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

文档序号:25543351发布日期:2021-06-18 20:4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微生物菌剂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模拟废水进行曝气驯化,使微生物恢复活性并适应相关水体环境;

步骤2、将类水滑石与恢复活性的微生物按一定比例转移至sbr反应器中,sbr反应器底部放置河道底泥,控制sbr反应器内微生物菌剂的浓度为3~5g/l,该sbr的运行模式如下:

步骤2.1、进水阶段:往sbr反应器中进黑臭水,进完黑臭水后静置;

步骤2.2、运行阶段:利用曝气泵为sbr反应器进行曝气,曝气停止后进行缺氧搅拌;

步骤2.3、排水阶段:搅拌停止后静置沉淀,再排出上清液,定期监测进出水中的氨氮及总磷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模拟废水中包括有:浓度为380~424mg/l的淀粉、浓度为105~109mg/l的尿素、浓度为98~102mg/l的feso4·7h2o、浓度为56~60mg/l的kh2po4、浓度为116~120mg/l的cacl4·h2o、浓度为98~102mg/l的mgso4·7h2o。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曝气驯化的天数为6~8天,每天曝气的时间为5~7小时,曝气量为3~5l/min,水力停留时间为22~26小时,所述微生物菌剂为用于处理黑臭水体的好氧厌氧兼性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类水滑石种类为锌铝铁类水滑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锌铝铁类水滑石的制备步骤为:

将zn(no3)2溶液、al(no3)3溶液和fe(no3)3溶液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混合盐溶液,将浓度为0.04~0.06mol/l的na2co3溶液、浓度为0.6~1.0mol/l的naoh溶液配置成混合碱溶液,再将上述两种溶液缓缓滴加入容器中,ph控制为9±0.2,在58~62℃下搅拌直至溶液滴加完毕,再将所得的混合悬浊液置于78~82℃的环境中陈化16~20h,过滤后利用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轮流冲洗干净,将滤渣在68~72℃条件下烘22~26h,研磨后经过200目筛得到锌铝铁类水滑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zn(no3)2溶液、al(no3)3溶液及fe(no3)3溶液配制混合盐溶液的摩尔比为28~32:8~1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对sbr反应器进行定期排菌处理,控制sbr反应器内微生物菌剂的浓度为3~5g/l;所述黑臭水的水体中总磷浓度为2~4mg/l。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采用了一种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系统,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系统包括进水箱、进水泵、止水阀、sbr反应器、曝气泵、出水泵和出水箱,进水箱与sbr反应器之间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泵和止水阀,sbr反应器内设置有搅拌器,sbr反应器的侧壁中部设置有取样口,sbr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曝气泵与设置在sbr反应器底部的曝气孔相通,sbr反应器与出水箱之间设置有出水管,出水管上设置有出水泵,出水管的入口设置在sbr反应器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转移至sbr反应器时,类水滑石与恢复活性的微生物的质量比为1:8~1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阶段,采用虹吸法进水,进水时间为25~35min,进水后静置时间为1.5~2.5小时;所述运行阶段,每天的曝气时间为7~9小时,曝气量为3~5l/min,缺氧搅拌的时间为9~11小时,搅拌速率为140~160r/min,每隔14~16天重新往sbr反应器中投加类水滑石;所述排水阶段,采用虹吸法排出上清液,搅拌停止后静置沉淀时间为3~4小时。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脱氮除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微生物菌剂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模拟废水进行曝气驯化;步骤2、将类水滑石与恢复活性的微生物按比例转移至SBR反应器中,SBR反应器底部放置河道底泥,控制SBR反应器内微生物菌剂的浓度为3~5g/L,该SBR的运行模式如下:步骤2.1、进水阶段:往SBR反应器中进黑臭水,进完后静置;步骤2.2、运行阶段:为SBR反应器进行曝气,曝气停止后进行缺氧搅拌;步骤2.3、排水阶段:搅拌停止后静置沉淀,再排出上清液,定期监测氨氮及总磷。本发明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富集于微生物表面,有利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使能够保持稳定高效的磷酸盐去除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许银;黄羽坤;杜启哲;葛飞;刘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湘潭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4.26
技术公布日:2021.06.1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