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滤食生物恢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

文档序号:8552879阅读:8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滤食生物恢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环保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食生物恢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由营养盐(主要是氮、磷)的过度输入而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上最广泛关注 的水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的滇池、太湖和巢湖等很多重要的大型湖泊也都面临着富营养化 产生的环境问题。营养盐输入的增加,导致浮游藻类的异常增加,底栖藻类(或沉水植物)减 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退化,也大大降低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服务 价值。因此,富营养水体修复的关键是如何将营养盐由浮游(主要集中在浮游藻类)转换底 层(底栖藻类或者沉水植物),同时抑制沉积物中营养盐释放,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0003] 富营养水体生态系统修复中,恢复底栖藻类是其中重要的技术环节。这是因为底 栖藻类是水生态系统中营养盐的调节者,在其生长过程中能大量吸收沉积物和水体中的 N、P营养物质。底栖藻类不仅与浮游藻类竞争水体中的营养盐,还是沉积物营养物质释放 到水体中之前的重要吸收者。这是因为底栖藻类所处生境中的营养物质比浮游植物生境中 的营养物质要集中得多,其代谢活性也明显强于后者,如附有底栖藻类的沉积物间隙水中 溶解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要比沉积物水柱中的高100-1000倍。此外,底栖藻类还有稳定沉积 物的作用。硅藻和丝状蓝藻能够在砂粒和沉积物表面生长,使得基质在水体扰动的时候而 不被移动。底栖藻类可以为其他生物提供重要的生存环境和栖息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
[0004] 因此,如何降低水体悬浮物、改善透明度,恢复底栖藻类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 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滤食生物修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该模拟方法通 过精确的模拟实验,获得了在富营养化水体(如湖泊、池塘)中加以使用的滤食生物修复方 法。
[0006] 本发明是利用滤食生物修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滤食生物修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包括沉积物准备、湖水准备、采集底栖藻 类准备、加入河蚬实验及采样。
[0007]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具体为: (1) 沉积物的准备:沉积物来自太湖,过筛混匀后分装在深蓝色的聚乙烯塑料桶内,厚 度为10cm,所述塑料桶桶高70cm,上、下底直径分别为48cm和40cm,共16只; (2)湖水的准备:所述的桶中注入70L经过滤的太湖湖水,每桶内放置一小型造浪 泵,其功率为3W,扬程为0.5m,放置位置为水面下10cm;模拟期间桶内水温范围维持 在12-19°C;进一步的,太湖湖水经500目尼龙筛网过滤;桶放置在室外水深50cm的15 mX20m水泥池中以实现维持水温稳定的目的; (3) 采集底栖藻类的准备:所述的各桶内贴近沉积物处放置1块硬塑料板,塑料板与实 验桶材质一致,塑料板下方用棉线系一螺帽,利用水的浮力使塑料板保持垂直状态,与苦草 叶片方向一致,以采集底栖藻类;进一步的,硬塑料板规格为8cmX10cm; (4) 加入河蚬,正式开始模拟; (5) 采样:模拟期间观察河蚬生长状况,做好天气记录,及时补充湖水以保证水位不变, 采集水样和附着生物样于实验开始的第〇d,2d,4d,6d,8d,10d,12d进行,分析水体的悬浮 物和浊度,测定单位面积附着生物干重,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 0进行统计分析,图 形均由Excel2007生成。
[0008] 进一步的,所述的(4)加入河蚬方法具体为:河蚬密度为模拟唯一影响因子,设四 组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河蚬密度的设定参考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中密度组为太湖河 蚬平均密度设置,低密度组为中密度组的1/2,高密度组为中密度组的2倍。
[0009] 进一步的,所述的四组处理具体为:无河蚬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10只/桶, 133g/m2),中密度河蚬组(20只/桶,261g/m2)和高密度河蚬组(40只/桶,473g/m2)。
[0010] 进一步的,所述的河蚬来自太湖,壳长为20-25mm,壳高为10-20mm。
