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98811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B0D,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0003]生化需氧量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某些可氧化的物质,特别是分解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消耗的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是指水样充满完全密闭的溶解氧瓶中,在20°C的暗处培养5d,分别测定培养前后水样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由培养前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之差,计算每升样品消耗的溶解氧量,以B0D5形式表示。其单位ppm或毫克/升表示。其值越高说明水中有机污染物质越多,污染也就越严重.
[0004]为了使检测资料有可比性,一般规定一个时间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在一定温度下用水样培养微生物,并测定水中溶解氧消耗情况,一般采用五天时间,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记做B0D5。数值越大证明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越多,因此污染也越严重。
[0005]B0D,生化需氧量(BOD)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
[0006]生物转盘是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盘体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反复地接触槽中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获得净化。
[0007]生物转盘工艺是生物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一种,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填料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理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转盘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盘转动,当转盘离开污水时,转盘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0008]生物转盘工艺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填料载体上生长繁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理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转盘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盘转动,当转盘离开污水时,转盘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0009]生物转盘的反应器由水槽和一组圆盘构成:数十片、近百片塑料或玻璃钢圆盘用轴贯串,平放在一个断面呈半圆形的条形槽的槽面上。盘径一般不超过4米,槽径约大几厘米,有电动机和减速装置转动盘轴,转速1.5?3转/分左右,决定于盘径,盘的周边线速度在15米/分左右。废水从槽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盘轴高出水面,盘面约40%浸在水中,约60%暴露在空气中。盘轴转动时,盘面交替与废水和空气接触。盘面为微生物生长形成的膜状物所覆盖,生物膜交替地与废水和空气充分接触,不断地取得污染物和氧气,净化废水。膜和盘面之间因转动而产生切应力,随着膜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一定程度,膜从盘面脱落,随水流走。生物转盘一般用于水量不大时。同生物滤池相比,生物转盘法中废水和生物膜的接触时间比较长,而且有一定的可控性。水槽常分段,转盘常分组,既可防止短流,又有助于负荷率和出水水质的提高,因负荷率是逐级下降的。生物转盘如果产生臭味,可以加盖。
[0010]但是,现今的工业废水污染严重,采用一级生物转盘,反应后的排水还是无法达到可回收利用水平,排放到环境中,污染环境,也浪费水资源。

【发明内容】

[001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采用两级生物转盘,深度处理污水,将处理后排水回收利用,即环保又节约水资源。利用两级生物转盘结合初沉池、中沉池、二沉池,多次沉淀处理,彻底清除污水杂质,并回收利用。
[0012]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污泥处理池、消毒池;
[0013]BOD含量较高的无数管道通入初沉池,经初沉池第一次沉淀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混合液通入一级生物转盘处理,经一级生物转盘净化处理后管道通入中沉池进行第二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二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二级生物转盘,经二级生物装盘深度净化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二沉池进行第三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三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消毒池,将经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
[0014]进一步的,经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
[0015]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转盘为生物处理构筑物,由水槽和可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
[0016]进一步的,所述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5min。
[0017]进一步的,所述生物转盘下侧设置有曝气管。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两级生物转盘,深度处理污水,将处理后排水回收利用,即环保又节约水资源。同时,利用两级生物转盘结合初沉池、中沉池、二沉池,多次沉淀处理,彻底清除污水杂质,并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0019]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工艺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如图1所示,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污泥处理池、消毒池。
[0022]BOD含量较高的无数管道通入初沉池,经初沉池第一次沉淀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混合液通入一级生物转盘处理,经一级生物转盘净化处理后管道通入中沉池进行第二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二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二级生物转盘,经二级生物装盘深度净化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二沉池进行第三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三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消毒池,将经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
[0023]其中,经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生物转盘为生物处理构筑物,下侧设置有曝气管,由水槽和可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5min。
[0024]初沉池可除去废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废水经初沉后,约可去除可沉物、油脂和漂浮物的50%、B0D的20%,按去除单位质量BOD或固体物计算,初沉池是经济上最为节省的净化步骤,对于生活污水和悬浮物较高的工业污水均易采用初沉池预处理。
[0025]中沉池是对污水的进一步沉淀。二沉池即二次沉淀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
[0026]采用两级生物转盘,深度处理污水,将处理后排水回收利用,即环保又节约水资源。同时,利用两级生物转盘结合初沉池、中沉池、二沉池,多次沉淀处理,彻底清除污水杂质,并回收利用。
[0027]虽然本发明已有技术方案和较佳实施例陈述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化、更替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主权项】
1.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污泥处理池、消毒池; BOD含量较高的无数管道通入初沉池,经初沉池第一次沉淀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混合液通入一级生物转盘处理,经一级生物转盘净化处理后管道通入中沉池进行第二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二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二级生物转盘,经二级生物装盘深度净化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二沉池进行第三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三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消毒池,将经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经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反应处理后的污泥排入污泥处理池进行反应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为生物处理构筑物,由水槽和可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池采用加氯消毒,接触时间为30 ± 5mi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套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下侧设置有曝气管。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套带有两级生物转盘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一级生物转盘、中沉池、二级生物转盘、二沉池、污泥处理池、消毒池;BOD含量较高的无数管道通入初沉池,经初沉池第一次沉淀处理后,将处理后的混合液通入一级生物转盘处理,经一级生物转盘净化处理后管道通入中沉池进行第二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二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二级生物转盘,经二级生物装盘深度净化处理后管道连接通入二沉池进行第三次沉淀处理,将经过第三次沉淀处理后的混合液管道连接通入消毒池,将经消毒池反应处理后的水排放出去或者回收利用。本发明采用两级生物转盘,深度处理污水,将处理后排水回收利用,即环保又节约水资源。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105016562
【申请号】CN201410166789
【发明人】陶春
【申请人】陶春
【公开日】2015年11月4日
【申请日】2014年4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