排风机和烟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焚烧炉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热交换器和冷却塔降温,再依次通过过滤器、排风机和烟囱排出,确保排出的气体达标。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塔与所述过滤器之间连通有净化管,所述净化管内填充有消石灰块和活性炭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消石灰块和活性炭块分别用于除湿和除臭。

进一步的,所述焚烧炉于其燃烧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再燃烧燃烧器和助燃烧燃烧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再燃烧燃烧器和助燃烧燃烧器便于干燥后的污泥能在焚烧炉内燃烧。

进一步的,所述焚烧炉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燃烧灰烬排出的输送带,所述输送带的末端连接有便于装车的灰烬料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输送带将干燥后的污泥汇集至灰烬料斗内,便于装车输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污泥干燥装置的排气作为燃料供给热风炉,降低热风炉燃烧工作所需的燃料,大大性地降低燃料的消耗以及污泥处理的成本;

(2)进一步地,采用焚烧炉的排气作为干燥用的热源的循环系统,使整个系统的辅助燃料使用量极小,进一步降低污泥处理的成本;

(3)进一步地,通过将干燥和焚烧分开进行,在干燥阶段将污泥排出,可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净化管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1、污泥干燥装置;2、焚烧炉;3、污泥供给装置;4、热风炉;5、热交换器;6、排气处理装置;7、循环风机;8、集尘机;9、传动带;10、再次干燥装置;11、输送装置;12、肥料取用口;14、冷却塔;15、过滤器;16、排风机;17、烟囱;18、净化管;19、消石灰块;20、活性炭块;21、再燃烧燃烧器;22、助燃烧燃烧器;23、输送带;24、灰烬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热风式污泥干燥焚烧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污泥干燥装置1和焚烧炉2,污泥干燥装置1为现有技术中的污泥干燥装机,焚烧炉2也采用现有技术,污泥干燥装置1的一端连接有用于向污泥干燥装置1内输入污泥的污泥供给装置3和用于向污泥干燥装置1内输入热气流的热风炉4,污泥干燥装置1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排出热气流的排气端和排出干燥污泥的出料端,其中,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端和焚烧炉2的燃烧端通过管道相连通,其间设置有用于加热污泥干燥装置1排出气流的热交换器5,污泥干燥装置1的出料端与焚烧炉2的供料端连通。

使用时,潮湿的污泥由污泥供给装置3输入至污泥干燥装置1内,热风炉4产生热气流供入污泥干燥装置1内,热气流带走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变干燥,干燥后的污泥由污泥干燥装置1的出料端排出,供入至焚烧炉2的供料端,作为焚烧炉2的燃料,从而大大降低污泥处理所需的能量;此外,污泥干燥过程中会释放易燃气体,这些气体跟随热气流从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端输入热风炉4内,途中采用热交换器5加热气流,使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作为燃料易于在热风炉4内点燃,为污泥干燥装置1提供热气流。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端通过热交换器5还连通有焚烧炉2的燃烧端,用于将剩余的排气导入焚烧炉2内的燃烧室顶部进行脱臭处理。

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端与热交换器5之间还设置循环风机7,循环风机7抽动空气,带动气流流动,循环风机7与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端之间设置有集尘机8,集尘机8又称旋风分离器,集尘机8用于沉降气流中的颗粒物,避免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跟随气流流动,其中循环风机7和集尘机8均为现有技术。

集尘机8的排料口与污泥干燥装置1的出料端下方设置有用于输送干燥污泥的传动带9,传动带9的末端设置有用于盛接干燥污泥并再次干燥污泥的再次干燥装置10,再次干燥装置10为现有技术中的物料干燥设备,再次干燥装置10底部设置有用于输送干燥污泥至污泥供给装置3内的输送装置11,输送装置11为螺旋输送机,其一端连通污泥供给装置3的进料口,另一端设置有肥料取用口12,使用时,控制螺旋输送机内桨叶的转动方向,即可分别将物料向两端输送,从而将干燥后的污泥从肥料取用口12取出直接作为肥料使用,或输送至污泥供给装置3内,在焚烧炉2内燃烧。

热交换器5内另一通路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焚烧炉2的排气端和排气处理装置6,使用时,焚烧炉2燃烧后产生的热气流流过热交换器5,加热另一通路内的气流,为热交换器5提供所需的热量,降低污泥处理的成本。焚烧炉2的顶部设置有排气端,焚烧炉2的排气端连通有排气处理装置6,排气处理装置6包括与热交换器5连通的冷却塔14,冷却塔14的出气端连通有过滤器15,过滤器15远离冷却塔14的一端依次连接有排风机16和烟囱17,焚烧炉2排出的气体依次经过热交换器5和冷却塔14降温,再依次通过过滤器15、排风机16和烟囱17排出,确保排出的气体达标。

如图1和图2所示,冷却塔14与过滤器15之间连通有净化管18,净化管18内填充有消石灰块19和活性炭块20,增强对气流的除湿和除臭。焚烧炉2于其燃烧端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再燃烧燃烧器21和助燃烧燃烧器22,再燃烧燃烧器21和助燃烧燃烧器22均为现有技术,焚烧炉2的底部连接有用于将燃烧灰烬排出的输送带23,输送带23的末端连接有便于装车的灰烬料斗24。

综上所述:

本发明使用时,通过污泥干燥装置1的排气作为燃料供给热风炉4,降低热风炉4燃烧工作所需的燃料,大大性地降低燃料的消耗以及污泥处理的成本;采用焚烧炉2的排气作为干燥用的热源的循环系统,使整个系统的辅助燃料使用量极小,进一步降低污泥处理的成本;将干燥和焚烧分开进行,在干燥阶段将污泥排出,可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材料。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