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3766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也愈发严重,如巢湖、太湖和滇池 。氮、 磷元素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两个重要因子,许多国家对其排放浓度都有着严格限制。我 国国家环境保护部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重点流域及湖泊、水库等封闭、半封闭水 域时,必须严格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0003] 为了生活污水处理氮和磷的达标排放,各地加速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或升级改造 的步伐,应用最广泛的是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0xic,A20)工艺。该工艺的 主要优点是:(1)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改造简便易行;(2)抗冲击负荷 能力较强;(3)在碳充足的情况下,出水水质较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生活污水C/N 比较低,有高达65%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存在碳源不足的现象,近43%的污水处理厂的进水 C/N小于3,污水中碳源已不能满足微生物脱氮除磷的需要。因此,采用A2O工艺处理生活 污水时,通常存在这一突出问题:反硝化脱氮和除磷微生物对碳源的竞争,由于城市污水的 碳源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脱氮除磷的需求,因此处理后的污水氮和磷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此 外,这一个工作还存在如下缺点:不同污泥龄(Solids Retention Time, SRT)微生物共存对 氮和磷去除的不利影响,聚磷菌的世代时间较短,在SRT较短的条件下可正常生长,并可获 得较高的除磷效率,而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专性好氧细菌,它的生长速度缓慢,世代时间较 长,在SRT较长的条件下方可获得较佳的脱氮效率,因此,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SRT不同也 导致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率低下。
[0004] 为保证氮、磷达标排放,通常采用外加碳源等措施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增加了污 水处理成本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开发适应低C/N比污水高效率低能耗的脱氮除磷技术对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0005] 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针对低C/N比生活污水处理,研发了一种新的工艺(邹海 明,吕锡武,李婷.反硝化除磷-诱导结晶磷回收工艺试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4, 42 (4) : 127-132.)
[0006] 该工艺的特点是采用双污泥形式(即DPAO和硝化细菌处于两个独立的污泥系统, 充分地发挥反硝化脱氮除磷和硝化反应的各自特点),在缺氧环境下,DPAO可在反硝化脱 氮的同时吸收磷,提高了碳源的利用效率。该工艺可缓解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的三个突出矛 盾:(1)碳源不足: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对碳源的竞争;(2)泥龄矛盾:硝化菌代谢周期 长,而异养菌和聚磷菌代谢周期短;(3)硝化菌和异氧菌对氧的竞争,只有当有机物降解完 全时硝化菌才能成为优势种群。尽管该工艺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该工艺需要构筑物多(厌氧池1个、好氧硝化池1个,缺氧池1个,后置曝气池1个,沉 淀池3个),运行耗能大,难以真正地应用到实际污水处理之中。
[0007] 迄今为止能低能耗、高效率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技术问 题。
[0008] 因此发明一种处理低C/N比生活污水,效率高、能耗低的新工艺对于环境保护(特 别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控)、降低水处理成本是水处理界十分重要的任务。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效率高、能耗低的新工 -H- 〇
[0010]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11] (1)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
[0012] (2)厌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0013] (3)沉淀池上清液自流至好氧生物膜硝化池,同时进行曝气提供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0),沉淀污泥超越至缺氧池;
[0014] (4)缺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0015] (5)沉淀池上清液排放,沉淀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0016] 步骤⑶所述DO浓度,大于2mg/L。
[0017] 本发明的要点是:
[0018] 采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组合的形式,将硝化细菌和除磷微生物独立开来,充分发 挥各自的特点;利用好氧生物膜硝化池代替活性污泥法,省去了一个沉淀池和一套污泥回 流系统,节约了建造成本;在运行过程中只需要2个污泥回流栗,大大降低了能耗。
[0019]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创造性在于以下四点:
[0020] (1)采用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技术,成功解决了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对碳源的 竞争矛盾,DPAO在缺氧条件下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实现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
