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筒式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87639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筒式厌氧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为现有厌氧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多的技术,它包括反应区、气液固三相分离(包括沉淀区)和气室。虽然有气液固三相分离器,混合液进入沉淀区前已把气体分离,但由于沉淀区内的污泥仍具有较高的产甲烷活性,继续在沉淀区内产气,或由于冲击负荷及水质突然变化,使反应区内污泥膨胀,结果沉淀区固液分离不佳,发生污泥流失而影响出水的水质和污泥床中污泥浓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维持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提高处理负荷,提高排放水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一种双筒式厌氧反应器,包括下端呈倒锥体的外筒,倒锥体顶部设有进水口,外筒下半部为反应区,上半部为固液气分离区和气室;与外筒同心的内筒,内筒筒体下端为倒锥体,内筒筒体自倒锥体以上至外筒水位以下的部分为网隔,内筒下半部为固液第二分离区,上部为静水区,并设有排水口。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最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就附
图1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废水经进水阀2由外圆筒3底部进水口1进入反应区14,与污泥充分接触,有机物得以降解。在第一分离区15产生泥、水、气的分离,然后废水经网隔7进入内圆筒6,与不能进入内圆筒6的颗粒污泥分离,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所产生的沼气在外圆筒4上部16被收集,达到气液分离目的;废水进入内圆筒6后在第二固液分离区17将极少量无活性絮状污泥分离,经过静水区18后由排水口10排放。
内外圆筒之间所维持的水位差通过集气系统的水封来提供。为获得高处理效率,使废水与微生物充分接触,内外圆筒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在1.4~1.8之间。反应器长时间运行后,保险转刷8通过一马达11由轴杆9带动在网隔7表面作自动清洁,内圆筒倒锥体的活动塞头12通过轴杆9打开作放空、调节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废水与微生物充分接触,结构形成的固液两次分离过程,使固液气有效分离,维持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大大改善了排放水质,反应器的有机负荷和水力负荷均得以大幅度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双筒式厌氧反应器,包括下端呈倒锥体的外筒(4),倒锥体端部设有进水口(1),外筒(4)下半部为反应区(14),上半部为固液气分离区(15)和气室(16);其特征在于与外筒(4)同心的内筒(6),内筒(6)筒体下端为倒锥体,内筒(6)筒体自倒锥体(5)以上至外筒(4),水位以下的部分为网隔(7),内筒(6)下半部为固液第二分离区(17),上部为静水区(18),并设有排水口(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式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内筒(6)内表面设有保险转刷(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式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内筒倒锥体(5)下端设有活动塞头(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筒式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内筒的高度和直径之比在1.4~1.8之间。
专利摘要一种双筒式厌氧反应器,涉及废水处理技术。它包括内外两同心筒体,两筒体的下端为倒锥体,外筒下半部形成污泥床和悬浮层,上半部为气液固第一分离区和气室,内筒倒锥体下端设活动塞头,内筒体自倒锥体以上至外筒水位以下的部分为网隔,内筒下部为固液第二分离区,上部为静水区,内筒内设保险转刷,用轴杆联接至马达。该装置的固液两次分离过程,使固液气有效分离,维持反应器内污泥浓度,大大改善了排放水质。
文档编号C02F3/28GK2207384SQ9421619
公开日1995年9月13日 申请日期1994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1994年6月16日
发明者洪育才 申请人:洪育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