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1389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尤其是有机污水,通常采用的处理工艺过程是,好气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的表面,形成胶质相连的生物膜,在有充足氧气供应的条件下,使生物膜与污水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物和水中的溶解氧被生物膜所吸附,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不断分解、氧化合成这些有机物,衰老的生物膜自然脱落后随处理过的污水从生物处理构筑物中流出,再经沉淀分离,即可得到附合清洁标准的清水。所以,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一般过程是以生物反应一曝气一沉淀循环进行的。为了提供维持氧化合成及好气生物生存的富氧条件,曝气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为此目的,产生了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等诸多工艺和设备,并都是为了维持上述生物处理循环过程。然而,这些工艺和设备都存在过程控制复杂,成本高昂,大量消耗额外能源的缺点。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污水处理系统,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源消耗低微的污水处理系统。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多个生物滤池和一个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生物滤池的下方,每一所述生物滤池内均设有生物载体和至少一个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呈倒置的U型结构,其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生物滤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口位于该生物滤池的下方;其中,所述生物载体为用于生物膜生长的多孔填料,所述多孔填料装满于所述生物滤池。
[0007]进一步地,所述多孔填料的孔隙率大于40%。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滤池的数量为三个,由上至下依次为高层滤池、中层滤池和低层滤池。
[0009]进一步地,所述高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中层滤池的正上方,所述中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低层滤池的正上方,所述低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沉淀池的正上方。
[0010]进一步地,所述虹吸管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生物滤池的设计液位之下。
[0011 ] 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控制阀门。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口的端部设有过滤装置。
[00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每一所述生物滤池内均设有生物载体和至少一个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呈倒置的U型结构,其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生物滤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口位于该生物滤池的下方;所述生物载体为用于生物膜生长的多孔填料,所述多孔填料装满于所述生物滤池。污水首先被注入最高层的生物滤池,同时开始生化反应,当液面高于虹吸管的最高点时,虹吸现象产生,迅速将污水排入下一次的生物滤池,当最高层的生物滤池继续接受污水进行新的生化反应时,下一层的生物滤池则开始重复上一层的生物滤池中发生的过程;污水继续下排至最低层的生物滤池,直至沉淀池便完成了全过程。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源消耗低微。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多个生物滤池和一个沉淀池7,所述沉淀池7位于生物滤池的下方,每一所述生物滤池内均设有生物载体3和至少一个虹吸管2,所述虹吸管2呈倒置的U型结构,其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生物滤池的底部设置,从而以最大限度排出生物滤池中的污水,所述出水口位于该生物滤池的下方;所述虹吸管2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生物滤池的设计液位I之下。
[0019]如图1,其中,所述生物载体3为用于生物膜生长的多孔填料,所述多孔填料装满于所述生物滤池。所述多孔填料的孔隙率大于40%。
[0020]如图1,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生物滤池的数量为三个,由上至下依次为高层滤池4、中层滤池5和低层滤池6。所述高层滤池4中的虹吸管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中层滤池5的正上方,所述中层滤池5中的虹吸管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低层滤池6的正上方,所述低层滤池6中的虹吸管2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沉淀池7的正上方。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生物滤池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多于三个,具体视情况而定。
[0021]如图1,当所述高层滤池4污水逐步注满超过虹吸管2的最高点时,将发生虹吸现象,将高层滤池4中经初步生物反应的污水迅速排入中层滤池5,当污水全部排净后,随着空气进入虹吸管2,虹吸现象终止,较高层滤池4则进入“曝气”过程。中层滤池5具有和高层滤池4同样的结构,随着污水的排入,重复高层滤池4的处理过程,并将污水再次排入低层滤池6直至水质达到标准为止。最后,将污水排入沉淀池7进行沉淀,便完成了整个处理过程。当生物滤池中填料及生成的生物膜孔隙率大于40%时,便不会影响虹吸作用的发生。只要控制虹吸管2的流量、数量及高度,即可控制生物处理循环的速度;由于滤池中污水液面大幅度升降,氧化作用充分,水中溶解氧剧增,生化作用显著;又由于排水迅速,可促进老化的生物膜剥离并被流水带走。
[0022]如图1,另外,所述沉淀池7的底部设有排水口 8,所述排水口 8处设有控制阀门。所述排水口 8的端部设有过滤装置,用于进行过滤,可以只排出水而不排除沉淀物。
[0023]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生物载体3为带状纤维毡填料,其包括坯层和纤维层,所述坯层为EVA材料,纤维层为聚丙烯纤维丝材料,所述纤维层的聚丙烯纤维丝采用针织的方式交错缠绕固定在坯层上形成带状纤维毡。单条带状纤维毡的宽度为8?12cm,该宽度值是综合考虑了辅助布水、湍流混合、水头损失、工程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试验及工程实际,符合理想宽度值的需要。带状纤维租总厚度为12mm±2mm,还层厚度为4mm± 1mm,纤维层厚度均为4_±1_。使用时,聚合若干条带状纤维毡即成百叶状生态带。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需要将若干条纤维毡填料缝制在丙纶绳上,形成百叶状生态带。所述生态带在工程运行时,为繁殖于厌氧、缺氧、好氧环境的微生物群体直接提供厌氧、缺氧、好氧区域,不同区域的微生物代谢更新时,可以互相利用相邻区域的微生物反应产物,使污染物能彻底、连续降解。本实施例的生物载体3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每立方米可提供高达50000平方米的生物附着面积,远高于现在能应用于工程实际的其它接触氧化填料。本实施例的生物载体3的材质为高分子惰性材料,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
[0024]综上所述,污水首先被注入最高层的生物滤池,同时开始生化反应,当液面高于虹吸管的最高点时,虹吸现象产生,迅速将污水排入下一次的生物滤池,当最高层的生物滤池继续接受污水进行新的生化反应时,下一层的生物滤池则开始重复上一层的生物滤池中发生的过程;污水继续下排至最低层的生物滤池,直至沉淀池便完成了全过程。所述污水处理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源消耗低微。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多个生物滤池和一个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生物滤池的下方,每一所述生物滤池内均设有生物载体和至少一个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呈倒置的U型结构,其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生物滤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口位于该生物滤池的下方; 其中,所述生物载体为用于生物膜生长的多孔填料,所述多孔填料装满于所述生物滤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填料的孔隙率大于4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滤池的数量为三个,由上至下依次为高层滤池、中层滤池和低层滤池。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中层滤池的正上方,所述中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低层滤池的正上方,所述低层滤池中的虹吸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沉淀池的正上方。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的最高点位于所述生物滤池的设计液位之下。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设有控制阀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的端部设有过滤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多个生物滤池和一个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生物滤池的下方,每一所述生物滤池内均设有生物载体和至少一个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呈倒置的U型结构,其一端为进水口,另一端为出水口,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生物滤池的底部设置,所述出水口位于该生物滤池的下方;其中,所述生物载体为用于生物膜生长的多孔填料,所述多孔填料装满于所述生物滤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源消耗低微等有益效果。
【IPC分类】C02F3/10
【公开号】CN204779015
【申请号】CN201520432490
【发明人】曾勇, 何海量, 张小菊, 汤江平
【申请人】湖北科亮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6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