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41379阅读:9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所述生物盘片为环形盘体,生物盘片盘面上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弧形挡板,弧形挡板两端分别向生物盘片的内圈和外圈延伸;弧形挡板的凸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相应的折板,折板由两片呈钝角设置的板片拼接而成,折板一端与弧形挡板相接且与弧形挡板呈锐角设置,折板另一端指向生物盘片内圈,盘体上最靠近内圈的折板与内圈周围的盘面上设有网状层。一种生物转盘,所述生物转盘由上述生物盘片构成。本发明所述生物盘片及生物转盘,不仅可以提升水力停留时间,丰富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还能提高污水含氧量,均匀水质,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最终实现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物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
【背景技术】
[0002]生物转盘是原联邦德国开创的一种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由盘片、转轴、接触反应槽和驱动设备四部分构成。其主要优点在于耗能低,进水负荷高,微生物量大和管理方便。传统生物转盘由于其生物盘片处理污水时间短、盘片比表面积低、易变形、耐腐蚀性差,使用寿命短、生物附着量有限和生物抗冲击负荷能力差等缺点。生物转盘约40%的盘片部分浸没在水下,转盘运作时,暴露在空气中的盘片与浸在水中的部分交替循环,实现充氧过程。如果盘片表面过于光滑简单,易出现充氧不足的现象,不利于生物盘片上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即使生物盘片比表面积足够,但设计上造成运行后转盘受力严重不均,易损坏生物盘片甚至整个生物转盘,增加维护费用。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生物转盘盘片结构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盘片,不仅可以提升水力停留时间,丰富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还能提高污水含氧量,均匀水质,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最终实现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0004]本发明所述的生物盘片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生物盘片,所述生物盘片为环形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盘片盘面上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两端分别向生物盘片的内圈和外圈延伸;所述弧形挡板的凸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相应的折板,所述折板由两片呈钝角设置的板片拼接而成,所述折板一端与弧形挡板相接且与弧形挡板呈锐角设置,所述折板另一端指向生物盘片内圈。
[0005]所述每个弧形挡板上有3?5个折板单行排列,所述折板指向内圈的一端或该折板的拼接线与两侧的弧形挡板距离相等。
[0006]所述折板与相应弧形挡板形成的锐角为60°;所述折板拼接处钝角为120°?150°。
[0007]所述盘体上最靠近内圈的折板与内圈周围的盘面上设有网状层。
[0008]所述生物盘片的内圈内嵌有圆筒状结构;所述生物盘片的盘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孔。
[0009]所述盘体表面均为疏水性凹凸面结构。
[0010]所述生物转盘由本发明所述生物盘片构成。
[0011 ] 所述生物转盘内包括若干组生物盘片,所述每组生物盘片之间通过生物盘片内圈所嵌圆筒状结构连接。
[0012]所述每组生物盘片所含生物盘片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
[0013]所述每组生物盘片之间贯穿有横向固定杆,所述横向固定杆穿过盘片上的圆孔。
[0014]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I)所述生物盘片上的弧形挡板与生物盘片的盘面形成一个条状水槽,盘片转动时能将水带起,提升水力停留时间,弧形挡板上的折板也能达到上述相同的目的,同时增加被带离池面的污水量;弧形挡板和折板及网状层的设计也增大了盘片的比表面积,丰富微生物群落菌种类和数量;上述结构使得盘片转动时对水槽中污水的搅动幅度更大,增加了池内污水的对流程度,池水的溶解氧增加,同时混匀池水,使池体里的水的各类指标浓度基本一致,避免新进入的高浓度污水对盘片上微生物造成高冲击负荷而影响处理效率。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生物盘片有效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盘片的对称设计使得盘片不易变形,而盘面的疏水性材料和粗糙表面在保证所附生物膜充氧充足的情况下,同时保证了盘片的稳定耐用。
[0016](2)所述生物转盘的由本发明所述的生物盘片构成,通过盘片上的圆孔和固定架将多个盘片固定为一组,根据污水的量设定盘片组合数量,利用生物盘片的创新设计,大幅提高污水的净化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生物盘片结构图;
[0018]图2为生物盘片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19]图3为生物转盘的主视图;
[0020]图4为生物转盘的左视图。
