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43809发布日期:2021-06-18 20:4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氨氮治理方法如下:

步骤一:使用河道杂草打捞机械设备对河道内的水藻等杂草进行打捞清理;

步骤二:在河道内安装截流板,通过截流板将河道分割成多个治理区域;

步骤三:在河道内治理区域安装曝气管;

步骤四:向河道内治理区域内均匀投撒微生物复合制剂;

步骤五:向河道内治理区域底部进行曝气,每天两次曝气,且每次曝气1~2小时;

步骤六:分别打捞河道内治理区域的底泥进行氨氮含量检测,能够了解河道底泥氨氮降解的速度,如此反复操作步骤五、步骤六,直到河道底泥氨氮含量检测达标,即可完成河道底泥氨氮治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曝气管的进气口安装曝气泵进行曝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控制无人机对治理区域进行微生物复合制剂均匀投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微生物复合制剂包括:芽孢杆菌0.3~0.7ml/m3、铜绿假单细胞菌0.1~0.6ml/m3、硝化菌0.4~0.8ml/m3、黄原胶降解菌0.2~0.5ml/m3、淀粉酶4~8g、蛋白酶3~5g、脂肪酶1~8g、纤维素酶2~6g、粉末活性炭4~8g。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复合制剂的制作方法如下:

步骤一:取芽孢杆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硝化菌、黄原胶降解菌种子液分别在单独的培养基内培养;

步骤二:在芽孢杆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硝化菌、黄原胶降解菌培养完成后,将芽孢杆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硝化菌、黄原胶降解菌接入统一培养基中;

步骤三:向统一培养基加入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粉末活性炭,在常温下恒温培养8小时后即可等到微生物复合制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复合制剂包括:芽孢杆菌0.3ml/m3、铜绿假单细胞菌0.6ml/m3、硝化菌0.4ml/m3、黄原胶降解菌0.5ml/m3、淀粉酶4g、蛋白酶5g、脂肪酶1g、纤维素酶2g、粉末活性炭4g。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微生物复合制剂包括:芽孢杆菌0.5ml/m3、铜绿假单细胞菌0.4ml/m3、硝化菌0.6ml/m3、黄原胶降解菌0.4ml/m3、淀粉酶6g、蛋白酶4g、脂肪酶5g、纤维素酶4g、粉末活性炭6g。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微生物复合制剂包括:芽孢杆菌0.7ml/m3、铜绿假单细胞菌0.1ml/m3、硝化菌0.8ml/m3、黄原胶降解菌0.2ml/m3、淀粉酶8g、蛋白酶3g、脂肪酶8g、纤维素酶6g、粉末活性炭8g。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底泥氨氮治理方法,氨氮治理方法如下:在河道内安装截流板,通过截流板将河道分割成多个治理区域;在河道内治理区域安装曝气管;向河道内治理区域内均匀投撒微生物复合制剂。通过将河道内分隔出多个治理区域,便于对河道底泥进行治理,避免河道面积大、水的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利用微生物复合制剂中粉末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和吸附能力,使得溶解氧和营养物质在其表面富集,再由芽孢杆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硝化菌、黄原胶降解菌一起对营养物质进行降解,能够有效提高河道底泥中氨氮的降解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克勤;周宁;董伊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海宁一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1.28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