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63600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出水的壳体,壳体由同轴的外筒、中间筒和内筒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混合区、混凝区、絮凝区和沉淀区,絮凝区底部设置有出泥管,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连通回流污泥管,出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连通,絮凝颗粒依靠重力作用在沉淀区沉淀,在混合区,原水、混凝剂、助凝剂和回流污泥充分混合,在混凝区,以回流污泥颗粒作为混凝核心发生混凝反应,在絮凝区,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本发明具有耗药量小、占地面积省、出水水质好、污泥回流浓度大和回流量小且易控制等特点。
【专利说明】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给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悬浮物去除,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原水的澄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通常包括混凝、絮凝和沉淀过程。混凝机理主要包括ZTA电位理论,沉淀过程主要基于压缩沉淀理论。
[0003]混凝过程要求混凝剂水解产物迅速地扩散到水中,所有胶体颗粒几乎在同一瞬间脱稳并凝聚,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絮凝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絮凝效果,处理中通常采用管道混合器,将絮凝药剂与原水充分混合。
[0004]絮凝是水处理的最重要的工艺环节,出水水质主要由絮凝效果决定的。传统廊道反应、回转孔室反应以及回转组合式隔板反应的絮凝工艺,水在设备中停留50?60min,时间相对较长。絮凝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的;二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这是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所决定的。
[0005]传统的平流沉淀池优点是构造简单,工作安全可靠;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要想降低滤前水的浊度就要较大地加大沉淀池的长度。浅池理论的出现使沉淀技术有的长足的进步,现在水处理中普遍使用了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0006]发明专利CN102078708B公开了一种依靠水力旋流作用,进行水中悬浮物造粒成长,实现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器,该设备加工工艺过于复杂,制作安装不便。另外,该分离器仅靠进水冲击和圆筒导流形成的水力旋流,具有节能和减少设备磨损特点,但是提供的G值仍然不够,使得该絮凝预沉段预沉目标较难实现。要想获得较大水力旋流G值,内桶流速必须足够高,其结果是导致内桶直径过小,水力停留时间过小,达不到水力停留时间(HRT)为Imin的设计要求。
[0007]发明CN104261532A公开了一种机械旋流絮凝分离高效澄清池,针对大型或特大型高浊度黄河水厂,解决了传统给水处理方案中,现有的澄清池单池尺寸小,池体结构过高且结构复杂,难以施工,造价高的问题,发明了一种池体内部为立方体的澄清池。该发明中澄清池呈立方体,立方体空间上存在的边角,必然导致水力分布情况劣于圆形空间下的水力分布。
[0008]法国ACTIFLL絮凝澄清工艺中,沉降污泥由污泥栗连续栗入到系统上方的水力旋流器,在水力旋流器里借助离心力泥浆和细砂很好地被分离,泥浆从旋流器的上部流出进人排泥水处理系统,约占回流量的分离好的细砂则由旋流器的80?90%下部流出被注人到絮凝池中循环使用。该工艺针对城市给水处理,混凝池、加注池、絮凝池和高效沉淀池串联布局,需要专门细砂投加设备和砂水分离设备,工艺流程长且设备费用高、细砂原料成本尚O
[0009]总体而言,现有澄清装置往往混凝池和沉淀池容积过大,空间利用率不高,絮体松散,设计水力停留时间大于实际水力停留时间,效果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混凝、絮凝和沉淀基本原理,本发明权利人发明了该技术的澄清装置。

【发明内容】

[0010]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依靠沉淀污泥回流助凝系统促进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沉淀分离,装置中絮凝污泥依靠重力作用在絮凝区沉淀,利用污泥回流栗将污泥栗至完全混合区;在完全混合区,原水、混凝剂、助凝剂和回流污泥得以进行混合;在混凝区,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以回流污泥颗粒作为混凝核心发生混凝反应,在絮凝区,内筒和搅拌轴呈逆向旋转,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在沉淀区,回流污泥颗粒增加了絮凝体的密度,加快了絮凝体在沉淀区的沉降,促进了原水与悬浮物的澄清分离;本装置具有处理高效、易生产加工、占用空间省和药剂耗用量小等优点,适于油田水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和给水处理等领域。
[0011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12]—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I出水的壳体,所述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1、机械搅拌混凝区Π、絮凝区m和斜板沉淀区IV,絮凝区m底部设置有出泥管14,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和回流污泥管18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24连通。
[0013]所述出泥管14焊接于内筒7的外壁,出泥管14连接有污泥回流栗15,污泥回流栗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栗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 30,助凝剂投加口 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