[0021 ]如图所示:生物盘片I;弧形挡板12;折板13 ;拼接线131;网状层14;筒状结构15;圆孔16;横向固定杆2;减速机3;中心转轴4;固定架5。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3]图1是生物盘片结构图,图中生物盘片I为环形盘体,生物盘片I盘面上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弧形挡板12,弧形挡板12两端分别向生物盘片I的内圈和外圈延伸;所述弧形挡板12的凸面上设置有12个相应的折板13,折板13由两片呈120°夹角的板片拼接而成,折板13一端与弧形挡板12相接且与弧形挡板12呈60°夹角,折板13另一端指向生物盘片I内圈。每个弧形挡板12上有3个折板13单行排列,折板13指向内圈的一端与两侧的弧形挡板12距离相等。盘体上最靠近内圈的折板13与内圈周围的盘面上设有网状层14。生物盘片I的内圈内嵌有圆筒状结构15;生物盘片I的盘面上设置有4个圆孔16。图2是本发明所述生物盘片的部分构造立体图,可看到折板13上的拼接线131。
[0024]结合图1和图2可知,所述生物盘片I上的弧形挡板12盘面形成一个条状水槽,盘片转动时能将水带起,提升水力停留时间,弧形挡板12上的折板13也能达到上述相同的目的,同时增加被带离池面的污水量;弧形挡板12和折板13及网状层14的设计也增大了盘片的比表面积,丰富微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上述结构使得盘片转动时对水槽中污水的搅动幅度更大,增加了池内污水的对流程度,池水的溶解氧增加,同时混匀池水,使池体里的水的各类指标浓度基本一致,避免新进入的高浓度污水对盘片上微生物造成高冲击负荷而影响处理效率。本发明所述生物盘片I有效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效率,盘片的对称设计使得盘片不易变形,而盘面的疏水性材料和凹凸的粗糙表面在保证所附生物膜充氧充足的情况下,也保证了盘片的稳定耐用。
[0025]图3是生物转盘的主视图,可以看到生物盘片一侧由固定架5固定。如图4所示,所述生物转盘内包括四组生物盘片I,每组生物盘片I之间通过生物盘片I内圈所嵌圆筒状结构15连接,每组生物盘片I含有生物盘片I的数量为11个。每组生物盘片I之间贯穿有横向固定杆2,横向固定杆2穿过盘片上的圆孔16。
[0026]结合图3和图4,本发明所述生物转盘在使用时,各组生物盘片I在池水中的整体浸没度不超过50%,转盘通过减速机3带动中心转轴4进行转动,盘片上的弧形挡板12与盘面构成的S水结构在动力带动作用下开始浸没入水中开始S水,因此S入的水相对与普通转盘会在盘片上会停留更长时间,为微生物提供较为稳定的生长环境,提升了水体溶解氧,同时也降低水直接流入转盘池体,对盘片上的生物膜造成的剪切力作用。当g水结构转过最高点,弧形挡板12背部的折板13开始工作,继续维持g入的水停留在盘片内部,供微生物代谢降解,提升了整体转盘的降解能力。上述结构特征,能增加池水的对流程度并均匀污水在转盘两侧的污染指数,对污水有一定稀释作用,减小原水的高负荷对微生物的冲击作用。
[0027]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生物盘片及其构成的生物转盘提高了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同时生物盘片和生物转盘自身结构坚实耐用。
【主权项】
1.一种生物盘片,所述生物盘片(I)为环形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盘片(I)盘面上沿周向均布有若干个弧形挡板(12),所述弧形挡板(12)两端分别向生物盘片(I)的内圈和外圈延伸;所述弧形挡板(12)的凸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相应的折板(13),所述折板(13)由两片呈钝角设置的板片拼接而成,所述折板(13) —端与弧形挡板(12)相接且与弧形挡板(12)呈锐角设置,所述折板(13)另一端指向生物盘片(I)内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弧形挡板(12)上有3?5个折板(13)单行排列,所述折板(13)指向内圈的一端或该折板(13)的拼接线(131)与两侧的弧形挡板(12)距离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板(13)与相应弧形挡板(12)形成的锐角为60° ;所述折板(13)拼接处钝角为120°?15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上最靠近内圈的折板(13)与内圈周围的盘面上设有网状层(14)。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盘片(I)的内圈内嵌有圆筒状结构(15);所述生物盘片(I)的盘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孔(16)。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生物盘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表面均为疏水性凹凸面结构。7.一种生物转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由权利要求1中所述生物盘片(I)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转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转盘内包括若干组生物盘片(I),所述每组生物盘片(I)之间通过生物盘片(I)内圈所嵌圆筒状结构(15)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转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生物盘片(I)所含生物盘片(I)的数量大于等于3个。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转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生物盘片(I)之间贯穿有横向固定杆(2),所述横向固定杆(2)穿过盘片上的圆孔(16)。
【文档编号】C02F3/34GK106007011SQ201610604736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8日
【发明人】戴捷, 刘会应, 孙梅香, 刘松, 胡耀迪
【申请人】长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