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0545发布日期:2021-11-29 17:5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多地均实施了雨污分流工程。雨污分流工程使得进入河道的污水得到了妥善地治理,但是雨水口依旧会给河道带来污染。在雨季,道路上的污染物随着雨水进入雨水管道并排入河道,从而污染了水体;同时,日常的道路洒水也会把道路上的污染物冲入雨水管道,污染物中的含氮和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后会导致河道的营养负荷加大,进而导致了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在雨水入水口处设置常规的雨水预处理系统往往需要进行土方工程,一方面工程复杂,施工时间长;另一方面,这种施工方式也不符合现在的低影响开发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以解决目前河道中雨水预处理系统进行土方工程带来的施工复杂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雨水进口管端部的前方沿河道坡岸的方向设置有软围隔,软围隔的一端为弧形设置且弧形部的端部与河道坡岸固定连接,软围隔的另一端与河道坡岸间隔设置且其端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过滤网远离软围隔的一端与河道坡岸固定连接,软围隔、过滤网和河道坡岸之间围成的区域记为雨水净化区,雨水进口管的端部位于雨水净化区内;雨水净化区内靠近雨水进口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的填料围堰,填料围堰为中空结构,填料围堰内设置有多层填料层,填料围堰与过滤网之间的区域为对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深度净化区。
5.优选地,填料围堰为弧形设置,填料围堰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雨水进口管两侧的河道坡岸上。
6.优选地,填料围堰远离深度净化区一侧的外壁与软围隔的弧形部相贴合,所述的填料层由上到下依次为沸石层、麦饭石层、固化微生物层和石灰石层。
7.优选地,深度净化区内安装有若干碳素纤维草,碳素纤维草的下方铺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微孔曝气管,第一微孔曝气管沿长度方向的轴线与深度净化区沿长度方向的轴线相平行。
8.优选地,固化微生物层内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第二微孔曝气管。
9.优选地,深度净化区的水平上铺设有生态浮岛,碳素纤维草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生态浮岛的底部上,碳素纤维草竖直设置且其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碳素纤维草的悬挂密度为9

10根/平方米。
10.优选地,软围隔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桩,固定桩固定连接在河道底部,软围隔、生态浮岛以及过滤网均通过连接件与固定桩相连接,软围隔和过滤网的底部延伸至
河道底部。
11.优选地,过滤网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石笼,石笼固定连接在河道底部,过滤网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均匀设置的若干浮球。
12.优选地,过滤网的网目为60目,浮球的直径为7

14 cm,浮球的间距为20

25 cm,固定桩的间距为1

2 m。
13.优选地,所述的填料围堰为半圆形设置,填料围堰的顶部种植有挺水植物;生态浮岛上也种植有挺水植物。
14.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雨水净化处理系统设置在河道内,不占用陆上面积,并且无需进行土方工程;通过设置填料围堰能够减缓在暴雨时期雨水的流速,降低雨水对软围隔的冲击,而弧形或半圆形设置的填料围堰能够减低雨水的冲刷力,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填料围堰中多层填料层的设置能够吸附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降低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填料围堰中的固化微生物层能够释放大量的微生物,从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同时固化微生物层还能够缩短碳素纤维草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时间,从而更好地达到水质净化的效果;碳素纤维草表面能够形成一层具有较强净化活性功能的生物膜,且能够激发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污染物的降解;第一微孔曝气管和第二微孔曝气管均能够增加雨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加快雨水中有机物的分解,提高净化效率;过滤网的设置一方面对经过净化的雨水有进一步的过滤作用,同时过滤网表面也能够形成一层生物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中a