[0014]所述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和底部均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I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Π,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m,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IV,在斜板沉淀区IV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ΙΠ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
[0015]所述壳体底部设置底盖22,底盖22上焊接并支撑住进水口13,原水进水管伸至内筒7中心,由进水口 13分配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混合均匀后向上进入机械搅拌混凝区Π,从内筒上部孔口进入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ΙΠ,此时运动方向为向下,到达中间筒6底部的折流板32位置,再次改变运动方向,向上进入斜板沉淀区IV,溢流至出水堰底部后经排水管26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壳体顶部有支架23,支架23上固定有带减速器11的搅拌机27,搅拌机27的搅拌轴28连接搅拌器8,搅拌器8为螺旋式下压结构。
[0016]所述集水槽29上方设置溢流槽25,溢流槽25内外圈分别连接到中间筒6和外筒5上。
[0017]在原水箱I的出水管101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剂投加口2、提升栗3和管道混合器4,混凝剂投加口 2连接混凝剂药罐19,出水管101的出水口 13伸至内筒7的筒中心线位置并位于内筒7的中心底部。
[0018]所述中间筒6的下部设置折流板32。
[0019]所述搅拌器8与内筒7逆向旋转,回流污泥颗粒增加絮凝体的密度,两种因素加快了絮凝体在沉淀区的沉降,促进了原水与悬浮物的澄清分离。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1 ] 1、装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0022]2、药剂耗用量小。
[0023]3、对水中悬浮物澄清分离高效。
[0024]因此,与以往传统絮凝澄清池去除悬浮物工艺相比,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工艺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和药剂投加量较大等问题,处理效果稳定高效,在油田水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和给水澄清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发明结动筒与主轴转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下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的,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制作用。
[0028]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混凝沉淀单元等。原水箱I中的出水经过混凝剂投加口 2,再依次经提升栗3和管道混合器4,随后通过进水口 13进入壳体内的混合区I,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壳体的整体为柱形,三层筒将空间区域分为四个部分,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1、机械搅拌混凝区π、絮凝区m和斜板沉淀区IV,一起构成混凝沉淀单元。絮凝区m底部沉淀的污泥经出泥管14收集后由污泥栗15抽出壳体外。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回流污泥管18和剩余污泥管24在壳体外通过三通管31连通,污泥回流栗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栗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 30,助凝剂投加口 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剩余污泥管24连接污泥压滤机21。
[0029]回流污泥通过回流污泥管18进入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混合完全后随水流向上运动至机械搅拌混凝区Π,到达斜板沉淀区IV后泥水分离,污泥沉淀至外筒5底部。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管24打入污泥压滤机21。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回流污泥调节阀16和剩余污泥调节阀17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沉淀污泥回流比为5%?10%。
[0030]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I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Π,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ΙΠ,在内筒7旋转的带动作用下,片状桨叶缓慢搅拌,促进絮凝区m内的粒子碰撞成长为大颗粒。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IV,在斜板沉淀区IV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ΙΠ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
[0031]原水101、混凝剂和回流污泥、助凝剂在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完全混合,向上进入机械搅拌混凝区Π,在搅拌器8的机械搅拌作用下,碰撞、混凝形成颗粒。混合后水进入中间筒6,中间筒6底部安装折流板32,改变进入絮凝区ΙΠ的水流方向。折流板32与中间筒6的筒壁夹角为45°。此后,絮凝区m颗粒逐渐长成大颗粒在斜板沉淀区IV分离,污泥下沉到絮凝区m底部,通过出泥管14排出,清水通过溢流堰25进入溢流槽29,从出水管26排出。
[0032]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沉淀分离处理的流程如下:
[0033]1、正常处理时,混凝剂药罐19和助凝剂药罐20的药剂分别栗入混凝剂投加口 2和助凝剂投加口 30,打开原水提升栗3,原水101和混凝剂通过管道混合器4从原水管进入壳体内部,再向上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当内筒7内水位升至三分之二时,打开搅拌机27,以转速为360rpm混凝搅拌。混凝剂药剂投加量为10?150mg/L,助凝剂投加量为0.1?lmg/L。