[0011] 本发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了生态学方法,实现了精准的对滤食生物生态恢复底 栖藻类的模拟,获得了一种迅速降低水体悬浮物浓度,改善水体浊度,促进底栖藻类生长, 达到修复富营养水体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2] 图1河蚬对水体悬浮物的影响。
[0013] 图2河蚬对水体浊度的影响。
[0014] 图3河蚬对底栖藻类(底栖附着生物)干重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室外受控实验于2013年11月5日至11月17日在太湖东山实验基地进行。
[0016] 本模拟方法中,河蚬密度为模拟方法的唯一影响因子,设四组处理,分别为无河蚬 对照组,低密度河蚬组(10只/桶,133g/m2),中密度河蚬组(20只/桶,261g/m2)和高密度 河蚬组(40只/桶,473g/m2)(简称对照组、低蚬组、中蚬组和高蚬组),每个处理四个重复。 河蚬密度的设定参考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蔡炜在2006年12月-2007年11月对太湖河蚬 的调查时发现平均密度为l〇〇g/m2-522. 9g/m2),中密度组为太湖河蚬平均密度设置,低密度 组为中密度组的1/2,高密度组为中密度组的2倍(表1)。河蚬来自太湖,壳长为20-25 _, 壳高为1〇_20mm。所用的河蚬(AsianClams(CbrAicw/a/7腫iflea))是一种双壳类软体 动物,隶属于瓣鲍纲(Lamellibranchia)中真瓣鲍目(Eulamellibranchia)的异齿亚 目(Heterodontta)的蚬科(Corbiculidae)中的蚬属(CbrAicw/a),正式开始模拟实 验; 表1不同处理组河蚬密度
【主权项】
1. 一种利用滤食生物恢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方法包括沉积 物准备、湖水准备、采集底栖藻类准备、加入河蚬及采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具体为: (1) 沉积物的准备:沉积物取自太湖,过筛混匀后分装在深蓝色的聚乙烯塑料桶内,厚 度为10 cm,所述塑料桶桶高70 cm,上、下底直径分别为48 cm和40 cm,共16只; (2) 湖水的准备:所述的桶中注入70 L经过滤的太湖湖水,每只桶内放置一小型造浪 泵,其功率为3 W,扬程为0.5 m,放置位置为水面下10 cm;模拟期间桶内水温范围维持在 12-19。。; (3) 采集底栖藻类的准备:所述的各桶内贴近沉积物处放置1块硬塑料板,塑料板与实 验桶材质一致,塑料板下方用棉线系一螺帽,利用水的浮力使塑料板保持垂直状态,与苦草 叶片方向一致,以采集底栖藻类; (4) 加入河蚬,正式开始模拟实验; (5) 采样:实验期间观察河蚬生长状况,做好天气记录,及时补充湖水以保证水位不变, 采集水样和附着生物样于实验开始的第〇d,2d,4d,6d,8d,10d,12d进行,分析水体的悬浮 物和浊度,测定单位面积附着生物干重,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9. 0进行统计分析,图 形均由Excel 2007生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沉积物经过60目的筛絹网过筛; 所述步骤(2)中太湖湖水经500目尼龙筛网过滤;所述的桶放置在室外水深50 cm的 15 mX20 m的水泥池中; 所述步骤(3)中硬塑料板的规格为8 cmX 10 cm。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4)的加入河蚬的方法 具体为:河蚬密度为模拟的唯一影响因子,设四组处理,每个处理四个重复,河蚬密度的设 定参考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中密度组为太湖河蚬平均密度设置,低密度组为中密度组的 1/2,高密度组为中密度组的2倍。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组处理具体为:无河蚬对照 组,低密度河蚬组(10只/桶,133g/m 2),中密度河蚬组(20只/桶,261 g/m2)和高密度河蚬 组(40 只 / 桶,473g/m2)。
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河蚬来自太湖,壳长为 20-25 mm,壳高为 10-20 mm。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滤食生物恢复底栖藻类的模拟方法,本发明包括以下技术要点:以河蚬密度为实验的影响因子,设四组处理,分别为对照组、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该密度设定参考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本模拟方法包括沉积物准备、湖水准备、底栖藻类采集方法准备、模拟实验及采样等技术设计,模拟修复富营养水体中的底栖藻类。本发明可以促进富营养水体中底栖藻类的生长,对富营养水体的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对滤食生物修复底栖藻类的精确模拟,提供了一种技术可靠、简单易行、成本低以及能有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中底栖藻类的方法,用于对富营养化水体(如湖泊、池塘)的生态修复。
【IPC分类】C02F3-32
【公开号】CN104876336
【申请号】CN201510228323
【发明人】李宽意, 杨宏伟, 沈睿杰, 朱小龙, 宁晓雨, 靳辉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