a向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19.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箭头所指方向为雨水的流向,雨水进口管5端部的前方沿河道坡岸2的方向设置有软围隔1,软围隔1的一端为弧形设置且弧形部的端部与河道坡岸2固定连接,软围隔1的另一端与河道坡岸间隔设置且其端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3,过滤网3远离软围隔1的一端与河道坡岸2固定连接,软围隔1、过滤网3和河道坡岸2之间围成的区域记为雨水净化区4,雨水进口管5的端部位于雨水净化区4内。该系统由软围隔1、过滤网3和河道坡岸2围成雨水净化区4,雨水净化区4与外围的河道相隔离,防止未经净化的雨水进入河道中。雨水净化区4内靠近雨水进口管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的填料围堰6,填料围堰6为中空结构,填料围堰6内设置有多层填料层,填料围堰6与过滤网3之间的区域为对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深度净化区7。
20.具体的,如图1所示,填料围堰6为弧形设置,填料围堰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雨水进口管5两侧的河道坡岸2上,填料围堰6与雨水进口管5的端部间隔设置。填料围堰6将雨水进口管5封闭在其围成的弧形空间内,一方面,保证了经雨水进口管5流出的雨水全部经过填料围堰6的初步净化,另一方面,弧形设置的填料围堰6增大了雨水与填料围堰6的接触
cm,固定桩12的间距为1

2 m。
28.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的填料围堰6为半圆形设置,填料围堰6的顶部种植有挺水植物15;生态浮岛10上也种植有挺水植物15。挺水植物15可选自但不限于以下植物:荷花、水葫芦、碗莲、菖蒲等,挺水植物15一方面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另一方面挺水植物15也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净化水质。
29.上述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雨水进口管端部的前方沿河道坡岸的方向设置有软围隔,软围隔的一端为弧形设置且弧形部的端部与河道坡岸固定连接,软围隔的另一端与河道坡岸间隔设置且其端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过滤网远离软围隔的一端与河道坡岸固定连接,软围隔、过滤网和河道坡岸之间围成的区域记为雨水净化区,雨水进口管的端部位于雨水净化区内;雨水净化区内靠近雨水进口管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对雨水进行初步净化的填料围堰,填料围堰为中空结构,填料围堰内设置有多层填料层,填料围堰与过滤网之间的区域为对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深度净化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填料围堰为弧形设置,填料围堰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雨水进口管两侧的河道坡岸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填料围堰远离深度净化区一侧的外壁与软围隔的弧形部相贴合,所述的填料层由上到下依次为沸石层、麦饭石层、固化微生物层和石灰石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深度净化区内安装有若干碳素纤维草,碳素纤维草的下方铺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微孔曝气管,第一微孔曝气管沿长度方向的轴线与深度净化区沿长度方向的轴线相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固化微生物层内安装有水平设置的第二微孔曝气管。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深度净化区的水平上铺设有生态浮岛,碳素纤维草的顶部固定连接在生态浮岛的底部上,碳素纤维草竖直设置且其底部固定连接有配重块,碳素纤维草的悬挂密度为9

10根/平方米。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软围隔的内侧设置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桩,固定桩固定连接在河道底部,软围隔、生态浮岛以及过滤网均通过连接件与固定桩相连接,软围隔和过滤网的底部延伸至河道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滤网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石笼,石笼固定连接在河道底部,过滤网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均匀设置的若干浮球。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过滤网的网目为60目,浮球的直径为7

14 cm,浮球的间距为20

25 cm,固定桩的间距为1

2 m。10.根据权利要求1

9任一所述的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围堰为半圆形设置,填料围堰的顶部种植有挺水植物;生态浮岛上也种植有挺水植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初期雨水净化处理系统,设置有软围隔,软围隔的一端为弧形设置且弧形部的端部与河道坡岸固定连接,软围隔的另一端与河道坡岸间隔设置且其端部固定连接有过滤网,软围隔、过滤网和河道坡岸之间围成的区域记为雨水净化区,雨水净化区内靠近雨水进口管的一端设置有填料围堰,填料围堰为中空结构,填料围堰内设置有多层填料层,填料围堰与过滤网之间的区域为对雨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深度净化区。本实用新型将雨水净化处理系统设置在河道内,不占用陆上面积,并且无需进行土方工程;通过设置填料围堰能够减缓在暴雨使其雨水的流速,降低雨水对软围隔的冲击,而弧形或半圆形设置的填料围堰能够减低雨水的冲刷力,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照军 黄恒俊 侯辉波 陈丽平 王云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南裕隆水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1
技术公布日:2021/1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