[0034]2、经过机械搅拌混凝区Π后,从内筒7上部的出水孔进入中间筒6,经过折流板32后进入絮凝区ΙΠ。此时,内筒7在减速机带动作用下,以60rpm转速带动,在内筒7慢速转动作用下,外壁叶片带动混合液中的粒子进一步碰撞长大成大粒子。此后混合液进入斜板沉淀区IV,污泥沉淀下来,实现悬浮物质沉淀分离。原水在絮凝区ΙΠ和斜板沉淀区IV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40min。
[0035]3、经过斜板沉淀区IV后,处理出水通过溢流堰25进入集水槽29,从出水管26排出。
[0036]4、经过斜板沉淀区IV后,沉淀污泥下沉至絮凝区m底部。稳定运行Ih后,打开回流污泥调节阀16,关闭剩余污泥调节阀17,打开污泥回流栗15,进行沉淀污泥回流,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促进悬浮物质的分离。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打开剩余污泥调节阀17,控制回流污泥管18和剩余污泥管24内污泥流量关系,使出水水质稳定。回流污泥量与剩余污泥量比值为5?10%。回流污泥颗粒有效粒径为0.1?1_。
[0037]5、打开污泥压滤机21,对剩余污泥进行压滤脱水,剩余污泥干化后安全卫生填埋处理。
[0038]本发明的特点为以下三点:
[0039]特点一:在内筒,与混凝剂充分混合的水样,在高速搅拌器作用下,与回流污泥碰撞,形成细小粒子,这一阶段,水力停留时间很短,I?3min,转子转速为320?400转每分钟;
内筒直径较小。
[0040]特点二:在中间筒,水力停留时间20?30min,在内筒表面转刷慢速转动作用下,细小颗粒碰撞形成大颗粒,同时,50?60转每分钟的转速不至于将形成的大颗粒破碎成细小粒子。
[0041 ]特点三:在外筒以内沉淀区域,水流转向向上溢流出水,泥渣依靠重力作用在泥渣浓缩室完成浓缩、沉淀。三者半径之比为1:3:5,体积比为1:8:15。
[0042]本发明高效澄清装置具有内、中外共三层筒结构,最外层为筒身,混凝区位于内筒内部,絮凝区位于中间筒和内筒之间,在此区域内,旋转的内筒带动水流慢速转动,使颗粒碰撞成长。沉淀区位于外筒与中间筒之间,泥渣浓缩区位于沉淀区的底部。其中内筒置于支撑筒9之上,外表面带有叶片,缓慢旋转,搅拌器带动下压式叶片以较高速度旋转。运行初始阶段,原水和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等,在管道混合器内充分混合,出水口向下,碰到池底改变方向,向上均匀流动,泥渣依靠重力作用在泥渣浓缩室完成浓缩。此时,缺少混凝核心。
[0043]运行成熟阶段,利用外部回流栗将高浓度的泥渣送至混凝区,使之与原水进行混合、絮凝反应,充分利用回流沉淀污泥的活性和聚合物助凝剂对原水进行澄清。通过栗入回流污泥,同时混入高分子聚合物助凝剂,比如聚丙烯酰胺,利用回流污泥作为絮体形成的絮核,在高分子聚合物的作用下,由于回流污泥性质与悬浮固体粒子性质相同,将聚合氯化铝絮粒和悬浮固体粘附在污泥微粒上,可以有效地去除浊度、藻类、色度、铁和锰等。
[0044]沉淀污泥回流助凝式机械搅拌高效澄清装置具有耗药量小、占地面积省、出水水质好、污泥回流浓度大和回流量小且易控制等特点。絮凝区和沉淀区采用斜板,减少占地面积,增强澄清分离效果,沉淀污泥的回流工艺特点减少了混凝剂投药量,节省药剂约50 %。本发明采用桶状结构,便于批量化加工和生产。
[0045]在处理水量为40m3/h的油田采出水,进水浊度为50?150NTU、悬浮物为300?400mg/L,C0Dcr为30?60mg/L,回流比为10%,聚合氯化铝投药量为120mg/L时,采用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投加量在0.1?lmg/L左右,出水浊度、悬浮物和CODcr分别为6?9.8NTU、20?35mg/L、20?39mg/L,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明显,沉淀出水水质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主权项】
1.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I)出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1、机械搅拌混凝区π、絮凝区m和斜板沉淀区IV,絮凝区m底部设置有出泥管(14),出泥管(14)末端为出泥口(10),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和回流污泥管(18)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2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泥管(14)焊接于内筒(7)的外壁,出泥管(14)连接有污泥回流栗(15),污泥回流栗(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栗(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30),助凝剂投加口(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和底部均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I)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Π,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ΙΠ,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IV,在斜板沉淀区IV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ΙΠ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置底盖(22),底盖(22)上焊接并支撑住进水口(13),原水进水管伸至内筒(7)中心,由进水口(13)分配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I;壳体顶部有支架(23),支架(23)上固定有带减速器(11)的搅拌机(27),搅拌机(27)的搅拌轴(28)连接搅拌器(8),搅拌器(8)为螺旋式下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9)上方设置溢流槽(25),溢流槽(25)内外圈分别连接到中间筒(6)和外筒(5)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原水箱(I)的出水管(101)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剂投加口(2)、提升栗(3)和管道混合器(4),混凝剂投加口(2)连接混凝剂药罐(19),出水管(101)的出水口(13)伸至内筒(7)的筒中心线位置并位于内筒(7)的中心底部。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6)的下部设置折流板(32)。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8)与内筒(7)逆向旋转。
【文档编号】C02F1/52GK105923722SQ201610289971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5月4日
【发明人】金鹏康, 朱秀荣, 邱壮, 王晓昌
【申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