[0021] (2)采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组合的形式,将硝化细菌和除磷微生物独立开来,充分 发挥各自的特点,成功解决了硝化细菌和聚磷菌SRT的矛盾;
[0022] (3)利用好氧生物膜硝化池代替活性污泥法,省去了一个沉淀池和一套污泥回流 系统,节约了建造成本;
[0023] (4)整个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只需要2个污泥回流栗,大大降低了能耗,此外操作 简便。
[0024]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措施为:
[0025] (1)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
[0026] (2)厌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0027] (3)沉淀池上清液自流至好氧生物膜硝化池,同时进行曝气提供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 D0),保持DO浓度大于2mg/L,沉淀污泥超越至缺氧池,污泥超越比 40% ;
[0028] (4)缺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0029] (5)沉淀池上清液排放,沉淀污泥回流至厌氧池。
[0030] 本发明适用于城镇生活污水等低碳氮比废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0031] 本发明与国内外现有同类技术相比,其创造性在于以下几点:
[0032] (1)采用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磷技术,成功解决了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对碳源的 克争矛盾;
[0033] (2)采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组合的形式,成功解决了硝化细菌和聚磷菌SRT的矛 盾;
[0034] (3)利用好氧生物膜硝化池代替活性污泥法,省去了一个沉淀池和一套污泥回流 系统,节约了建造成本;
[0035] (4)整个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只需要2个污泥回流栗,大大降低了能耗,此外操作 简便。
[0036] 本发明的优点是:
[0037] 1、污水处理效果好。
[0038] 2、不需要外加碳源。
[0039] 3、能量消耗低,水处理成本低。
[0040] 4、工艺建造成本低,操作方法。
[0041] 5、保护环境,利于水环境质量改善。
【附图说明】
[0042] 图1为本发明的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运行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44] 实例 1
[0045] 采用实验室配置的模拟生活污水(组成见表1)使用该新工艺进行处理。
[0046]
[0047] 进水 COD 浓度 200mg/L、出水 16mg/L ;进水 TN 浓度 45mg/L、出水 7mg/L ;进水 NH/-N 浓度41mg/L、出水4. 3mg/L ;磷进水浓度8mg/L、出水0. 35mg/L,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厂污染 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级A排放标准。
[0048] 实例 2
[0049] 采用实际生活污水(相关指标值见表2)使用该新工艺进行处理。
[0050]
[0051] 出水中 C0D、TP、NH4+-N 和 TN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35mg/L、0. 4mg/L、3. 8mg/L、8. 5mg/ L,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级A排放标准。
[0052] 由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模拟生活污水还是实际生活污水,本发明对于生活 污水处理,尤其是对低C/N比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0053]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之内, 所做的任何等同替代、修改和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步骤如下: (1) 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 (2) 厌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3) 沉淀池上清液自流至好氧生物膜硝化池,同时进行曝气提供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沉淀污泥超越至缺氧池; (4) 缺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 (5) 沉淀池上清液排放,沉淀污泥回流至厌氧池。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污水处理新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DO浓度,大于 2mg/L〇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技术,一种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新工艺。已有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存在如下问题: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脱氮对碳源的竞争;硝化菌代谢周期长,而异养菌和聚磷菌代谢周期短;硝化菌和异氧菌对氧的竞争,只有当有机物降解完全时硝化菌才能成为优势种群;此外,构筑物多、能耗大、成本高、操作麻烦。本发明步骤如下:生活污水进入厌氧池,厌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沉淀池上清液自流至好氧生物膜硝化池,同时进行曝气提供溶解氧(Dissolved?Oxygen,DO),沉淀污泥超越至缺氧池,缺氧池泥水混合液进入沉淀池,沉淀池上清液排放,沉淀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出水满足国家《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本发明的优点是:污水处理效果好;不需要外加碳源;能量消耗低,水处理成本低;工艺建造成本低,操作方法;保护环境,利于水环境质量改善。
【IPC分类】C02F3/30
【公开号】CN105060486
【申请号】CN201510527837
【发明人】邹海明
【申请人】安徽科技学院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