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3870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长期以来都是经过简单的化粪池处理,处理后的水质只能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对于我们的水环境还是有影响的。经过对化粪池的改进如今出现的地埋式一体化设备已经能更好的对生活污水处理,但运行不稳定,经常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尤其是总磷依然超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以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是由调节池、污泥池-A、缺氧池、好氧池-A、好氧池-B、污泥池-B、混凝反应沉淀池、消毒池、提升栗、曝气管、污泥回流栗、污泥栗和填料口组成,所述的提升栗位于调节池的底端,污泥池-A位于调节池的右侧,缺氧池连接在污泥池-A的右侧,好氧池-A连接在缺氧池的右侧,好氧池-B连接在好氧池-A的右侧,好氧池-A与好氧池-B的底端分别设置有曝气管,污泥回流栗位于好氧池-B的底部右侧,缺氧池、好氧池-A与好氧池-B的上方连接填料口,污泥池-B位于好氧池-B的右侧,混凝反应沉淀池连接在污泥池-B的右侧,污泥池-B底部设置有污泥栗,混凝反应沉淀池的右侧连接消毒池。
[000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技术合理。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和故障报警提示,非常适合在农村不需要专业人员运行。采用适合小水量处理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再加上化学除磷配合自控系统,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和污染物去除。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09]如图1所示,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是由调节池1、污泥池-A2、缺氧池3、好氧池-A4、好氧池-B5、污泥池-B6、混凝反应沉淀池7、消毒池8、提升栗9、曝气管10、污泥回流栗11、污泥栗12和填料口 13组成,所述的提升栗9位于调节池1的底端,污泥池-A2位于调节池1的右侧,缺氧池3连接在污泥池-A2的右侧,好氧池-A4连接在缺氧池3的右侧,好氧池-B5连接在好氧池-A4的右侧,好氧池-A4与好氧池-B5的底端分别设置有曝气管10,污泥回流栗11位于好氧池-B5的底部右侧,缺氧池3、好氧池-A4与好氧池-B5的上方连接填料口 13,污泥池-B6位于好氧池-B5的右侧,混凝反应沉淀池7连接在污泥池-B6的右侧,污泥池-B6底部设置有污泥栗12,混凝反应沉淀池7的右侧连接消毒池8。
[0010]污水经过格栅可以去除颗粒比较大的悬浮物,重力自流到调节池。在调节池1经过提升栗9将污水送入缺氧池3,在缺氧池3培养的反硝化菌利用回流的混合液中含有的硝酸盐经行反硝化将污染物氮转变成氮气而去除。污水在通过重力自流到好氧池,好氧池采用两级好氧可以防止形成短流,使污染物去除更彻底,在好氧池中培养的硝化菌和聚磷菌在曝气充氧的环境下,分别经行聚磷反应把总磷吸附去除,和氨氮经行硝化反应转变成硝酸盐,再通过污泥回流栗11送到缺氧池3进一步反应。从好氧池出水后,经沉淀池将污水中含有的污泥沉淀下来。由于生物除磷具有局限性,造成出水后总磷依然很高,继续进混凝反应沉淀池7,通过加药与水中磷酸盐形成沉淀去除。沉淀后出水经过消毒池8进行消毒即可达标排放。
【主权项】
1.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是由调节池、污泥池-A、缺氧池、好氧池-A、好氧池-B、污泥池-B、混凝反应沉淀池、消毒池、提升栗、曝气管、污泥回流栗、污泥栗和填料口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栗位于调节池的底端,污泥池-A位于调节池的右侧,缺氧池连接在污泥池-A的右侧,好氧池-A连接在缺氧池的右侧,好氧池-B连接在好氧池-A的右侧,好氧池-A与好氧池-B的底端分别设置有曝气管,污泥回流栗位于好氧池-B的底部右侧,缺氧池、好氧池-A与好氧池-B的上方连接填料口,污泥池-B位于好氧池-B的右侧,混凝反应沉淀池连接在污泥池-B的右侧,污泥池-B底部设置有污泥栗,混凝反应沉淀池的右侧连接消毒池。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是由调节池、污泥池-A、缺氧池、好氧池-A、好氧池-B、污泥池-B、混凝反应沉淀池、消毒池、提升泵、曝气管、污泥回流泵、污泥泵和填料口组成。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技术合理。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和故障报警提示,非常适合在农村不需要专业人员运行。采用适合小水量处理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再加上化学除磷配合自控系统,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和污染物去除。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204958657
【申请号】CN201520610419
【发明人】李君
【申请人】李君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